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纺织类期刊的宏观研究
2020-10-27韩敏李强
韩敏 李强
摘要: 通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纺织类期刊数据库,分析认为:近代中国纺织类期刊肇始于蚕桑方向,这与晚清生丝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有关。北洋政府时期上海的纺织类期刊中心地位已确定,且民办纺织类期刊影响较大。抗战前纺织类期刊多数转向棉纺织类且出现检测、管理方向的期刊,这与抗日备战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区纺织类期刊众多且以会报、汇报为主,这与其以战养战的策略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对纺织行业的控制可以从期刊的创办上得见。另外,还出现了三个由纺织类企业工会创办的期刊,说明纺织行业成为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重要领域。
关键词: 晚清;民国;中国;纺织类期刊;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TS101.91;G239.2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9010206
引用页码: 0912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9.018(篇序)
Macroscopic study of Chinese textile periodic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HAN Min1, LI Qiang2
(1.Marxism Schoo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2.Editorial Departmentof Fashion Guid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database of textile periodical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textile periodicals originated from the direction of sericultur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raw silk became the main product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the position of Shanghai as the center of textile periodicals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private textile periodicals had great influence.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most textile periodicals turned to cotton textile and management periodicals,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Anti-Japanese Wa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re were many textile periodicals in the Japanese-puppet occupied areas, and most were mainly meeting reports and reporting.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strategy of supporting war fighting. 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the control of bureaucratic capital over the textile industry could be see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iodicals. In addition, three periodicals founded by the trade unions of textile enterprises appeared, showing that the textile industry beca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lass struggle and workers movement.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textile periodicals; database
收稿日期: 20190311;
修回日期: 20200807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SZ08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1090219001)
作者简介: 韩敏(1986),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近代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的宏观研究不系统且不精确,多以估计和推测为主,且几乎没有定量研究[1-3],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应归因于统计资料的获取难度较高且工作量较大,使得中国纺织类期刊的数据库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很多研究者放弃定量研究。李强等[4]对近代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进行了定量化的整理,并建立了数据库。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该文整理的相关期刊,以期对近代时期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分析其变迁的原因。由于数据库中有些期刊信息并不充分,譬如创办时间、刊期等信息不详,故不能做连续的年度分析,但可以做分期研究,故笔者根据停刊时间或编辑出版者的存续时间来确定其创刊时间,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对相关期刊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近代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总计为161种(笔者将具有一定刊印周期和发行范围的会报、汇报、年报等类型也视为期刊的范畴,特此注明),其时间分布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基本一致。本文将近代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的变迁分为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解放战争时五个时期。
