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创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尝试

2020-10-27黄彪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本课胜利抗战

黄彪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即“三新”)的颁布,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必然要求广大一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尝试采用“五创法”来探索统编教材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相较于现用教材而言,统编教材内容含量显著增加,尤其《中外历史纲要》部分,单课时容量甚至涵盖了现用教材几课的内容,但在内容增多的情况下,高一课时量并未相应增加,可谓时间少、任务重、压力大。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共包含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子目,而“东方主战场”这一子目下的内容如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开罗会议等,即使放在现用教材选修三战争史当中讲解也需要一定的课时。所以,在统编教材要求下,如何缓解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冲突,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困境。

(二)语言简与内涵深之间的矛盾。统编教材的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其“纲要”二字就突显了教材编写的直接特征,语言简略但内涵深奥,诸如一些观点性、概括性的表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去拿捏?不阐述或阐述太少怕学生不理解,阐述太多又怕耽误课时影响进度,所以,如何把握好分寸做到有的放矢,也是当前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之一是“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而在统编教材中,这只是最后结尾处的一句概括。要想学生理解这句话,需要基于史实来帮助学生分析两个关键词“始终坚持”和“中流砥柱”,其中,“始终坚持”一词,需要罗列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国抗战胜利这十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建及维护过程中的主要史实;而“中流砥柱”一词,则需要对比抗战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在抗日以及维护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态度变化。

(三)旧方法与新要求之间的反差。在新课标当中,改变了以往三维目标的表述,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为新的教学目标。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如何指导运用,从而将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这势必会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是多元化的,只有不断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中的“五创法”尝试

为有效解决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困境,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教师在统编教材授课时,如果尝试从创设主题、创设情境、创设途径、创设问题、创设留白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不失为当前适应“三新”要求的良好途径。

(一)创设主题,解决教材“散”的问题。《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编写方法,单课内容含量较现行教材大很多,甚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模块,如果提炼不出贯穿脉络的主题,势必会显得内容过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共包含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四个子目,如果没有“东方主战场”,按理说本课内容很容易落实,但现在逻辑关系被割裂,突然将视线转移到了世界大战的战场,导致教师处理教材以及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加大。

解决的思路就是要提炼出能贯穿四个子目的共同主题。本课课标的要求之一是“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所以可将主题确立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实施教学时,可以基于时空观念,将中国抗战放在中国、世界两种不同的战局下来认识相关主要史实,并评价分析其历史意义。中国战局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战局下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论是中国战局下的抗日战争,或是世界战局下的中国抗战,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早已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动力。从而借机提升到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符合中学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创设情境,解决教材“趣”的问题。历史课本应是有趣的,但因教师个人风格、处理教材方式等不同,历史课呈现的效果会各异,好课与差课,见仁见智。但是,历史学科的优势就是故事,借助故事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前提是故事要真实、紧扣教学内容需要。

以本课为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导入部分可以展示“沿海工厂迁运西南等地”、“云南昆明的西南聯大旧址”、“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等三张以“迁移西南”为主题的历史旧照,并辅以材料:“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通过回溯上个世纪中华民族这段悲壮又蓬勃奋起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当时迁移到西南地区的目的?一是躲避战乱,二则为持久抗战准备物质、人才等基础,从而再现了中国政府敢打“持久战”的决心和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在本课结尾时,又可以回归到抗战后期的西南地区,再次展示“1943年前后,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统帅蒋介石在重庆视察工作”、“1943年1月重庆社会各界上街庆祝中美中英平等新约签订”等两张以“曙光西南”为主题的历史旧照,从而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能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持久抗战之下,国际地位提高、战争胜利在望的喜悦。

(三)创设途径,解决课堂“效”的问题。高中历史一线教师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困境,尤其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途径。传统的旧方法有很多,如借助视频、图片、文字、表格等,但在做好传承的同时,也要加以适当创新,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前课程改革下的“三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十四年的漫长抗战,期间涉及到的战争、战场有很多,对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要求很高,如果采用新颖的谷歌导航图,会给学生一种立体空间感,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提升时空观念。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时,则需要借助史实对比国共两党在全面抗战后期的抗日以及维护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态度,但关于国民党方面破坏统一战线的事例教材上只提到了“皖南事变”,证据显然是不够充沛的,需要教师适当加以拓展补充,如1938年日本发表三次近卫声明,望与国民政府“善邻友好,共同防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等,因为教材不作要求,教师无需做过多讲解,此时运用时间轴的方式表述最为合适,既简单清晰又主次分明。

(四)创设疑问,解决学生“思”的问题。历史课如若只是停留在讲故事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以故事情境为依托,辅之以恰如其分的设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育其历史解释素养。但是,问题的创设应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层次性则能顾及全体学生的水平,调动其积极性。

本课导入部分,在展示三张以“迁移”为主题的历史旧照时,可以依次呈现四个设问:1.迁移的目的地,昆明、重庆等属于中国什么地区?2.为什么要迁移?3.迁移到西南地区的目的是?4.中国为何要作长期抗战准备?从而循循善诱,再现了中国政府敢打“持久战”的决心。除此之外,在通过了解中国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时,可以展示材料:“抗战八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弹药紧缺)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国民党军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2]然后设问:依据材料,能否用一个词描述中国抗战的特点?中国军队巨大的消耗量,反衬出日军的强悍,但最终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又证明了中国抗战的英勇、艰辛和伟大等,既巧妙而简单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创设留白,解决内容“多”的问题。统编教材内容多课时少,这是目前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突围?是不是所有知识都要在课堂上面面俱到?“谦受益,满招损”,如果课堂上做不到合理取舍,很可能又会导致知识点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等。教师在落实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基于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适当加以留白,或表格或习题等,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去自行完成。但是,留白也要做到合理恰当,需选取合适的内容,如初中已经熟知的史实、纯记忆性的史实、有共性特征的史实等。在本节课当中,涉及正面战场的战役有很多,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课堂上逐一进行阐述则时间肯定不够,教师就可以按时间先后排序,从战役时间、名称、特点、影响等方面绘制表格,让学生课堂上结合教材思考完成,既省时又增效。

三、“五创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实践中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创设要眼前有方向。处理统编教材内容时,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紧扣重难点。以本课为例,新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3]教师既要基于时空观念帮助学生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战场和世界战场的主要史实,又要上升至家国情怀,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创设尤其是情境、问题创设时,需要紧扣课标,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不能丢弃。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比初高中教材,比较异同点;留意教材前后文,尋找重合点,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课堂教学创设时什么要讲什么不用讲、哪些要详讲哪些可略讲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创设要心中有底气。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相信会大有作为。但是,面对统编教材内容量大、整合性强、教师必须要有广泛的专业阅读、开阔的综合视野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技艺,才能应对日渐复杂的课堂环境,及时地化挑战为机遇。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针对四个子目的内容分布,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既要熟知中国战场的主要史实,又要理清二战史的相关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游刃有余。

【注释】

[1]陈雁翚:《抗战中期中国对日本宣战始末》,《文史杂志》1996年第3期,第12页。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猜你喜欢

本课胜利抗战
坚持就是胜利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坚持
胜利的手势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