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融入
2020-10-28陈兴宇
文_陈兴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加强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还应当结合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让语文课程教学的综合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师需要建立积极正面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与优化自身的教学思维,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大的融入空间。同时,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课本和教学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解读推动素质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学科能力与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
首先,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分析解读一些特定文本时潜移默化地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这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内在情感共鸣的激发,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对文章的学习认知,并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很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文本创设开放多元的教学训练活动,多从文章出发,引导学生做更加深入的分析探究。最后,在遇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这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让学生感受文章背后传递的正面价值。
例如,《荷叶·母亲》是一篇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的诗,在教学了这篇文章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借代的表现手法,笔者要求学生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多元学科素养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一种很值得采用的教学实施方法,既能够实现文本教学的目标,也能够让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得到很好的体现。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语文教学的推进,教师要逐渐转变教学思维,并调整教学策略。在开展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细心的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分析解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语言积累的增多,教师可以逐渐调整与转变教学实施方案,逐步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激发,能够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从这篇文章出发,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如下:“我”的暴躁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么理解?本文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句子,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分析第一段中叠词的作用,说说其有何种表达效果?学生如果能够在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说明学生对原文有了较深的理解,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这是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良好融入,也能够让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
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向,会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丰富学生整体的阅读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在分析解读一些特定的文本时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分析探究,锻炼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构成。教师通过合理地组织、构建课堂,可以实现教学训练目标。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在完成文章的分析解读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可以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不仅能考察学生的语言理解与感受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开放性。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一些观点,有的学生在反复阅读这句话后表示:没有风声,不代表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改。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答案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文章,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上的精妙之处,是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