1 晚清时期创办的纺织类期刊
晚清时期中国纺织类期刊的创办大体处于“试水”阶段,主要由民间人士主导。1906年由浙江农工研究会创办的《柞蚕杂志》可能为中国纺织类期刊之发端,但存续时间不到一年。同年在日本东京由群益书社创办的月刊《农桑学杂志》存续了一年又一个月。1908年由广东蚕业学堂创办的《蚕学报》存续两年,该年在日本东京由中国蚕丝业事务所创办双月刊《中国蚕丝业会报》。可见,彼时日本东京出现了两个有关中国蚕丝业的纺织类期刊,其根源自19世纪80年代日本逐渐取代中国,居世界生丝出口国首位,与中国长期存在生丝竞争与蚕茧贸易合作的关系,这使得两国蚕丝行业间互通信息十分必要,故而两个刊物的创办皆是经济贸易因素使然。1909年和1910年由成都蚕丛报馆和织锦杂志社分别创办《四川蚕丛报》《蚕丛》,它们存续时间都不足一年。
综上,晚清时期共创办6种纺织类期刊,全部集中在丝织原料领域,这与中国丝织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一直以来都是丝织原料的产地有关。即使近代以来中国丝织业逐渐衰落,但生丝一直都是主要出口产品,晚清时期生丝出口一直占出口总值的18%~40%,并在平衡中国国际收支上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这类丝织原料方面的研究和信息对于国家、企业都是有利的,因此作为主要生丝产地的浙江、广东、成都等地均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丝织原料方面的研究和行业调查,这样就需要创办一些期刊,便于为以生丝为原料的企业和外贸商提供相关信息。而上海作为晚清时期丝织中心[1]11-19,却没有创办刊登丝织原料方面的研究和行业报告的期刊,这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只是片面引进外国机器和相关技术人员,并没有对相关技术进行吸收和改进,并且当时的中国也不具备大规模培养纺织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体系。彼时仅有1898年林启在杭州创办的蚕学馆,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在湖北工业中学开设的染织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和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立纺织科系,这类学校仅部分涉及丝织,且以应用为主。另外,当时企业办班仅为纱厂职员养成所,并没有系统教授纺织[1]236-237。虽然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去了各个纺织城市,如上海等地,但因为他们大都是维护机器的技师,不可能成为纺织类期刊论文的作者,故晚清时期的纺织类期刊刊文内容只能集中于蚕丝原料的报告和应用。
此外,晚清时期中国纺织类期刊的编辑出版者主要有研究机构、学校、杂志社、行业事务所等,其創办纺织类期刊存续时间不长且都在清政府灭亡前即已全部停刊,说明并不是清廷灭亡导致其停刊,而是出于自身的原因。一则,晚清时期所办纺织类期刊多为民间创办,由民间行会、学校、报刊界支持,并没有官方支持,一旦纺织行业经济出现困难,则这些期刊必然会陷入困境而停刊。表1是1900—1911年中国设立纺织厂数和资本数[6],笔者认为1906、1907年中国纺织类期刊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其一,那两年正是中国自20世纪以来纺织行业投入最大的两年,先后有29家纺织厂创办,每年投入资本高达380多万元。而此后纺织行业明显在投入方面下降,到1911年前后速率已渐趋缓慢,这也说明纺织行业的竞争加剧,行业出现饱和,呈下降趋势。这必然影响到刊物的举办。其二,纺织学术界还未有足够的体量,其教育水平还处于中等教育阶段,尚未有高等纺织教育学校的创办,这也是限制纺织类刊物发展的又一因素。
2 北洋政府时期创办的纺织类期刊
2.1 创办时间分析
北洋政府时期共创办纺织类期刊22种,其中有3种期刊的创办时间不确定,它们是《棉业汇刊》(年份不详,根据其主办者天津棉业公会的存续时间,笔者认为其是北洋政府时期创办的)、《抵羊声》(1926年停刊)和《绸商旬报》(1928年停刊),笔者对这一时段进行纺织类期刊创办时间的数理统计(图1)时将这3种刊物除外。可考的北洋政府时期创办的纺织类期刊发端于1917年在上海由织锦杂志社创办的《织锦》。1917—1928年(除1928年外),每年都有1~4种纺织类期刊创刊,甚至有4种刊物一直延续到北洋政府垮台后。它们分别是《华商纱厂联合半年刊》(1919—1934年)、《纺织年刊》(1921—1949年)、《女蚕》(1923—1936年)、《纺织时报》(1923—1937年)。
由图1可见,“当年发行期刊种数”的趋势与“当年创办期刊种数”的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所创办的期刊存续时间并不长。根据笔者统计,这一时期所创办的22种纺织类期刊(1种不清楚)中有13种于创办当年即停刊,这亦可说明中国纺织行业自“一战”期间出现短暂辉煌后,由于“一战”后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国内纺织企业的发展即陷入不景气的状态,这势必影响到纺织类期刊的存续;此外,从存续时间来看,存续2年的1种;存续3年的有2种;存续10年以上的仅有4种,它们也是上文所提到的延续至北洋政府垮台后的4种期刊。这4种刊物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在于它们有深厚的平台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如《华商纱厂联合半年刊》《纺织时报》由强大的上海华商纱厂为后盾,《纺织年刊》则是以中国纺织学会为支柱,《女蚕》则以国家办的专业学校为依靠。
2.2 创办地点分析
从北洋政府时期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编辑地点(表2)来看,江苏最多,有7种刊物;其次是上海,有6种刊物;再次是天津和杭州,都有3种;最后是青岛、成都、南宁,各有1种。可以说明,此时期上海在中国的纺织中心地位即完全确立起来。
