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的恩赐

2020-10-26刘学刚

啄木鸟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韭花槐树花苞

刘学刚

槐花

春天,朱耿村的人最爱吃的花是什么?槐花。还有第二种吗?如果有,告诉我,我请你吃香煎槐花饼。

榆钱,也叫榆树巧儿,其外形圆薄如铜钱,三四月间生发,鹅黄嫩绿,捋满一小筐,拌上玉米面蒸熟,加入蒜泥、生抽、辣椒油,口感清甜滑糯香辣,好吃得不得了。榆钱不是花,是果。说榆树的果长得像铜钱,我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榆树几万年前就有了,而铜钱的历史也就两千多年。我想,当初设计铜钱的人一定是个吃货,把货币做成了榆树的果的模样。是不是这样呢?朱耿村的老槐树一定知道。

朱耿村的榆树并不多,槐树到处可见。槐树在村头,槐树在路边,槐树在房前,槐树在河畔……朱耿村的人不说某人笨头笨脑,说他是榆木疙瘩。小孩子抵制老人的封建迷信:榆木疙瘩,砍上三斧子都劈不开。榆树长出的榆钱很好看,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朱耿村的槐花也很美,也很甜。而且,乳名叫槐花的女孩子特别多。生了“槐花”的妇女,村里人都叫她槐花她娘。女孩子喜欢扎堆儿玩儿,丢沙包啊、踢毽子啊、藏猫猫啊,到了饭点儿也不回家,村南村北就响起了槐花她娘喊“槐花”的声音。“槐花……”喊“花”的时候,声音上扬,辅以拐弯的颤音,好听极了。若是在春天,这声声“槐花”真的像花蕾,一瓣一瓣地打开了它的芬芳,横街竖街都拥塞着一种清甜香润的气息。

朱耿村的槐树有两种。一种是国槐,羽状复叶,夏天开淡黄色的花,花蕾未绽时采收,我们叫槐米,慢火,摊平,微炒,炒香炒黄了,作茶饮,初入口微苦,回口盈润甘香,让人越喝越上瘾。另一种是刺槐,也是羽状复叶,春四月开花,乳白色,也叫洋槐花,开花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香甜清雅的味道。有的小孩子吃饭不安分,拿着菜馍馍跑到大街上,吃一大口菜馍馍,又对着槐香充盈的空气吸一小口,然后腮帮一鼓一鼓的,喉头咕噜有声,吃得津津有味。刺槐的花莹白如玉,鲜嫩如脂,清香可口,朱耿村人不分老幼、不论贵贱,都以此种槐花为美食。

我的父亲和二叔分了家,奶奶和二叔二婶住在老宅子里。父亲租赁了本村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南屋,门楼的过道是临时厨房。这所农宅的东面是韩姓人家的一处宅基地,上面种了很多的树,有白杨,有梧桐,也有刺槐。春天,朱耿村的河塘沟渠绿了起来,绿得醉人,绿得可爱;而一棵棵槐树却从滔滔绿海中翻涌出朵朵洁白的浪花。其中,最灿烂、最令人陶醉的槐树,如同在十里翠湖闲游的白云,它们站立在我家的东面。槐花的芳香落到饭锅里,香香甜甜的;芳香沁入我们的梦里,香香甜甜的。

槐花的花期半个月左右。同一棵槐树开花有早有迟,有的枝条挑着嫩黄嫩黄的花蕾,有的枝条捧着亮亮白白的珍珠。在这段时间里,我家的生活完全配得上甜蜜这两个字。有月亮的晚上,我和母亲有时被槐花的香气惊醒,以为天亮了,就喊妹妹去捋槐花。母亲轻轻地说,这孩子睡毛愣了,咱们接着睡吧。躺下,再要睡,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似乎所有的毛孔都打开了,呼吸着一波一波的香气,整个人像躺在了一个蜜罐里,十分陶醉。父亲真会选地方。在他另立门户开始,槐香绕户生,槐花作门铃;而我的甜蜜的味蕾就是在那时得到了优质的培养。

捋槐花,关键词是“捋”。用手握住一串槐花,轻轻地往花束的末端滑动,手一松,槐花如玉,大珠小珠落竹篮。槐枝有刺,须小心避开。小孩子爬树,用手捋,有危险,且所获不多。也有威猛的男孩儿用长竹竿绑了镰刀,在树上表演摘花飞刀的绝技,树下枝叶狼藉,不可取。但男孩儿的用具启发了我的创造力。寻来一根粗铁条,钳子锤头齐上阵,把铁条弯成半月形的铁钩,用细铁丝牢牢地绑在长竹竿上。这样一来,等于我的手臂瞬间长长了,宛如童话故事里的长臂猿,动作轻盈而优美。长竹竿犹如紫燕穿杨柳,探到槐花丛中,铁钩稍稍一拧,就有一嘟噜的槐花仿佛美丽的白蝴蝶一般翩然飞落。

