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方中防风的本草考证△

2020-10-28王艺涵赵佳琛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防风本草植物

王艺涵,赵佳琛,翁倩倩,2,金艳,张卫,彭华胜,蔡秋杰,李兵,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防风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等功效。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防风药材的名方有10首,其中汉代药方1首,“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唐代药方1首,“小续命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药方3首,“辛夷散”“当归饮子”出自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三痹汤”出自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金代药方3首,“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羌活胜湿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大秦艽汤”出自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代药方1首,“清上蠲痛汤”出自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药方1首,“除湿胃苓汤”出自吴谦的《医宗金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1]156。谢宗万[2]《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考证了正品防风与各地习用防风的性状。楼之岑等[3]422-427认为,历代本草所载防风原植物除今正品防风S.divaricata外还有其他品种,对产地也稍有讨论。但总体上根据历代本草时代变迁的系统梳理考证依然不足,且未有针对加工、炮制等方面的讨论,因此有必要从经典名方开发的角度重新梳理历代本草中防风的运用情况,对防风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进行详考,这对该类药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释名

历代本草均以“防风”作为药材正名,李时珍[4]550言:“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又如《本草原始》中记载:“防,御也。此药身去身半已上风邪,稍去身半已下风邪,廼御诸风要药,因名防风,又一名屏风。”[5]46因其自古便有祛风邪的功效,故名防风。

防风早期还有众多别名,如《神农本草经》载:“一名铜芸”[6]37;《吴普本草》载:“一名回(茴)芸,一名回(茴)草,一名百枝,一名蕑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种”[7]25;《名医别录》载:“一名屏风,一名百蜚。”[8]123蕑同蕳,兰草。李时珍言:“屏风者,防风隐语也。曰芸、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蒿、蕳兰也。”可见屏风之名与防风同义;茴芸、茴草之名因防风与茴香同为伞形科植物;芸、蕳是因防风气味与芸蒿、蕳兰似而命名。百蜚、百韭、百枝等名,据《本草经考注》载:“一名百枝者,其细枝繁茂,与余草异,故名。”[9]

2 基原考证

防风历代所用品种复杂,混淆品多,且当前栽培与野生品性状差异较大,栽培品之间性状亦有差异。李继红等[10]对药用防风及其近缘种的性状进行调查,将野生防风S.divaricata按产区分为口防风(主产河北、山西及相邻内蒙古中部地区)、关防风(又称北防风,主产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北防风(主产甘肃、宁夏及相邻内蒙古地区),各地防风栽培品统称家防风。

2.1 汉魏南北朝

防风最早的商品学记载可见于西汉《范子计然》:“防风出三辅,白者善。”“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3位官员管辖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味苦,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6]37其功效与今之防风相近,但未对原植物及药材形态做出描述。

魏晋《吴普本草》记载防风:“或生邯郸、上蔡。正月生叶,细圆,青黑黄白;五月花黄;六月实黑。三月、十月采根,晒干,琅邪者,良。”[7]25吴普最先对防风原植物进行描述,然而其记载却与今之正品防风S.divaricata形态相异,产出地也从陕西省移至邯郸(今河北南部邯郸市)、上蔡(今河南南部上蔡县)、琅琊(今山东南部临沂市)等地,因成书年代过于久远且植物形态描述太过粗略,难以考证当时河南等地所用防风具体品种,仅能推测最早有别种植物作防风用。

《名医别录》记载:“味辛,无毒。主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叶,主治中风热汗出。”[8]123功效延续《神农本草经》所述,祛风、止痉、止痛。叶亦可用。“生沙苑,及邯郸、琅邪、上蔡。”“沙苑”在今陕西大荔县洛、渭河之间,即渭南一带。

南北朝陶弘景[11]261在《本草经集注》中载防风:“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江苏徐州)、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江苏连云港)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湖北枣阳东南)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世用治风最要,道方时用。”陶弘景补充了众多防风产地,主产于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次产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等地。据楼之岑等[3]424调查,现在徐州地区已不产防风,而连云港地区以往曾使用伞形科泰山前胡Peucedanumwawrae(Wolff) Su的根作防风[12]。陶弘景最早记载“蚯蚓头者为好”,防风众多品种中有明显或较明显“蚯蚓头”特征的仅防风S.divaricata野生品中的口防风、关防风及部分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K. T. Fu,而栽培种及其他近缘种“蚯蚓头”均不明显或无。可见自陶弘景时期,防风可能为多基原药材,且以有“蚯蚓头”特征的S.divaricata为好。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本草对药材原植物的描述较少,吴普描述的防风显然于今正品防风S.divaricata不同,再加上各代本草记载的防风产地不一致,可见古时防风应是以S.divaricata为主的多基原药材。