尤其要说明的是,中国纺织学会创办的《纺织年刊》一直持续到1949年,可以说学会存在则期刊存在的可能性大增。总的来看,有4种期刊是纺织行业协会创办,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它们的存续时间皆较长。譬如由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创办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半年刊》《纺织时报》(半周刊)存续时间都在10年以上。但也有例外,如由杂志社举办的《织锦》当年创办当年就停刊,说明当时纺织类期刊需要有一个平台来支撑,单纯的以刊养刊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纺织类期刊太过于专业化,受众面较小。
从创办地点来看,虽然江苏的纺织类期刊最多,但因其分布在多个城市,看似说明江苏纺织行业的发展比较平均,但从各个地区纺织类期刊存续时间来看,这一时期无锡和苏州所办纺织类期刊的存续时间较长,或说明此两处的纺织经济较其他地区要好些。同为这一时期创办3种纺织类期刊的天津和杭州,发现杭州创办的纺织类期刊存续时间明显长于天津,足以说明此时期杭州的纺织经济比天津要好。
2.3 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分析
北洋政府时期创办的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从数量上看还是以丝织业为主,有11种,其中偏蚕业6种、缫丝2种、丝织1种、厂务管理1种、行业报告1种。除《女蚕》(存续14年)、《浙江蚕业学校校友会杂志》(存续3年)、《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汇刊》(存续3年)外,其他丝织类期刊的存续时间多数没有超过1年。但是,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关于丝织业研究的期刊仅3种,包括缫丝方向的2种(《蚕丝专刊》《蚕丝业月刊》)和丝织方向(《织锦》)的1种,且这3种刊物存续时间均没有超过一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丝织领域的期刊并没有发展起来,与这一时期传统丝织生产区域现代丝织业蓬勃发展[7]的状况极不相称。
北洋政府时期棉纺织业的期刊有8种,但偏棉业7种,仅有1种是偏纺纱但却又是行业报告性质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半年刊》,这也说明此一时期关于棉纺织的学术性期刊并没有出现。
北洋政府时期由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抵羊声》,是首次创办的以毛纺织业内容为主的刊物。然而,该刊刊载内容多为相关的经验总结,属于广告性质,学术性不强。
北洋政府时期的综合性纺织类期刊有2种,它们是《纺织年刊》(1921年创办,存续28年)和《纺织时报》(1923年创办,存续15年)。特别是《纺织年刊》的学术性毋庸置疑,它是由中国纺织学会成立当年即创办的。这一刊物的发行,标志着中国纺织类学术性期刊的出现,甚至标志着中国纺织科学初步建制化。关于中国纺织学会的成立时间,《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认为是1930年[1]240,而通过对纺织类期刊的整理发现应该是1921年[8],对于这一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3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创办的纺织类期刊
3.1 创办时间分析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创办的纺织类期刊共62种,除3种不能确定时间外,1929年创办6种,1930年创办2种,1931年创办10种,1932年创办2种,1933年创办7种,1934年创办8种,1935年创办12种,1936年创办7种,1937年创办5种。这一时期创办的刊物数除1930、1932年仅有2种外,其他各年份都在5种以上。究其原因,1930年国民政府内部各军阀忙于中原大战,而1932年则是国民政府忙于处理和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关系。可见,纺织类期刊的创办与当时的国家政局紧密相关。
3.2 创办地点分析
从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编辑地点(表3)来看,除1种刊物刊印地不明外,以上海分布最多,共15种,上海纺织中心地位在期刊的分布上表现明显;而江苏纺织类期刊有10种,除1种在江苏具体地点不明外,其中5种在南京,3种在无锡,1种在南通,可见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对纺织期类刊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同时无锡的丝织业地位在纺织类期刊上也得到了表现;浙江作为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其地位在纺织期刊上继续保持;此時北京作为北方的教育中心的地位在纺织期刊上也得以凸显;广东、陕西、湖北、天津、湖南、四川、山东等地区作为备战的纺织品原料基地,其地位在纺织类期刊上也得到了呈现。
3.3 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分析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所创办的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分布较为集中。从数量上看,以棉纺织业为主,有25种,其中偏棉业18种、棉业检测3种、棉业统计2种、棉业管理2种。之所以出现偏棉业期刊的比重较大,在于棉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重要备战物资的原料,而出现相关的检测、统计、管理的期刊,如《汉口棉检周刊》(1933年10月—1934年7月)、《湖北省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月刊》(1935年5月—1936年12月)、《全国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通讯》(1936年—1937年6月)、《棉业月刊》(1937年1月—1937年7月)等,说明国民政府试图加强棉业的生产效率,积极准备战略物资。
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创办的棉纺织类期刊中有6种是由民间机构创办,19种期刊是由政府举办,而民间组织——中华棉产改进会所创办3种刊物意义重大,第一个是全国性棉产改进的刊物《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1年创刊,1937年停刊),第二个是全国性的棉产统计期刊《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创刊,共1期),第三个是《棉讯》(1934年1月—6月,半月刊)。此外,中华棉产统计会创办的《中国棉产统计》,与之前《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属于前后关系。上海华商纱厂以民间之力办政府之事,可见民间纺织界有志之士的智慧和爱国之心[9]。其后政府开始逐渐介入,成立中央棉产改进会及各省属机构和南京棉业统制委员会,并创办期刊。另外两个民间组织举办的棉纺织刊物是人钟月刊杂志社举办的《人钟月刊》(1931年9月—1932年2月)、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1934年创办),属于地方性纺织类期刊,影响力有限。
