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喵星之王”
2020-10-27王朝辉
王朝辉
狮子的“祖先”是谁?
狮子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动物,它的故乡遍及非洲、中亚及美洲等地区,而它最早被中国人所认知的名字却是另一个——狻猊(suān ní)。
在我国先民眼中,这种来自异域的猛兽很奇特。在古籍中,例如《穆天子传》《尔雅·释兽》等,速度惊人、凶猛无比都是狻猊的鲜明标签。
唐代 铜鎏金狻猊
北宋 琉璃狻猊缠枝花砖
据美国汉学家薛爱华考证,“狻猊”一词源自印度。西汉时期,在张骞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后,狻猊便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对诸国使臣进贡狻猊有明确的记载,狻猊进入中国的时间被定格在东汉章和元年(87)。
可以说,狻猊和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因为它被视为佛的护法使者,例如狻猊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等。而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大量刻画狻猊形象的器物应运而生,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铜鎏金狻猊便是其中的代表。你看它头部浑圆,双耳短小,嘴微张,颈、胸围绕着卷状鬃毛,安安稳稳地蹲坐在那里,华丽的尾巴翘立于背后,既富有动感,又充满情趣。
由于狻猊凶猛的习性,古人也常将它置于墓葬之中,以达到趋吉避凶的镇墓作用。1980年,故宫博物院接收了镇江市博物馆拨交的一批文物,其中的琉璃狻猊缠枝花砖格外引人注目,它出土于江苏溧(lì)阳竹箦(zé)北宋李彬夫妇墓。长方形的砖上有狻猊与缠枝牡丹,表面施以酱色与绿色釉,是墓室壁龛的装饰物。
受古人认知局限与时代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影响,狻猊成为历史发展中狮子的“祖先”,它被古人不断赋予神奇和吉祥的含义,成为古代社会中备受青睐的神兽。
清代 青金石捧绣球卧狮
清代 粉彩鏤雕九狮戏球图鼻烟壶
狮子为什么常常玩绣球?
在观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带有狮子形象的文物时,你一定发现了“瑞狮戏球”的造型时常出现。狮子与绣球为什么常常同时出现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狻猊)始终被认为是辟邪的瑞兽。早在汉代,民间就已经流行舞狮表演。由两人身披特制的服装扮作一只狮子,另有一人手持绣球与狮子戏耍。因此,“瑞狮戏球”的场景就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这种纹饰或造型出现在大量手工制品中。
“瑞狮戏球”的构图一般是一只或两只以上的狮子嬉戏绣球,有的全身呈跃动状,前爪趴在绣球上滚动,有的则是伏在原地,前爪拨弄绣球。尽管在不同文物上其构图方式略有不同,但都具有吉祥如意、喜庆欢乐的美好寓意。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很多塑造“瑞狮戏球”形象的文物,除了常见于建筑、家具等大型器具上,在玉石、陶瓷等器物上也有体现。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金石捧绣球卧狮,它的材质名贵,色泽艳丽,雕刻精细,生动再现了狮子与绣球的亲密关系;又如这件粉彩镂雕九狮戏球图鼻烟壶,器身以镂雕工艺塑造了九只狮子嬉戏绣球的场景,狮子欢悦跳动,绣球飘逸飞舞,画面动感十足。
随着“瑞狮戏球”纹饰的演变与发展,它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或许因为“狮”与“师”谐音,令古人联想到了太师、少师等官阶,所以有“官运亨通”的意思;或许因为“狮”与“事”谐音,所以产生了“事事如意”的含义;更有说法将绣球比作毛茸茸的幼狮,取“子嗣昌盛”的寓意。这种威武憨稚的动物图案虽然源于民间娱乐,却迅速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在祛灾辟邪、吉庆祥和等主题的映衬下,展现出了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还能在哪些故宫文物上见到狮子的身影?
枕头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你知道吗,其实它来自旧石器时代,是我国先民无意之举造就的成果。先民偶然发现,用石头、木头甚至干草将头部垫起,睡觉会更舒服,这对人类的健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古人开始注重枕头的质地和式样,于是出现了一种造型精致、清凉解暑的枕头——瓷枕。
宋代是烧造瓷枕的高峰期,尤其以狮形枕最具特色。在古人的认知中,作为猛兽的狮子具有辟邪的作用,枕着它入睡,能够驱除噩梦,令人安眠。
故宫博物院中就有一件宋代的黄釉狮形枕,它通体施黄釉,釉色纯正。俯卧的狮子双眼圆睁,鬃毛与狮尾卷曲,工匠捕捉到了狮子伏地时的静态之美,创作出了这件生动传神的佳作。
你看,狮子威猛的形态与凶悍的动物本性不但没有妨碍古人的睡眠,反而被古人用来取“辟邪”的寓意寄托内心的美好,是不是很神奇呢?
宋代 黄釉狮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