2.2 唐宋时期

唐代《新修本草》载防风:“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13]179《中国植物志》载菊科蒿属牡蒿ArtemisiajaponicaThunb.茎中部叶匙形,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浅裂片或为深裂片[14]。附子苗即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eaux,叶片五角形,掌状2至3回分裂,裂片有缺刻[15]。防风S.divaricata叶片叶三角状卵形,2至3回羽裂;1回羽片卵形或长圆形[16]222,可见牡蒿、乌头叶均与防风叶片有相似之处。防风S.divaricata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少分支,苏敬引“别录云”意为根部分支少的防风药材为佳,根头、根尾有分支都会使药材防风产生不良反应。“子似胡荽而大”,胡荽即芫荽CoriandrumsativumL.,果实圆球形,果径约1.5 mm,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17]。防风S.divaricata双悬果狭圆形或椭圆形,长4~5 mm,宽2~3 mm,背稍扁,有疣状突起,背棱丝状,可见两者均有明显背棱,大小也相近,均为伞形科植物。

《新修本草》又记载:“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苏敬新添的几个产出防风的州县均在山东省境内,且言河南、湖北并无防风,可能唐代已经意识到不同产区品种不同。目前山东仍有防风S.divaricata分布,淄博、烟台等地区曾有商品产出。“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陕西中部是最早记载产防风的地区,但历代本草对当地到底有无防风的说法不一,楼之岑等[3]424考察认为,当地所产防风的原植物为伞形科植物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植物形态虽与防风相似,但根多分枝,坚硬,陕西有些地方称其为“硬防风”。苏敬言沙苑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所指可能为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宋代苏颂[18]121-122在《本草图经》记载:“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苏颂除汇总前人所载产地以外,新增江浙等产区,并附“河中府防风”“齐州防风”“解州防风”“同州防风”4幅药图(见图1)。“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採根,暴干。”所附“解州防风”(解州即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图中防风根稍弯曲,无侧根,根头顶部有多数毛状基生叶柄残基,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文字描述及附图均与现今防风S.divaricata相符,可见宋代主流防风即为S.divaricata。

注:A.河中府防风;B.齐州防风;C.解州防风;D.同州防风。图1 《本草图经》所附防风图

“关中生者,三月、六月採,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关中即陕西中部地区,此地防风采收时间与主流防风差异极大,可见该地防风品种并非S.divaricata。《本草图经》所附“同州防风”图,叶1至2回羽状分裂;根细长变曲,下部多分歧;并载“轻虚不如齐州者”,结合前文考证,可基本断定“同州防风”为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齐州防风”图所绘植物叶裂片较宽,根分枝多,由此形态结合山东济南的资源分布,该地所出应是泰山前胡P.wawrae。

“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採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并附“河中府防风”图,河中府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图中植物明显为羽状复叶;茎多数基生;主根明显但支根极多,可见虽名“石防风”但植物形态并不像伞形科石防风P.terebinthaceum(Fisch.) Fisch. ex Turcz.,推测古代山西省有伞形科他种植物作石防风用。

“又宋、毫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苏颂称此种产于苏、浙、皖一带,然而防风S.divaricata及其近缘物种基本产于秦淮以北,四川、云南有近缘种,但江南未见分布,仅凭苏颂文字描述难以断定物种,推测此为当时的同名异物或地区习用品。

唐宋本草详细描述了防风原植物,发现虽防风入药主流为山西解州防风S.divaricata,但各地习用防风药材基原不一,如陕西当地有用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有用泰山前胡P.wawrae;另有用“石防风”等地方习用品。

2.3 明、清至今

明代朱橚[19]22《救荒本草》载防风:“生同州沙苑川泽,邯郸、琅琊、上蔡、陕西、山东处处皆有。今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田野中亦有之。”朱橚新补充了河南产区。“根上黄色,与蜀葵根相类,稍细,短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叶似青蒿叶而阔大;又似米蒿叶而稀踈,茎似茴香,开细白花,结实似胡荽子而大……又有石防风,亦疗头风眩痛。又有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对防风原植物的描述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改动,与防风S.divaricata更为相近。所附“防风”图(见图2),根长圆锥形,下部略弯曲,头部有明显环纹,无支根,伞形花序多数。其文字描述及绘图与《本草图经》中描述和“解州防风”一致,可见主流正品防风为防风S.divaricata无误。