抗日战争前民国政府创办的丝织业期刊有19种,偏蚕业13种,管理(检测)3种,厂务2种,丝织银行业务1种。这一数据说明彼时的中国继续以出口生丝为主,而管理(检测)方面的期刊开始出现,则说明政府开始重视蚕业管理(检测)事务,毕竟生丝是国民政府重要的外汇储备来源。《绸缪月刊》是由上海绸业银行举办,但因其刊载的文章只有极少数涉及纺织类,故而影响力有限。
抗日战争前民国政府创办的纺织类综合性期刊共15种,其中学校创办7种,出版机构创办5种,学会创办1种,工厂创办2种。其中,由上海南通学院创办的《纺织之友》《杼声》办刊时间均超过9年,由中华纺织染杂志社创办的《纺织染》超过16年,其他期刊办刊时间都很短。
抗日战争前民国政府创办的毛纺织类期刊只有3种,分别是《天津地毯工业》(1930—1931年)、《军政部第一制呢厂厂务季刊》(1931年6月—1931年9月)、《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特刊》(1934年),可见其存续时间不长,以厂务管理为主。其中《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特刊》乃由民族资本毛纺织企业创办,而《天津地毯工业》因相关信息不全,故笔者难做进一步的推论。
4 抗日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
4.1 创办时间分析
抗日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有31种,除3种不确定创办时间外,1937年有2种,1938年有3种,1939年有7种,1940年有1种,1941年有3种,1942年有3种,1943年有7种,1944年有1种,1945年有1种。这一趋势似乎也与时局有关联,1939年—1943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日本对华策略以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而1941年起日本忙于太平洋战争[10]。
4.2 创办地点分析
抗日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上海有14种,四川7种,北京4种,广东、贵州、云南、天津、河南、江西各1种。其中日占区21种,国民政府控制區10种。日占区创办的纺织类刊物并非都是由日本控制,如中国纺织染工程研究所创办的《纺织染工程》在上海租界[1]241,上海金城银行、通成、诚孚公司联合棉业调查所创办的《棉市周报》《棉业年报》为自己的经营服务[11],南通学院创办《纺工》《南通学院纺织科民卅二级毕业纪念刊》,甚至还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办的《绸布月刊》。当然也有日本控制的期刊,如北京华北棉产改进会创办的《华北棉产汇报》《华北棉产改进会会报》、华北纤维统制总会创办的《华北纤维汇报》、华北麻产改进会创办的《华北麻产改进会会报》等。
4.3 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分析
抗日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多以会报、汇报为主,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日本侵略者都为了加强备战进行信息的收集。
5 解放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
5.1 创办时间分析
解放战争时创办的纺织类期刊有39种,除1种不确定创办时间外,1945年有2种,1946年有9种,1947年有16种,1948年有9种,1949年有2种。这一情况十分反常,因为1945—1946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情况最好的时期,却是纺织类期刊创办最少的时期,1946—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情况最差——内战节节败退、经济崩溃、政治腐败的时期,纺织类期刊却反而创办最多。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两大官办纺织企业于1946年左右成立,在这一时期由于实力强劲、垄断、经营有法,如1945年底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每年都有巨额盈余上缴国民政府财政部。1946年上缴盈余为法币391亿元,占政府赤字的7.18%;1947年为法币5 880亿元,占政府赤字的6.25%;1948年上半年为法币29 100亿元。1946年成立的中国蚕丝公司利用管理丝业贷款、存茧易丝代缫及辅导民营丝厂复业,获取巨额利润,成为全国蚕丝业中的垄断力量[1]233,238-239,故而由这两大垄断纺织企业创办的刊物则有很强的经济支撑。
5.2 创办地点分析
除3种不确定创办地点外,上海有15种,山东青岛有6种,江苏有5种(苏州有1种,南京有4种),天津有3种,浙江有2种(杭州1种),四川、北京、广州、东北、河北各有1种。上海的纺织中心地位在期刊创办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山东、江苏的纺织类期刊较前一阶段要多,一方面在于山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日资纺织工业扩张迅速,到解放战争时期都被国民政府接收,使得山东(特别是青岛)和天津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这样势必会有相应的纺织类期刊创刊;另一方面江苏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相关的纺织管理、检测等机构也较多,不可避免地会创办一些纺织类期刊。其他创办一种纺织类期刊的省份,都属于沿海地区或原料产地。
5.3 创办纺织类期刊的研究领域分析
公司管理类纺织类期刊有20种,除《西服工人》《帽工月刊》《上海市丝光漂染业职工工会年刊》由工会创办外,其他17种均由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创办,且举办时间多不长,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创办为最,这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官僚资本对国计民生行业的高度控制。丝织类期刊有5种,偏重蚕业且办刊时间不长。棉纺织类期刊有8种,集中在棉业信息方面且办刊时间不长,但长于丝织类期刊,说明棉纺织在当时的普及性和大众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纤维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纤维工业》,是中国第一部纤维研究方面的期刊,且办刊时间较长,长达七年之久,体现了中国在纤维材料研究方面的进步。综合类纺织期刊有5种,均为学会、高校或行业协会举办。
