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人物才能讲透人物

2020-10-27刘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藤野人物形象鲁迅

刘兰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描述人物类的课文,学生相对而言是比较喜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人物时,更容易构建起人物的形象,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建构起人物的形象,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个人物,很多时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其实是非常脸谱化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师的讲解当中,人物就是以脸谱化的形式出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引导学生经由文本阅读而建构起人物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教师要讲透一个人物,前提是自己必须读懂这个人物,只有教师自己不“昏昏”,才能让学生真正“昭昭”。本文就以《藤野先生》一课的解析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一、讲透人物对读懂人物的要求

讲透人物从字面上来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还带有一些复古的意味。在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时代,强调教师的“讲”,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从教学规律的角度来看,对于描写人物的这些课文,如果任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那所形成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必然是千姿百态的,很多认识肯定也不符合原文的主旨。虽然说阅读存在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但是至少必须追求的是,所建构起来的那一千个形象有真正的哈姆雷特的影子,而这就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所谓的讲。

很显然,教师要想讲透一个人物,自己就必须先读懂这个人物。读懂一个人物的关键在于,既要了解对这个人物形象不同角度的评价,同时更要有自己的理解。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经典,《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要想讲透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很容易,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经说:“我在(上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就读过(《藤野先生》)。因此,再要讲出新意,恐怕并不容易。”当然,不容易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或者说敢不敢去尝试是另外一回事。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愿意尝试,敢于尝试,总能在实际教学中,获取一些属于自己的新的认识。

笔者在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尝试追求去读透藤野先生这个人物。虽然这是一个可能无法真正达到的目标,但是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在解读的时候还是多了一份心思。事实证明,有了这样的驱动力,确实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下一点详述)。这里先阐述一下,要想讲透一个人物,那就必须对读懂人物有明确的要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要求具体应当包括这样三点:一是从课文的逻辑结构去解读藤野先生;二是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藤野先生;三是结合读者自己的经验去解读藤野先生。

二、经由读懂人物走向讲透人物

結合上面的分析,这里就在上述三点理解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如何去读透一个人物,并且谈谈如何经由读懂人物进而走向讲透人物。

从课文的逻辑结构来看,《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部分,没有占据整篇课文的篇幅,因此理解藤野先生这个人物,不妨先从课文中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谈起。课文中写道“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显然这是肖像描写;后来就是最经典的那一段,即“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这段内容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藤野先生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对学生的要求可谓是一丝不苟。基于课文的逻辑结构,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最重视的一种选择,帮学生所建立起来的藤野先生的形象也往往趋于一致。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要想建立起藤野先生更为完整的形象,就需要思考作者鲁迅在日本求学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研究表明,弃医从文在鲁迅的人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和转折。直接导致鲁迅弃医从文的,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医学时发生的“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对此,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正面谈到这些,但审视《(呐喊)自序》里的有关文字,你会发现鲁迅是在自己文学道路的选择上来叙述的,主要强调他思想的转变过程,使人明白他弃医从文与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通过这个见解来关照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认为藤野先生科学精细的学术态度,并不是化解当时中国问题的最佳良方。从这个角度看课文中所说的“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可能是作者一种回避的态度,一种价值取向由医学走向文学的潜意识。很显然,藤野先生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藤野先生实际上是一个专注于学术而无心于政治的人。

最后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里所说的读者显然就是学生自己。强调这个角度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上述两个角度的基础上去形成自己的认识,保证学生个体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常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观点是非常多元的。比如在笔者的课堂上就曾经出现过争论:“鲁迅先生到底应不应该跟随藤野先生继续学下去?”在部分学生看来,跟在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专注的人后面,也能获得不小的成就;在另外一部分学生看来,如果选择了医学,鲁迅先生就不会这样名垂青史。持前一观点的学生就会反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本就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这样的观点碰撞,常常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在实际教学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而经过以上三个视角的阅读与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读透了人物,也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也就达成了讲透人物的目标。

三、学生从读懂人物到悟透人物

其实在上面的教学中,已经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于整本书的教材解析,还是基于某一篇课文的文本阅读又或者是解读,都必须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这个角度理解本文的标题,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强调读懂人物,还是强调讲透人物,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符合历史、符合作者,同时又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

据考证,1935年,日本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句话,读来却非常令人感慨。藤野先生在鲁迅心目中的形象显然是高大的,今天让《藤野先生》继续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正彰显了这个人物形象在当代的社会建设中仍然需要倡导的意义。

有同行从写作的角度,以“闲话”切入对《藤野先生》这一课文的分析,然后强调散文要写得有趣味要会说闲话(闲话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其实即使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建构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可以引导学生先去读懂人物,进而建构起合适的人物形象。关于这一点,笔者尚在努力。以上是笔者对“读懂人物才能讲透人物”这一观点的浅显解释,如有疏漏,还望专家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藤野人物形象鲁迅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