图2 《救荒本草》所附防风图

兰茂[20]《滇南本草》收载杏叶防风、竹叶防风、白花防风、绣球防风4种。按功效来看,“白花防风”即为正品防风S.divaricata,气味甘,平,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杏叶防风”性大温,味辛,温中散寒,治九种胃疼,寒疝偏坠,寒热往来,痰疟。经利彬等[21]著《滇南本草图谱》谓“杏叶防风一物,今滇南官药肆、草药摊贩均收之。多由乡妇于春冬之际,将未抽花茎之植物采掘成筐,背负入市求售,其名其物乡人几无不知者。”并考植物此为杏叶茴芹PimpinellacandolleanaWight et Arn.,产云南、四川、广西,为云南药用防风之一。“竹叶防风”产滇中最奇,治病神速。《滇南本草图谱》谓“竹叶,盖取其狭披针形,叶脉平行,有类竹叶之故。又因竹叶柴胡之类似而得名也。”原植物为竹叶西风芹S.maireiWolff,产云南全省各地,四川(凉山和西昌)、贵州(兴仁)、广西(隆林)也有。该植物的根及根茎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中作川防风,也称西防风[22]62-65,在《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作云防风[23]。“绣球防风”味苦、淡,平,主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滇南本草图谱》谓“绣球防风一名,仅见《滇南本草》,其名盖取象于花序之形状……山谷附近荒坡丛草中偶见。七月至九月,花果随之成熟。”原植物为唇形科绣球防风LeucasciliataBenth.,产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广西西部。范洪等抄补《滇南本草图说》中还收载1种“串枝防风”,气味辛,平,主治头晕、祛风散热、退癍解毒,未考证出原植物。

刘文泰[24]172《本草品汇精要》转绘《本草图经》中4幅防风图(见图3),可看出“解州防风”伞房花序,白色。“河中府防风”羽状复叶,小叶三出深裂,偏紫红色。

陈嘉谟[25]99《本草蒙筌》载防风:“种生沙苑,属河南。根类蜀葵。秋后采收,曝干入药……择坚实脂润为良,去芦头钗股不用。”陈嘉谟言防风主产于河南,根与蜀葵(锦葵科植物AlcearoseaLinnaeus)接近,防风选以无支根者为好。

李时珍[4]550《本草纲目》载防风:“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间。二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为珊瑚菜。其根粗丑,其子亦可种。吴绶云:凡使,以黄色而润者为佳,白者多沙条,不堪。”李时珍列“江淮石防风”与苏颂所言“河中府石防风”不同,却与“宋、毫间及江东”产出防风相类,产江南,春采苗作菜,李时珍称其为珊瑚菜。今有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 Schmidt ex Miq.产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中国植物志》载珊瑚菜叶片轮廓呈圆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三出式分裂至三出式2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卵圆形[16]77。植物根经加工后药用,即商品药材“北沙参”,其中以山东莱阳产的北沙参为最著名,故有莱阳沙参之称。日本某些地区误将我国产的商品药材北沙参,称作“滨防风”使用。《本草纲目》所附防风图(见图4A)[4]19较《救荒本草》简略,可看出伞房花序及根部“蚯蚓头”特征,但植物茎单一无分枝,羽状叶互生,与防风S.divaricata不符。

李中立[5]46《本草原始》延续苏颂与李时珍所载,并绘防风与山防风药材图(见图4B)。其中“防风”根圆锥形,绘少许纵皱纹,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及叶基,可见是正品防风S.divaricata。“山防风”图根分枝极多,并注曰“今江、淮、河中诸山有之,俗呼山防风。”因无地上部分特征,仅从产地推测可能是产安徽、江苏等地的泰山前胡P.wawrae,和产陕西等地的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清代吴其濬[26]《植物名实图考》载防风:“〈图经〉:石防风出河中。又宋亳间出一种防风,作菜甚佳,恐别一种。〈本草纲目〉: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俗呼珊瑚菜。〈安徽志〉:山葖,叶翠如云,正二月间,浥露抽苗,香甘异常,土人美其名曰珊瑚菜。怀远、桐城、太和俱出,盖即石防风也。今从〈救荒本草〉图之,山西山阜间多有,与〈救荒〉图同而叶稍肥。”吴其濬仿《救荒本草》绘制防风图(见图4C),但将叶改为羽状复叶,小叶片对生,比之正品防风S.divaricata有所出入。

注:A.《本草纲目》;B.《本草原始》(1.防风,山防风);C.《植物名实图考》;D.《中国药物标本图影》[29]。图4 其他本草中所附防风药材图

民国陈仁山[27]22《药物出产辨》载防风:“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最多,春秋雨季出新。必经烟台牛庄运来,曰庄风。又有一种产直隶、古北口、热河等一带,清明前后收成,由天津运来,名曰津风。均野生。”清代以后明显可见防风产地北移至黑龙江一带。

陈存仁[29]《中国药学大辞典》载防风:“外文名SilerdivarscatumB. et H.”,与现在相比,虽拉丁属名更改但种加词一致。“防风为自生之宿根草,早春生苗,色初紫,叶互生,及高一二尺。茎叶俱作青绿色……其根与蜀葵根相类,作纺锤状,色黄白,长尺余,形极似胡萝卜,脆而易折,干则不脆。生根味甚美。”

