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异的有效技术方法
2020-10-27吴美仙
吴美仙
(宣威市热水镇卫生院 云南 曲靖 655415)
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凝血检验主要是常用在患者手术前的检验当中,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有止血功能障碍,防止术中出血量过大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检验中,其结果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异的有效技术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00名体检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51:49,在年龄方面,其范围为23 ~48 岁,中位(34.40±3.02)岁。患者均身体健康,无血液相关性疾病,未服用影响血液检测类药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仪器 本研究采用普利生公司生产的C2000A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迈瑞BC5380 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液标本分析。
1.2.2 采集方法 嘱咐患者早起空腹,禁食禁水。检查前10 分钟,患者均静坐休息。扎好压脉带后,使用真空管进行静脉采血操作。从第一次进针开始计时,采集完毕后解除压脉带。将收集到的标本分为三份,在凝血管中保存,并于收集后放置分三个时间点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种血液检测指标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的数值差异。(2)分析两种血液检测指标在不同放置时间点检验的数值差异。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RBC)。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 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 值。组间比较用P 值表示,当P <0.05 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采集时间和不同放置时间的凝血检测指标比较
压脉带即刻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其凝血检验指标显著高于压脉带应用3 分钟采集到的血液标本(P <0.05)。放置2 小时的血液标本,其凝血检验指标显著低于放置4 小时的血液标本(P<0.05),见表1。
表1 凝血检测不同时间点采集和放置不同时间的数值差异比较()
表1 凝血检测不同时间点采集和放置不同时间的数值差异比较()
注:*代表两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
项目 时间 TT(s) PT(s) APTT(s)不同采集时间 即刻 22.02±2.01 12.78±1.72 33.06±1.86 3 分钟 18.90±1.45* 7.91±2.01* 23.86±2.61*放置不同时间 2 小时 21.70±3.24 16.62±1.75 37.75±1.55 4 小时 23.30±2.87* 18.62±1.89* 40.00±2.85*
2.2 不同采集时间和不同放置时间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血液标本血常规分析指标比较,压脉带即刻显著优于压脉带应用3 分钟指标,放置2 小时显著高于放置4 小时指标(P <0.05),见表2。
表2 不同采集时间和不同放置时间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表2 不同采集时间和不同放置时间的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代表两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
项目 时间 WBC(×109/L) PLT(×109/L) RBC(×1012/L)不同采集时间 即刻 3.70±1.25 201.11±0.25 3.25±1.68 3 分钟 5.58±1.79* 175.44±6.67* 6.02±1.75*放置不同时间 2 小时 2.36±2.60 176.33±6.35 3.10±1.00 4 小时 3.00±1.90* 154.50±5.38* 2.58±0.70*
3.讨论
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都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血液检测方式。这些血液检测方式,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临床医师通过血液检测结果,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并给出治疗方案[1]。
压脉带应用时间过长,会激活凝血因子,使其不能进入外周血管内,并且对部分血液浓度产生影响,使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发生变异[2]。而放置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血液标本中的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发生变异,影响检测结果。为了防止血液标本发生变异,需要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时间,尽量在压脉带使用时进针采血,减少压脉带的压迫时间[3]。还要将采集到的标本及时送检,开展检测工作,减少放置时间。而血常规指标的检测,也与血液采集时间有关,压脉带使用时间过长,对血液中的细胞产生压迫,导致细胞破裂,也会影响临床检测结果[4]。另外,长时间放置,红细胞出现老化、破裂,并释放凝血因子,血小板遭到破坏,也会影响检验结果[5]。为此,可以减少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和放置时间,也是防止血液标本变异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