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之我见

2020-10-26张敬梅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张敬梅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我国于2016年正式启用了《道德与法治》教材取代原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标志着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政治课程为首要变革项目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等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即道德品质、健康生活与法治观念。

道德品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首要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在道德行为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思想、行为上的体现。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其内涵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要拥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尊重、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具有开放的胸怀以及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守公德是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要遵纪守法,坚持公平正义,追求民主自由。严私德是要提高个人的身心修养、严于律己,持身守正。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等,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自我认识、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珍爱生命、健康人格等。法治观念是学生对法律的性质、作用以及地位等所形成的正常的认识和看法,其内涵包括了懂法、尊法、守法以及用法,其实质是以法律为准绳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2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2.1以初中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来进行,才能确保实效性。尤其是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首要核心素养的道德品质,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难以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势必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必须要将培养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之真正烙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其成长、发展的丰富养料。如明大德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国情,守公德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严私德要教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总之,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2以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其法治观念的形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将法治观念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强调了学生该如何看待学法、用法,如何看待权利与义务,如何看待法律与社会秩序等法治主题,其目的是通过法律知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自觉形成法治观念,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学会从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概念上来说,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存在较大的区别,教导学生法律知识总是较为容易的,而要使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却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案例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将课程知识内容的传递融入其中,使学生产生更直观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来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案例取材上,必须要有针对性,符合教学目标的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应基于选取的案例进行充分的情境创设与合理设置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法治培养的连贯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行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最鲜活的演绎。老师的榜样力量与人格魅力往往吸引着学生努力成为类似的状态。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立教”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就德育工作而言,教师“教”的好,不如“做”的好,教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对于正处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影响十分深远。实践中,很多学生会因为欣赏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努力学好一门课程,会有意无意的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因为不喜欢一个教师而厌烦一门课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展,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身具正能量,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成长及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与方法,要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才能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取得实效,落到实处,进而促进学生的稳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玮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会资料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32-340.

[2]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3]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