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临检实验室末稍采血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控制
2020-10-27汪亚丽彭宇琦李白露
汪亚丽 彭宇琦 李白露
(德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 德阳 618000)
本文主要以我院62 例末稍采血患者的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现将具体报道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62 例血液样本均来源于末稍采血患者,入选标准为患者知晓此次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主动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治疗依从性低、精神异常、血液样本受污染的患者资料。两组患者均在统一环境下进行末梢血的采集,且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末稍采血,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落实相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组织采血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内部应该定期安排采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正确的洗手方法、消毒技巧为主,从而有效提高采血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意识。在上岗之前,医护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七步洗手法,全面清洗指尖、指缝、拇指、关节等部位,在采血之前也要用消毒剂擦拭双手,除此之外,采血人员应该每天在地面进行两次的照射消毒,每次照射时长在1 小时左右[1]。在培训结束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合格后,才可安排工作人员上岗工作。
1.2.2 科学准备采血环境
采血人员所处的场所应具有空气流通性,配置良好的通风系统,并且采血环境中也应该包括洗手装置、一次性纸巾,为了避免人群大量拥挤在采血室引发医院感染,也需要设立专用的等候区域以及止血区域。除此之外,采血环境中应该有充足的照明,为采血人员提供良好的视野,以防多次穿刺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2]。
1.2.3 废弃物的处理
针对放置时间长、污染程度高的样本进行优先检验,在检验完成后,需要对末稍采血样本进行及时处理,以免其污染其它样本,由于末稍采血属于液体类样本,在处理后需要向其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漂白粉[3],在搅拌均匀后,将其弃置于垃圾桶中。针对使用过的棉签、镊子、手套等需要集中放在统一的垃圾区域,在下班时将其焚烧[4]。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3 处理本文数据资料,此次指标在临床上显示为计数资料,开展卡方检验,结果以%表示,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液样本感染发生率
实验组血液样本中出现2 例感染,对照组血液样本出现9例感染样本,实验组血液样本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样本感染发生率比较
2.2 血液样本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在研究时间内共有11 例血液样本出现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出现在标本传染性、环境污染、作业流程、末梢采血用品等方面,见表3。
表3 11 例血液样本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末稍采血是全血细胞分析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发现末稍采血主要体现在标本传染性、环境污染、作业流程、末稍采血用品等方面。标本传染性:一些受污染的标本会危害到其它正常的标本,并且标本中的污染病菌会经消化道、呼吸道侵入到患者的机体,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5]。环境污染:环境消毒、通风不彻底,空气中病原体不仅会污染采血样本,同时也会使患者出现穿刺点感染。末稍采血样本:在末稍采血之前,没有对棉签、棉球、微量吸管进行消毒处理,导致标本的感染率增加。为了避免上述因素导致的医院感染,需要开展组织采血人员进行培训、科学准备采血环境、废弃物的处理等控制策略,有效消除感染的危险因素,避免末稍采血样本出现感染[6]。
本文最终对比实验表明,控制措施落实后,末稍采血患者的血液样本得到有效降低,表明依据相应的危险因素制定控制策略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样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便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