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矛盾,心理沙盘游戏来化解

2020-10-26刘文情

成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沙盘沙子亲子

刘文情

本文展示的是一个历经七次,历时两个多月的亲子沙盘游戏心理辅导过程。

1 父母离异引发“失爱”的背景介绍

兰儿(化名),男,9岁;兰儿妈妈,39岁。与兰儿妈妈的沟通是在一个寂静的晚上。通话大约有一个小时,妈妈几乎是在抽泣中诉说完这个家的故事。像是诉说兰儿的可怜,又像是诉说自己艰辛,也许两者都有吧!

兰儿是妈妈手心里的宝贝。尽管爸爸狂赌,为了还债逼迫妈妈离了婚,卖了房;尽管妈妈受到爸爸精神和身体的百般摧残,她还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功课、营养、玩乐一样都没有落下。尽管从兰儿几个月大开始就听着家里吵吵闹闹,却也长得壮壮实实。但是,孩子最近表现出来的问题,妈妈已经快崩溃了:才三年级的孩子,与妈妈的冲突越来越大,隔阂似乎也越来越深:不愿跟小朋友交往,与外婆打架并发誓再也不回外婆家。上课听讲,在课堂上画画;容易被激怒,情绪不好时会用力捶打床铺或用头撞墙壁……

2 对“失爱”的分析

都说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似乎成了这个家庭最真实地写照。家庭情况听起来也错综复杂,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亲子矛盾问题。是爸爸妈妈分离的爱,因没有处理好亲子关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孩子缺爱而引起的反应。妈妈的不安全感和紧张感,孩子几乎都能感知,并转化为孩子的不良情绪。又因爸爸错位的价值观,给妈妈的教育带来阻碍,逐渐长大的兰儿开始与强势的妈妈对抗……一场提前的青春期似乎就这样来了。

3 亲子心理沙盘游戏的规则设置的分析

由于孩子才三年级,并且防御心理非常重,很少说话,脸上也几乎少有笑容。所以不能严格按团体心理沙盘游戏的规则去操作,比如:不得不取消按顺序摆放的规定、时间的规定以及需要沉默或者需要解说的规定。甚至有时候给沙盘取名也可以取消。

为了让孩子在亲子团体沙盘中的互动效果更明显,我有时候会根据孩子的状态先给孩子心理“预热”——让他先提前单独玩一会儿沙盘。

4 首次沙盘游戏的心理分析

“孩子都喜欢玩沙盘。”我以前一直这么认为。但是这一次,我却遇到了例外:兰儿不喜欢玩沙盘。我碰壁了。他面对沙子时久久不动,说:“我不懂摆什么。”然后僵住了。知道兰儿特别喜欢画画,于是我问:“听说你很喜欢画画,是吗?”

“不是。”回答声音很小,却很坚定。

尽管我的语气温柔而且亲切,还是感受到了他的紧张和恐惧。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平时上课经常画什么呢?就画在这些沙子上。”他的手终于动了,把沙子铺平后看都不看,两手在沙子上滑动几下,就出现了一幅简笔画:画面上是三个人,中间的那个略矮小一些。我的心颤了一下:原来他上课一直在画的就是这个啊!这不是一家三口吗?他其实就是在诉说他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呀!

这个简单的沙盘作品给了我很重要的信息。通过跟兰儿妈妈的交流,了解到虽然离婚时孩子是判给了妈妈,但是爸爸为了重新得到孩子,进行了物质和精神上的“笼络”:带孩子吃喝,陪孩子玩乐,只要孩子不去妈妈和外婆那里,什么都依着孩子。因此,这段时间,特别是跟外婆“打架”以后,外婆家要求孩子必须跟外婆道歉才给进家门,(由于兰儿爸爸以前常去兰儿外婆家闹事引起了外婆家人的反感,想急切教育好孩子而出此策略)却不想适得其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现象[1]。孩子需要正确引导,但首先需要跟孩子融洽沟通,亲子沙盘游戏辅导就这样定下来了。以下是七次团体(孩子与妈妈)亲子沙盘游戏辅导的全过程。

