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列吡嗪治疗糖尿病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2020-10-26陈颜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血脂血糖糖尿病

陈颜

【摘 要】 目的:分析格列吡嗪治疗糖尿病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主要为常规治疗,观察组39例进行格列吡嗪进行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等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糖尿病患者进行格列吡嗪进行治疗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脂含量,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格列吡嗪;糖尿病;血糖;血脂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234-01

糖尿病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疾病长期发展,多数患者会合并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问题。常规性疾病治疗时以基础性血糖控制药物为主,干预方式虽然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长期干预效果有限。因此有学者提出可采用格列吡嗪进行治疗,此种药物为口服降糖制剂,依据药物动力学特点,用药之后血浆浓度较为稳定,可为患者提供长时间血糖控制[1]。不仅可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也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现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格列吡嗪治疗方式下患者血糖水平,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均在80岁之下,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肾脏疾病患者,②有痴呆性疾病患者,③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4.29±1.76)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03±1.39)年;观察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4.31±1.58)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15±1.25)年,患者基础信息并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也进行疾病知识讲解,指导患者用药。也进行饮食控制,禁止高糖、高盐分食物摄入,通过此种方式降低外部环境对疾病治疗效果影响。提升研究科学性,有效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片(山东司邦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30)进行治疗,3次/d,0.5/次,餐中或餐后服药。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格列吡嗪控释片(淄博万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427)进行治疗,2.5mg/次,早餐前30min服用,每天剂量控制在20mg之下。两组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主要分析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分析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血脂变化,主要分析患者TG(甘油三酯)、TC(血清总胆固醇)水平。(3)对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下不良反应率,分析患者胃痛、皮疹、反酸呕吐和血常规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处理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患者血糖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 分析患者血脂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2.3 分析各种干预方式下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很难完全治愈,同时患者也会伴发电解质、水等代谢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多饮和多尿以及体质量降低,随着病情发展则会引发脏器慢性损害等并发症。对近年研究结果分析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呈逐步提升、增加趋势[2]。采用有效方式控制血糖、血脂,提升治疗效果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3.1 发病机制分析

对于糖尿病具体发病机制并未得到具体论述,病理学分析认为当患者胰岛β细胞在衰竭过程中胰岛素抗体也会持续减退,同时疾病并无根治方式,仅可使用药物进行血糖控制,但何种药物治疗并无具体性分析。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此种药物主要问题为:仅可在短时间内控制血糖,因此在患者长期服用此种药物时血糖控制效果有限。此种药无法提升胰岛素分泌量,因此降糖效果较为被动,单纯治疗时效果受到较大限制。

3.2 格列吡嗪作用原理

格列吡嗪为黄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此种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疾病主要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同时也可和B细胞膜上黄酰脲受体相互结合。患者服用之后可快速关闭钾离子通道,开启钙离子通道,进而提升钙离子浓度,加速患者胰岛素分泌[3]。同时此种药物也可有效促使纤维蛋白酶失去活性,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其分解,进而起到动脉硬化预防效果。

血脂控制:服药之后可有效促使甘油三脂以及胆固醇等分子分解,继而有效控制胆固醇等指标。同时此种药物也可通过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通过提升肝脏局部胰岛素进而促使脂质调整和分解,因此药物对总胆固醇有良好调节作用。此种药物不仅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同时也可調节高密度脂蛋白比例。

动力学分析:也有分析指出,此种药物主要依据患者胃肠道功能而设计,当药片吸水之后可快速膨胀,口服2h之后即可稳定释放格列吡嗪,约16h之后可释放完毕,用药24h后可有效保持血药浓度因此可有效降低用药频率[4-6]。由于此种药物可全体性进行血糖指标干预,因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波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显著更低P<0.05。分析可知,当采用格列吡嗪时患者用药频率更低,同时血糖控制时间更长,因此患者用药依从度更高且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对比患者血脂变化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也更低P<0.05。此种状况和格列吡嗪治疗过程中也可控制脂代谢,继而改善血脂提升整体治疗效果有关。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时发现,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率P>0.05。因此可知采用格列吡嗪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控制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其它学者研究结果发现,格列吡嗪进行治疗时由于药物自身安全性,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为糖尿病患者进行格列吡嗪治疗时可有效控制血糖、血脂,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英, 郁正菊, 黄胜利. 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9,16(9):75-76.

[2] 张岚, 薛锦花, 薛峰. 格列吡嗪控释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32(5):94-95.

[3] 赵立刚. 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观察[J]. 现代养生月刊, 2019,10(5)94-95.

[4] 孙大维.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7(19)180-181.

[5] 孟丽. 黄连素联合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19-21.

[6] 吕宏伟. 格列吡嗪普通片和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2):77-78.

猜你喜欢

血脂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你了解“血脂”吗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