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启发性”问题意识
——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020-10-28陶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社会政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约瑟工业革命分流

陶冶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引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进程,使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基本指标并不逊色于欧洲,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欧洲更为出色。然而进入十八世纪后,中西方经济增长指标出现巨大差异,在欧洲国家陆续发生工业革命的同时,历史上长期领先的中国迅速衰落。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提出:“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继续领先转而落后?”林毅夫将此命题称之为“李约瑟之谜”。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其代表性著作,全书以前瞻法和追溯法的写作方式,构建了十八世纪世界的历史格局,打破了固有的“欧洲中心论”和“二元对立论”研究标准,通过发展的理论重新检验历史,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了解读。

首先,作者从一般经济层面将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社会政策、人口数量等因素,发现欧洲相较于中国没有绝对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逊色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然而欧洲靠近工业区的煤矿被大量发现改变了工业发展的走向,相较于同时期中国煤矿分布于山西,而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于江南的状况而言,欧洲煤矿地理位置的优势极大地推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其次,作者从市场经济的层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欧洲与中国同时期的土地与劳动力要素市场以及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市场,作者认为十八世纪的中国市场相较于同时期的欧洲市场更加接近于斯密型的自由竞争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很少受到各种制约,也未出现垄断的现象,亦不会走向“内卷性经济”的藩篱。然后,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进行比较,认为在生产力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现代政治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的正向因素并不一定会成为优势。例如股份制公司,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工业革命初期,未必比中国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更加有利。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论:欧洲与中国在十八世纪产生“大分流”的因素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是矿产资源的地理位置优势,第二是美洲殖民地的开发。第二个因素远比第一个因素重要,因其解除了欧洲经济发展受到的环境制约,大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大分流”。

显然,彭慕兰对“李约瑟之谜”的探究已经超越了中西科技史对比的框架,该书将目光扩展至中西历史、社会以及传统的宏大对比。正如Sivln教授所提出的“启发性问题”(heuristic question),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其作用是为学者提供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然而当掌握的资料与结论足以解释复杂的社会变迁时,之前的问题就会随之变得含糊不清。并且随着历史事件逐渐清晰,最初的启发式问题就会失去意义。

如果从这一点进行引申,我们会发现近年来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关于“李约瑟之谜”的成果逐渐减少,那就表明“李约瑟之谜”已经在西方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无数的西方学者受到该问题的启发,进而探讨欧洲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历程。反观近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动态,与“李约瑟之谜”相关的研究逐年升温,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说明“李约瑟之谜”作为启发式问题引领学者对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功能还未丧失。而这又恰恰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这条巨龙为何如此神秘?十四世纪前一直是世界其他国家仰瞻的泱泱大国,而十五世纪后却停滞不前,逐渐没落,历尽苦难。但在世界其他古老帝国均灰飞烟灭的今天,东方的这条巨龙竟奇迹般地复活、苏醒与崛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这场宏大、雄伟而又不同寻常的历史变迁,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给予了当代社会学研究多元化范式。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种启发性看待问题的视角能够督促当下国人和学者认真反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着力构建中国长远未来的问题意识,彰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李约瑟工业革命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NSA架构分流模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一种铝型材上模整体镶嵌式分流模结构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