辅导过程:

第一次:寻找“爱”的突破口

在我们的精心策划之下,孩子在心理沙盘室里遇见了妈妈。也许很久不见妈妈,兰儿有点意外,但还是看出他的紧张。我先从“爱”的主题入手,我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今天就是来这里陪你玩沙子的,希望你能开心。”孩子抓着手中的沙子,静默,显得很局促,当看到妈妈开始摆沙具时,才开始不情愿地摆起了。还说了一句“沙子有点臭”(沙子其实是无味的)。摆的过程很缓慢。只有一些食物,但到最后,这些食物又被他全部放回沙具架了。兰儿又开始抚弄着沙子,然后挖开空地,抓起沙子从高处洒下来,并在薄薄的沙面上滑动着手指,最终,沙盘的作品定格在一张笑脸上。

在我的建议下,兰儿跟沙盘作品合影,妈妈叫他笑一下,他只是勉强笑了笑,后来的几张都笑不出来了。当孩子先离开后,我让妈妈自己摆了一幅沙盘,妈妈挖开空地,抓着沙子从空中洒下,形成了一个圆形(有点像没有五官的脸型)。最后双手压在沙上,两行泪流了下来:多少年了,这是她压抑了多少年的情绪?

小结:尽管只有一张笑脸,却带来了突破性的解决入口——孩子不会笑,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微笑的。经过这一次的沙盘游戏,母子有了一些交流,孩子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后来,听宿舍管理老师说孩子那天回去后大哭了一场。这其实是沙盘游戏释放的延续,他体验和感受着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得到了更大的释放。

第二次:久违的“笑脸”

这一次,孩子似乎做好了心理准备,很自然地投入到沙盤游戏中。

孩子先挖开一个湖,继续扩大湖面,变成了海洋。又堆了一座山,妈妈在积极地摆上花和草,也在积极地评价孩子所摆的沙具,孩子的话也开始增多,虽然还时不时会看老师,但紧张感减少了一些。我发现孩子在说话时妈妈不是很注意听,没有及时反馈孩子的话,虽然有交流,但是交流并不同步。沙盘作品在继续,接着增加了蜥蜴、昆虫和树木,母子也很积极地设计图景。最后建议和妈妈一起跟沙盘拍照留念的时候,孩子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小结:这一次沟通比较顺畅。在之后的交流中,妈妈提出了另外的问题,孩子平时表现更多的时候是抗拒。我给她的建议是:注意跟孩子好好沟通,并建议家长使用一些沟通技巧,如注意语音语调,使用恰当的身体语言;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2]。孩子需要耐心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强势的管制。

第三次:关注“自我”的力量

这一次亲子沙盤中,孩子的开始出现了“自我”。

兰儿开始表现出对妈妈较强的抗拒(依恋式抗拒):在他自己摆的同时,总会注意观察妈妈摆的,但只是要妈妈摆的,他总会反对,直接拿回沙架上放说“不摆这个”,当妈妈提议说想去另外一个沙箱摆的时候,孩子却不愿意。这样的沙盘游戏场景巧妙地再现了他们日常沟通与交流的模式,妈妈在不断地忍让和被否定中,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沙盘作品。

比较特别的是他单独摆的一个沙盘:将受伤的人埋起来。还问我要了白纸,在上面写上“xx之墓”接着做更多的“坟墓”,都用白纸写上“xx之墓” 每个坟墓旁边都放上一个或两个观音。这个沙盘取名:坟场。他说,这里是埋人的地方,埋的是一些不认识的人,那些观音是用来保护他们的。

小结:这次的沙盘有了很大的突破,让人感到欣慰。根据他与妈妈的各种“对抗”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内心的力量,又根据沙盘游戏中沙具的象征意义,一般宗教人物,如观音、如来、耶稣,表明来访者正处于一种关键期,渴望获得外在力量的支持。沙具中有被埋起来的事物,一般代表来访者的伤痛或者珍视的东西[3]。不管从哪个方面解释,对兰儿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他似乎非常接近了自己的潜意识,或者说他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我,并在自我疗愈。