6 结 语
通过对《纺织年刊》的时间整理发现,有证据表明中国纺织学会成立于1921年,而非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的1930年,尚需进一步的讨论。抗战前纺织类期刊多数转向棉纺织类且出现检测、管理方向的相关期刊,这应与国民政府抗日备战有关,因为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区纺织类期刊众多且以会报、汇报为主,这与日本侵略者加强原材料的掠夺,进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对纺织行业的控制完全可以从期刊的创办中得以了解。另外,亦出现了3种由纺织类企业工会创办的期刊,说明纺织行业成为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域。总而言之,中国近代纺织类期刊的出现、发展和特点都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具有学术价值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纺织类期刊多由学会、学校举办,这与其学术导向有关;而政府、企业(除上海)举办的纺织类期刊则多数仅具管理、行业调查性质且持续时间较短,这与政府机构的变迁和行业发展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 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7: 250.
Editorial Board of Modern Textile History of China. Modern Textil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1)[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1997: 250.
[2]曹振宇.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及意义[J]. 新闻爱好者, 2009(14): 122-123.
CAO Zhenyu. Founding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rn textile periodicals in China[J]. Journalistsm Lover, 2009(14): 122-123.
[3]苏轩. 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5.
SU Xuan.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extile Disciplines in Modern China[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5.
[4]李強, 张雷, 赵金龙, 等. 解放前刊发的中国纺织类期刊的整理[J]. 服饰导刊, 2017(3): 14-21.
LI Qiang, ZHANG Lei, ZHAO Jinlong, et al. The collation of Chinese textile periodicals published before liberation[J]. Fashion Guide, 2017(3): 14-21.
[5]孙晓莹. 晚清生丝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兼与同期日本比较[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0: 20.
SUN Xiaoying.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Raw Silk Industry in Late Qing Dynasty: Comparing with Japan at the Same Time[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0: 20.
[6]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 657.
WANG Jingyu. Materials on Modern Industrial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2, 1895-1914[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57: 657.
[7]杭州丝绸控股(集团)公司. 杭州丝绸志[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3.
Hangzhou Silk Holdings(Group) Company. Hangzhou Silk Records[M]. Hangzhou: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9: 73.
[8]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 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81: 973.
National Joint Catalogue Editorial Group. 1833-1949 National Joint Catalogue of Chinese Journals[M].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1981: 973.
[9]宋晓轩. 20世纪30年代我国棉产改进工作概述: 中华棉产改进会概略[J]. 中国棉花, 2005(12): 40.
SONG Xiaoxuan. Summary of cotton yield improvement in China in 1930s: summary of China cotton yield improvement association[J]. China Cotton, 2005(12): 40.
[10]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94, 226.
WANG Huil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5: 194, 226.
[11]陈妍. 金城银行对其附属企业: 通成公司的经营[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CHEN Yan. Operation of Tongcheng Company: A Subsidiary of Jincheng Bank[D]. Beij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