等在树下捡槐花的是我的妹妹,还有一个叫槐花的邻家小女孩儿。妹妹的乳名叫小花。每每捋了大串的槐花,我就喊“槐花”,竹竿往槐花妹妹那边一拨拉,槐花双手一伸就捧住了。喜滋滋的槐花摘几朵白白嫩嫩的槐花,先往我嘴里送。槐花清甜脆嫩,槐花妹妹的声音甜甜脆脆的。这些甜甜的东西灌注到我的身体里,仿佛大力水手刚刚吃了一罐菠菜,顿时神力大增。妹妹有时有些小情绪,咕嘟着小嘴,像槐树上圆鼓鼓的花苞。可是,到了傍晚,这花苞就绽放成一张灿烂的笑脸。槐花她娘做了槐花饼,让槐花端了过来,母亲留槐花一起吃饭。那些洁白的槐花被槐花她娘摘洗干凈后,又裹了一些玉米粉,加少许盐和适量水,调成糊状,槐花面糊去油锅里嗞啦嗞啦地翻了几个身,就变成香脆鲜甜的槐花饼了。槐花这一番美丽的旅行,到达了妹妹的舌尖,令她兴奋得不得了。

槐花她爹她娘地里活儿多,你们多照看槐花。母亲说着话,手里的活儿也没停下,她弯着腰在过道里拾掇东西,我站在她的身边,忽然发现我长高了许多。大人像鸡一样起早贪黑地在泥土里刨食,我们小孩子也有一些“小作为”,譬如捋槐花。槐花之上是飞鸟,是流云。飞鸟飞走了,流云流走了,就在少年的心怅然若失之际,洁白芬芳的槐花落了下来。

槐花真的是一种越看越美的花。单看一小朵,花形如蝶,五片花瓣,一片略大,近圆形;花瓣们微微卷曲,似半遮面的少女,有一种欲言又止的羞涩之美。无数朵槐花重叠悬垂,垂成一条条好看的长辫子,又像一串串风铃,在风中歌着春天,唱着童年。

我们捋了香香的槐花,或者采了一些甜甜的榆钱,母亲干活儿回来,看见了,很开心的样子,问我们想吃什么。蒸槐花很不错的。让每一朵槐花都沾了白白的面粉,粒粒分明的槐花愈加白皙丰腴,置于干燥的屉布上,旺火热蒸。等揭开锅盖的时候,一锅的槐花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田野里的麦子似乎也饱餐了一顿,抽出了很长的穗穗,一棵棵出落得挺拔秀美。

韭花

在城郊一废弃的厂区,我有一块十步长、三步宽的临时菜地。谷雨前后,播种移苗,埯瓜点豆。我栽了南瓜茄子辣椒,埯了黄瓜豆角扁豆。我还要在巴掌大的地儿秧一畦韭菜。

望着预留的小得让人心疼的空地,相邻种菜的牛叔嘱咐我:你想吃韭花,第一年不能割,要好好养着。我们这里的人习惯把种韭菜叫做“秧韭菜”,或者“养韭菜”。秧韭菜这个叫法好,有时令,有稚态,有一种清新、活泼的气息在里面,就像孩子们飞离母亲目光的枝头,唧唧喳喳地来到阳光照看的幼儿园。追求食物的天然和美味的宋朝人也说秧韭菜: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乘兴时。得瑕分畦秧韭菜,趁晴樊圃树棠梨。(陈舜道《春日田园杂兴十首》)如今,我觉得,养韭菜更有一种情感的温度,像养闺女一样日久天长地呵护着,和她一颗一颗数星星,一片一片数雪花。

“天上小星星,地上小青青。青青看星星,星星亮晶晶。”地上,青青的韭菜像娇小玲珑的女孩儿。韭叶似小麦叶,长条形,韭叶中间略厚,两边薄,触之滑润如脂。这样的七八片叶子从根部向上生长,可是,它们太细长太柔嫩,稍稍长高一些,就向外又往下旋出美丽的弧线,宛若小小的喷泉。我采取干籽直播,施的底肥是用豆饼渣配制的飘着酱香味的茶褐色饼肥,用锄头开的穴又深,根深扎了一寸,幼苗晚出了几天。和邻近的辣椒棵茄子秧相比,韭菜芽细细瘦瘦的,像绣花针,像一声声细细弱弱的啜泣。这看起来,韭菜一出苗,就是让人心尖儿生疼的那种。

不管种什么蔬菜,都要养根。有根才有花,有花才有果。根是花花果果的信心。蔬菜和人一样,最怕的是没了信心。培植韭菜,养根最重要,尤其是第一年,长得再水嫩也不能割食,以免伤根。草木灰水必不可少,养根壮苗杀蛆,隔半月二十天喷一次。草木灰是从城郊的农户讨要的,和水混合以后,均匀地喷在叶面上。奇异的是,两三天的工夫,韭菜变得更加青翠碧绿了,就好像给其施了魔法,蓬头垢面地受了难,说一声变,青蛙变王子。喷一次草木灰水,韭菜就新绿一次,这样喷下去,会把蓝天染绿的,好在第二年可以不断地收割。