第四次:心灵的“疏通”与“堵塞”

这一次,孩子感受着沙盘中的堵塞与疏通。

开始堆沙的时候,孩子对着沙子,说:“有香味。”(还记得他第一次摆沙盘的时候嫌弃沙子有臭味的,这让我很好奇。)接着兰儿又闻了一下,对着妈妈说:“是你身上的香味。”(我内心感到惊喜)妈妈回答:“没有啊。”听起来令人遗憾,所幸孩子并没有在意妈妈的回答,继续做沙盘。

除了树、花草、动物植物,增加了一些瓜果,有野野兽,还有了更多的家畜,“家”的感觉也更浓了。

孩子独自摆的沙盘也变得更加独特和有意思起来:有多部飞机、坦克、小车等。兰儿一边摆一边问妈妈“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

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他想在很小的桥面是放上坦克,但是因为桥太小,试图放了几次都放不下,最终放弃并解释说有被打烂的飞机残骸。(一般沙盘中出现飞机,尤其是飞机失事,都表明是孩子心灵受伤);小车通过桥上不是很顺畅;两个军队对战的场景(摆到这里时兰儿有很久的沉思),并不断有士兵受伤倒下的场景,还有的士兵刚好倒在桥的入口处。

小结:这一次的沙盘进行得很顺利,母子沟通非常融洽,难能可贵的是,孩子对妈妈的态度有了质的转变。比如从说沙子有香味转到是妈妈身上的香味,是他味觉突然灵敏了?当然不是。是他内心改变了,向着妈妈了。多处堵塞的地方其实就是内心的堵塞,成人的一些要求与自己的内心相矛盾,潜意识里孩子内心堵塞的情绪转化到了意识层面。

第五次:心灵的远行——“心”的希望

本次沙盘游戏,突破了前几次的模式,让孩子独立走进内心。

前几次沙盘的顺利进行,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故意让妈妈“因故”迟到十几分钟,让兰儿单独摆沙盘,希望更进一步接近他自己的内心。

看到妈妈没有来,听到我建议说摆沙盘等妈妈。他先是犹豫,然后表示想等妈妈来了再摆。在我的劝说下终于摆了:依然是对战的场景。除了两边的士兵,还有恐龙,有的恐龙被击毙,正好死在桥上(堵住了桥),摆的四合院是全封闭式的,没有门。

妈妈终于来了。孩子的话马上多了起来。摆的主题依然是家园。动物、植物,房子。几乎占满了整个沙箱,还有恐龙和其他猛兽和代表着防御的围栏。到处都是堵塞的场景。在整个沙盘完全堵塞(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兰儿打开了一条通道(用他的话说是通往大城市的路),于是,在旁边的另一个沙盘上摆了大城市的场景。

在这个沙盘中,两边的车和飞机摆得整整齐齐,中间留出很大的空位,问原因时,兰儿的解释是,中间的空位是方便车辆行走,这样就不会被堵塞了。(“堵塞”已经被上升到了意识层面。)接着出现了排队有序的人群,解释说他们要坐飞机去旅游,其中他和妈妈也在,要去海南玩。话刚说完,就抓起一把沙子,洒在所有的飞机和人群上空。我们有些疑惑,问原因时,回答:“下雨了,都被雨淋了。”妈妈惨淡一笑。大家都在想:下雨了,旅游还去得成吗?但我还想,他的决定我们无法干涉,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一起走过那条路。

小结:在这个沙盘中,尽管很顺利,兰儿的抗拒也是明显的,也许是对之前妈妈没有及时出现的一种补偿,依恋妈妈的同时又抗拒妈妈。沙盘也有了重要地突破:从最初被堵塞的压抑中走向了希望——远行。

第六次:由“历史感”到“攀登”

这一次,妈妈还是“因故”来晚一些。

与前几次相反,可能是出于对妈妈的想念,兰儿这次摆的都是妈妈喜欢的场景(前几次妈妈都会摆而他不同意摆的沙具),有翠绿的草坪,树木,还有很多鲜艳美丽的花(摆在咨询室方向)。这个沙盘的名称:我的家。最后,他抓起一把沙子,洒在了房子上。

我问:是下雨了吗?