赵燏黄[30]215《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载防风:“祁、平药肆之防风,又名口防风,乃河北省西北及东北一带山地产品,其原植物属于伞形科之SilerdivaricatumBenth. et Hook. f.,常于春夏未开花前,掘取其带苗之根部,切去茎叶之大部分,洗涤而风干之。本品长20~40 cm,径0.6~1.2 cm,全体为圆柱形,或呈扁压状,或带多数分歧之枝根,根头包拥棕状之粗毛,而戴切断之残茎,表皮为灰黄色或类褐色,有著明之纵皱及癫痕;质颇轻松;横切面不平坦,呈类白色,心部特白;气味缓和而稍带苦。”赵燏黄详细描述了防风的生药性状,与今《中国药典》中防风的性状基本一致,可见民国华北等地所产口防风已较为知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药典》规定防风为S.divaricata的干燥根,但个地方标准又有不同规定,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2]62规定“川防风”为竹节前胡P.dielsianumFedde ex Wolff,松叶西风芹S.yunnanenseFranch.或竹叶西风芹S.mairei的干燥根及根茎,前者习称“竹节防风”后者习称“西防风”。《河南省中药材标准》规定“水防风”为伞形科宽萼岩风LibanotislaticalycinaShan et Sheh的干燥根[31]。《陕西省药材标准》规定“陕防风”为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的干燥根[32]。甘肃《古浪县志》曾有“防风,俗称马樱子”的记载,考证后称其为“小防风”,《甘肃中药材标准》规定“小防风”为伞形科葛缕子CarumcarviL.的干燥根[33]。

可见,历代药材防风的主流基原为防风S.divaricata,其他近缘植物仅在当地作为习用品。另外,明、清时期的本草指出“江淮石防风”为伞形科珊瑚菜G.littoralis,叶作菜,后世将其根作“北沙参”,日本等地则以“滨防风”之名入药。

综上所述,防风自古为以伞形科防风S.divaricata为主流的多基原药材,各地有习用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泰山前胡P.wawrae等近缘物种作防风入药。

3 道地性及品质考证

历代本草记载了防风众多产区,见表1,但各地对应的防风品种不同,如山东、江苏北部所产防风为泰山前胡P.wawrae,陕西中部所产防风为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江、淮一带所产石防风为珊瑚菜G.littoralis。正品防风S.divaricata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历代以出华北各省为好,清代以后防风道地产区北移至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形成“口防风”和“关防风”。现以关防风为商品主流,然因野生资源逐步减少,转为家种后性状发生较大变化,而江苏、湖北等地已不再产出防风,山东、陕西等地资源亦有减少。

表1 不同历史时期防风道地性及品质信息

4 药用部位考证

防风主要药用部位为根,历代本草均记载防风“采根,曝干”。但防风花、叶、果实均可入药,如《名医别录》载防风“叶,主治中风热汗出”;《药性论》载“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34]129;《新修本草》载“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5 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证

历代本草均记载防风可在春、秋两季采收,去除叉枝、须根,曝干入药。

历代防风的加工重点在于“去叉枝”即支根等部位,炮制大多是净制和切制,基本为生用,亦有极少数方剂记载防风须炒制和蜜制,见表2。

表2 不同历史时期防风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

6 结语

综上所述,防风自古别名众多,因有祛风邪的功效,故本草中均以防风为正名。历代本草中记载的防风品种不一,入药主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divaricata,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泰山前胡P.wawrae等近缘物种原也广泛被作为防风入药,现与葛缕子C.carvi、竹叶西风芹S.mairei、竹节前胡P.dielsianum、宽萼岩风Libanotislaticalycina等一同作为地方习用品。防风广泛产于我国北方各省,以华北地区所产,有“蚯蚓头”特征的S.divaricata为佳,今因野生资源减少,江苏、湖北等地已不再产出防风,山东、陕西等地产量亦有减少。道地产区北移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现以黑龙江所产“关防风”为最。古代防风除根部以外,花、叶、果实亦可入药,此类用法现已被淘汰。历代方书中均强调防风用时须“去芦”“去叉枝”,多用生品,极少数方剂记载防风须炒制和蜜制。

现因防风野生资源下降,市场商品防风多为栽培品,但栽培防风“蚯蚓头”特征不明显,且根部分支较多,品质不如野生品。因此,经典名方中10首用防风的方剂,均建议使用黑龙江或内蒙古等地所产“关防风”S.divaricata。同时如使用栽培品,需采用仿野生品,应尽量避免性状变异。

猜你喜欢

防风本草植物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大楼的防风攻略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防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