基于“健康中国2030”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导向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2020-10-28黄汉池陈金婵宋福杰
黄汉池 陈金婵 宋福杰
摘 要:以“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高度为立足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与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胡锦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健康的理论建构,以习近平新时期关于健康中国的理论导向,从理论角度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进行梳理。文章提出:国家政策层面出发,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政策保障并落实执行力度;建立以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学校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育人观念。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 青少年体质健康 政策 实践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c)-0195-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healthy China 2030" as the foothold, from the policy system and practice problems of our young people's physical health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x's, Mao Zedong's thought,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d Hu Jintao's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eory on a healthy China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o carry on the comb to the adolescent physique health polic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national policy level,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to provide policy guarantee and implementation; To establish a youth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 integrating school, community and family; The school changed the singl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set up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health first".
Key Words: Healthy China 2030;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Policy; Practice problem; Research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节奏对于国民的生理与心理层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健康中国”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习近平新时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是顺应人类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与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教育界、社会、家庭、体育界等学科面临改善的重要议题。
1 “健康中国”理论构建基础与内涵导向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健康的理论建构
“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意图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特定发展时期对于健康需求的文化符号。健康理念的理論基础由史而来,整个人类发展史都对其有着坚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哲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其理论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理论对健康的理论是:健康是指人体力、精神正常,劳动力没有损耗的自然状态,不只是无病即健康[2]。马克思认为健康是具有社会性的概念,每个人或少数人的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健康从来不只属于个人,而是整个族群所要面对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造成工人健康的损害,从而使无产阶级健康权益受到损害[2]。基于以上两点马克思关于健康内涵的理解,可以清楚认识到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中是一个全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健康的议题,“健康中国2030”是中华民族对于健康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
1.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胡锦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健康的理论建构
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3]。”单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关于健康的内涵侧重了身体健康是首位,身体是品德与智力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当然,鉴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与发展水平,从生产劳动角度而言,简单与强悍的身体素质也许是人民生活得以维持的根本。但是,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生活与工作节奏快速更换的今天,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水平不是显得更为重要了?答案是肯定的。其次,邓小平指出,“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身体状况很不好,体质不行。……应该给学生增加生活费,照顾贫苦学生。”青少年不止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体质,要从儿童开始抓起,“要加强学校的体育,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只有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才有未来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的提高。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4]。”从邓小平理论的摘言中,不难理解,邓小平理论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非常明了的预判: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对于全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最后,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健康水平不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整体生产力就会大打折扣,没有过硬的生产力水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就达不到时代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重强调整个民族生产力水平的基准,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更是引领社会改革与进步的核心要素。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指导全民健康水平领先水平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健康理念的理论依据。
1.3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健康中国的理论导向
习近平时代关于健康中国的思想,是全方位和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治国体系,其思想内涵包涵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与交汇,其中就有着全民健康与人民体质水平的的相关内容。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十分明确地指出:对于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优先发展人民健康,是对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对党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的体现。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指示,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2016年,习近平在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工作会议中强调,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甚至,在2020年1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武汉防疫战期间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提出了“政府宗旨是把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上”,可见,健康理念在习近平时代的重要位置与时代符号。习近平时代关于健康的政策导向,为学科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呈跳跃式的上升,但在此时,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青少年群体的体质下降问题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提出的背景
2016年8月26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进一步加深了对健康和国民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后,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新时代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战略部署[6]。青少年一直是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群体是新时代掌握科学文化与引领社会发展风向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的发展水平一直是国家政策与教育方针的重要攻坚方面。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又是历代党中央领导人一直强调的教育方针,同时也制定了不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政策。
3 新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2016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抽测复核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已经出现了初步上升的势头。”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2016—2018年,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11.3%,下降了0.7个百分点;良好率由21.9%上升至24.1%,上升了2.2个百分点;优秀率由4.6%上升至6.2%,上升了1.6个百分点[7]。这是摘自教育部官网的权威信息,也是对目前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成效的见证。综观历史现社会发展规律,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格局与生态变迁的附加产物,并非偶然。从哲学角度来说,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性问题。第一,社会角度而言,社会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跃式的提高,从食物的摄入性来说吃的东西丰富了,体内存的脂肪量增多,包括“洋食物”的过量摄入,导致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群体的体重体态肥胖。第二,青少年总体的体育运动量严重不足。从国家体制对于体育运动的相关政策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关于此类工作的文件层出不穷,包括体育卫生工作、青少年体质健康、群众体育等。对于青少年群体,认为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不痛不痒。政策的制定要落到实处,要把青少年体育工作严格与升学考试紧密联系起来,联合人才评价体系,合力提高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守旧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青少年群体对于体育运动的抗拒。“重文轻武”是有史以来人才评价体系的最直观的标准,整个社会与家庭对于“成才”“人才”的评价都是以文科、以数理化等学科的水平为标准,人才选拔机制都是以此类知识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体育学科并没有被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青少年体质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4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路径研究
4.1 国家政策层面,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政策保障并落实执行力度
要扎实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要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应该从国家层面落实举国体制。青少年体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发挥主导作用,要以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等多元化方式完善问题的治理机制,而不是单单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在制定关于国家政策过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与市场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目前国外值得学习与模仿的发展模式。第一,政府的主导角色要以宏观的角度去调控与协调社会资源,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放权放限,充分利用社会与市场的杠杆作用。第二,要落实好监督与监测机制,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时监测是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最真实反映。第三,落实问责机制。要着实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肥胖、近视与体质问题放在教育评价体系里面,要行使问责机制。
4.2 建立以學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机构
社会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入新课程与内容,对于不同人群的提供不同体育服务需求。体系要顺利运行,首先是要学校体育工作中灌输“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正确观念,通过传统体育项目与新颖项目的交叉融合以培养青少年参与运动的兴趣,培育与提高求知欲。作为以青少年为核心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就体育的公共化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在社区作为第二课堂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上去。
4.3 学校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育人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理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选拔机制是社会层面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低下的绊脚石,对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存在很大的阻力。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内涵,要把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落实到每个年龄层次,落实此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一是将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导向与指引作用,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二是要落实学生所测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综合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毕业升学考试成绩,以此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5 结语
青少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担任着国家与社会的向上向好发展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是紧密相关的。由此,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联合起来,把培养合格、优秀的青少年作为历史任务,从而保证整个国民人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1):38-44.
[2] 王春顺,李国泰.健康中国视域下全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成路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1):52-55.
[3] 刘红建,张航,沈晓莲.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价值、理念与框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26-33.
[4] 钟全宏.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131-137.
[5] 万炳军,史岩,曾肖肖.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的价值定位、历史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1-9.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平杰.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5):47-66.
[8] 秦婕.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