答:“不是。让这个房子旧一点。”

兰儿又将沙子洒在草地上,我继续问:“是下雨吗?”

答:“不是。让草变得脏一点。”

接着又洒在花上,我笑了,继续问:“是想让花变得脏一点吗?”

答:“有点历史感。”

我枉然大悟:“你是想让他们更古老,更有历史感吗?”兰儿点点头。我释然了。

与妈妈的亲子沙盘:堆起了一座山,很高,却是光秃秃的(不同意让妈妈放植物)。有环绕上山的路、凉亭和排队上山的行人。由于山太高,山峰很尖,所以比较容易塌下来,经过调整,最终把山弄矮一些。山是稳固了,兰儿却故意把路边的一些沙子挖下来,砸中了妈妈摆的凉亭,称:“雪崩了。”妈妈苦笑。给沙盘取名:攀登。

小结:这一次孩子独自摆沙盘的焦虑感减少了一些。亲子沙盘游戏中,孩子依然反对妈妈摆的东西(依然很明显的抗拒现象)。但在我的暗示性地介入后,他意识到了,并很乐意给妈妈摆她喜欢的东西。母子交流融洽且温馨。沙盘名称“攀登”,一个很有能量感和自信力的字眼。

第七次:亲子心理沙盘游戏

本次沙盘游戏中,除了一个动物(机器猫)和一些植物之外,都是家具和瓜果,而且看起来很满。整个场面给人一种丰收喜庆和放松(各种沙发和椅子让人感到放松)的感觉,却也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

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凌乱是蓄意的。兰儿把所有家具放在一个角落,并用围栏围起来,妈妈提议应该整齐的放置。回答是:“就是要这么乱,因为这是杂物间。”妈妈不理解,说杂物间也应该把东西放整齐呀。兰儿还是坚持让他乱一些。

“家”不断在扩大(从占据一个角落开始,到最后将近一半沙盘)。这一次需要的时间很久,妈妈或许想快些结束,几次问道:“摆好了吗?”孩子都回答“没有”,并且一边还在积极设计沙盘,可以看出他对沙盘游戏投入。

小结:这个的沙盘明显体现出“家”的主题,也是最阳光的一次。从沙具的象征意义分析,食物或者果实通常具有积极的寓意,意味着来访者正在获得心理能量。沙盘中特别的情结“想让它们乱一些”也让我有一个反思:为什么有时候人会感到很紧张,你允许你心灵的一个角落放松一下,并且能让他“乱一些”吗?如果能做到,也许可以带动你整个身心的放松,至少不会总是紧绷着。

总结: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兰儿妈妈跟我通话时说,兰儿主动提出,想利用假期补数學。之后又发来一条信息,说兰儿已经同意跟妈妈搬进了出租房里,并在家主动做好饭菜等妈妈。还把孩子煮好的菜发图给我,因为孩子不会正确使用菜刀弄伤了手,妈妈又是心疼又是感动和幸福。

整个心理沙盘游戏过程,其实都在展示着孩子的呐喊:妈妈,我需要你的爱!也是在告诉妈妈:用心沟通,用情感化,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 “我爱你!”亲子矛盾就能逐步化解[4]。

参考文献:

[1]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2012)第305380号.

[2] 李中莹.《重塑心灵》(2015)第084062号.

[3] 魏广东.《不能不学的心理治疗技术》(2011)第231113号.

[4] (瑞士)朵拉·卡尔夫(高璇译).(2014)第308798号.

猜你喜欢

沙盘沙子亲子
奇妙的沙盘游戏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拒绝入侵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绝望的沙子
一粒沙子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