第二年春,韭菜长出七叶一心,可割,谓之头刀韭,其后,每十五天可割一次。七叶一心,为七片成叶、第八片刚刚冒出嫩芽的生长状态。割了韭菜的嫩叶,才有更多的嫩叶,绿得像小河淌水一样,新鲜活泼。立秋的时候,一根根嫩绿的苔茎从叶丛中站了起来,茎叶同色,苔茎不怎么显眼。白露过后,可就不一样了。小如米粒、状若鸡心的花骨朵儿舒张为一簇簇碎银似的小白花,其下是细长的苔茎,这情形像极了许多小姑娘在唧唧喳喳地说话,微风中,一张张白皙温润的小脸顽皮地闪现。

韭菜开花,看上去特别热闹。往往是,一个花苞打开二三十个小花苞,每一个小花苞打开伞状的六瓣小花,每一瓣花莹白纯净,如夜空的点点繁星,又如早晨的白露凝而不散。韭菜们热烈地举着一支支白色的火把,秋风吹吹,白色的火星子噼噼啪啪地燃烧着,韭花的香气犹如大朵大朵的花瓣在空中噼噼啪啪地炸响着。这情形是热闹的,欢腾的,宛若分布在天南地北的亲人经历了耐心的折腾、艰苦的搬运和焦灼的期待,终于迎来这幸福的欢聚。

关于韭花的诗文,广为传颂的还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大自然的钟声如此响亮,秋叶的坠落声唤醒韭花的绽放。叶落花开,大自然有一颗宽厚仁慈之心,总是馈赠季节的最美味。秋日午睡初醒,整个人尚处于开机状态,腹肠无食,启动时辘辘作响,恰好软嫩的羊肉已煮在锅里,友人送来的韭花正香气飘飘。杨凝式用韭花蘸了羊肉吃,吃了韭花,提笔写了《韭花帖》。淡墨行楷写在一张微黄的宣纸上,洒脱自然,如同散落在秋日田野上的牲畜。

杨凝式吃的是炒韭花,还是腌韭花,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的味蕾可以作证:韭花酱与鲜羊肉同食,为绝配美味。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八月收韭菁,作捣齑。”齑是一种菜肴,汉朝人制齑的工序极为讲究。他们把采来的韭菁(韭花)洗净了,搁在大麻石做成的圆口石臼中,用上粗下细的圆柱状石杵捣碎成泥状,再加花椒、食盐等拌和而成。

韭菜用刀具收割,韭花用手采收。采韭花时,手搭在韭花上,用指甲轻轻掐断苔茎,一团亮晶晶的小星星便软软地落在手心。以我的采食经验来看,花苞形似鸡心时,苔茎娇嫩无比,切成寸段,连同花苞以猪肉丝爆炒,鲜香无敌;韭花六瓣初绽,花香乍露,在蜜蜂未曾光顾的早晨采摘,去除梗和叶,以洁白干净的花尖磨酱,韭花味儿香得要命,但辣味不足。让人惊奇的是,白的韭花磨成酱后却变成鲜嫩的绿,就像一个人流浪半生回到生命初始之地,韭花以复归于婴儿的走向诠释了人生适得其所的最美结局。韭花以半籽半花者为最佳,青籽青嫩,白花白嫩,青白相间,香辣适中。为了提升香辣的高度,我给韭花配了香蕉、苹果、鮮姜和辣椒。韭花去梗,洗净,用石臼捣为茸。选皮薄肉厚籽少的鲜辣椒,去籽去蒂,与姜片一并剁细。苹果去皮去核,切块,香蕉剥皮,用擀面杖擀压二者成浆,盛在瓦罐里,密封一些时日,成品鲜香浓郁,细腻无渣,最让人叫绝的是,辣椒苹果等不掩韭花的香辣味儿。

庄稼的花、蔬菜的花大都不起眼。勤恳劳作的农民都视它们的花为咿呀学语的婴孩,希望它们尽快摆脱稚嫩的童年,步入果实的成熟期。韭花和其他蔬菜的花一样,朴素,瘦小,但它有一种魅力,让我们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韭花盛开在白露时节,韭花酱可吃到小寒大寒时节。真是苍天悯人。天寒地冻,蔬菜短缺,韭花有生津开胃、补气暖身、固涩提神的功效,恰好迎合了北方人的身体需要。大冬天吃朝天锅,尤其是涮羊肉,搭配韭花酱,是北方食俗的一大特色。

韭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懒人菜、长生韭,一次种植,常年收获。从韭叶、韭苔到韭花、嫩果(成熟果实可入药),韭菜的茎叶花果均是美味,这真是植物世界的一个传奇。“韭菜两头儿鲜”,指的是春韭和立秋以后的头刀儿韭,还有夏天的嫩苔茎,冬天的韭花酱,韭菜就这样与北方的四季完美契合,用它的清鲜而又香辣的滋味儿,温情脉脉地抚慰着大地和人心。

责任编辑/张小红

猜你喜欢

韭花槐树花苞
我与槐树
秋风起 韭花香
秋来韭花香
花苞
《韭花帖》
灯笼是春天的花苞
槐树花开
叹春
“晒菜”也能成经典——杨凝式与《韭花帖》
丢了一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