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考风流在蛮村
2020-10-26刘茉琳
刘茉琳
今天人们都说“食在广州”,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背后却是千年渊源、百年风流,要把这“食”的文化说清楚并不轻松。把饮食以文“化”之,要有对于古今中外相关文明、文化的深层摄取,并与在地饮食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度融合,探求其中来路,阐明其中关系。周松芳说“史料是珍贵的,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在《岭南饮食文化》一书中,古代文献、近人文章、报刊记载、名人忆旧、文人书信……史料驳杂使人目不暇接,但史料之间的组织又特别精到。写广东人的“以鸡为凤”,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写到当下,从鸡种培育写到各式烹饪方法,佐证有古有今,史书记载与今人笑谈相穿插。值得注意的是史料中关于饮食文化的资料常常“夹带”在大量其他文献中,这些资料也要信手拈来更可见作者耐心收集、有心储备的功夫。
纷纭史料中,西麟东爪的碎片,《岭南饮食文化》一书写出了岭南的风景、风情、风味与风貌,还原了岭南饮食文化的形、色、香、味,寻到了活用史料又贴近生活的妙方,如大厨将二者巧妙搭配烩于一锅。他写潮汕宵夜中的“冻蟹”,写到最诱人最漂亮的地方戛然而止,文章以王家卫的经典电影作结,那电影画面便余韵无穷地在读者脑海中慢慢铺开,让人回味与感叹。这样的饮食文化文章既有书斋里的细读与走笔,也有世俗生活里的氛围,是博雅的学问落在了灶台里。
《岭南饮食文化》共分九个部分,有对于饮食习惯的把握、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对于民俗民风的介绍,也有对于社会文化的看法,既不拘泥于写史的文章传统,也不会流于世俗的油滑。书中《南食的形成》可为前传,《食在广州》《味出潮州》《客家占地主》《广东番菜》《海鲜为王》《以鸡为凤》是主体,《南食珍异录》《海外传奇》则更像番外篇。广东文化由广府、潮州、客家三足鼎立组成,自然环境有别,方言系统相距甚远,饮食上则各有风格,作者分而述之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发展过程,又条分缕析建构出了岭南饮食文化的整体风貌。
书中写“食蛇记”“食鼠记”,大概是为“啥都敢吃,连福建人都吃”的广东人正名。所谓“什么都敢吃”,并非广东人口味特殊,倒更像是“岭北人”对南蛮之地的猎奇;写广东人吃河鲜鱼生的传统、海鲜当素菜的选择、海外粤菜馆的杂碎文化倒更有传奇色彩。这些文章有学问,有趣味,有弹性,有韵致,岭南饮食古老传承的文化在他笔下发出了老树新芽。
岭南虽物产丰饶饮食丰富,但这里的人朴实低调,加上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外地人对岭南的了解一直相当有限。周松芳说“岭南饮食优质的历史与文化资源,长期以来被文化的偏见所遮蔽,直到晚近,随着岭南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文化大势南移趋势中岭南人文的彰显,面貌始得改观”。彼时,粤菜伴随广东商人四处征战,满足那思乡肠胃的同时把粤菜名声唱响上海,带到全国,甚至下南洋、泊北美。这是“食在广州”的历史渊源,若从内涵概括,岭南饮食则显示出文化上的包容开放。粤菜数百年来长盛不衰,不仅能融合东西南北中口味,更有五湖四海的风格加持,一桌丰盛的广东菜里,招牌烧鹅是北方烤鸭的变种;黑椒牛仔骨带着浓郁的西餐风格;各色海鲜是所处地域的鲜明特征;好鲜逐甜、清淡健康是饮食追求,今日放眼广东饮食市场更可见对四方口味的包容性。饮食文化的丰富彰显的正是广东精神的包容与开放,这里既有贵,亦有平;既有奢,亦有节;既有丰,亦有俭,尊重大自然的馈赠,将南蛮之地过成了活色生香之处。
北方人说“有钱讲究,没钱将就”,当年八旗子弟们家道中落依靠典当、赊账仍要撑门面,喝茶遛鸟哪样都不能少。广东人因岭南常年温热,衣求蔽体而已,并无太多要求,因此“人看穿衣”这四个字在广州不怎么适用,毕竟人人都可以穿睡衣、T恤、孖烟囱(居家大裤腿短裤),踩着人字拖,提个塑料袋就大大方方地出门了。不过在“吃”这件事上广东人谁也不将就,虽说有人在大酒楼叹鲍参翅肚,有人在街边吃白粥拉肠,但咸鱼白菜、清清淡淡也要认真对待。“食在广州”应落在这人生的态度上才算是真正的理解。
走在广州,“十步一酒家,五步一茶室”,耀目装潢的食肆自然不少,花窗透亮、酸枝家具,朱红、金黄点翠绿,龙凤、山水还有福禄寿三星,大神龛供着关二爷,这些是广东人的讲究。然而除了这等大酒楼,改革开放后闻名全国的“大排档”,遍布广东街边的饮食小档,粥粉面饭一应俱全,个个干净整齐,落座即有茶水,老板对街坊口味的熟悉、偏好的关照,又何尝不是一种讲究?这又是另一层“食在广州”。
“食在广州”是宏观,“讲饮讲食”则是落在生活中的细处。无论是从博物史还是微观史,都有太多可以深究的地方,形而下是岭南生活的风貌;形而上则是岭南精神的内核。周松芳写岭南饮食最难得的是文章既有文史味,又有烟火气。“讲饮讲食”的饮可以是“饮茶”也可以是“饮汤”。广东的“请你饮茶”可不是请你喝杯乌龙茶或者喜茶这么简单,早茶、午茶、夜茶一天不消停,上酒楼喝茶“直落”可以直接待上一整天。饮茶有自身丰富的发展历程,自民国时代起,茶点包罗万象,“配合时令,以煎、炸、烘等方法制作,以包、饺、角、条、卷、片、糕、饼、盒、筒、盏、挞、酥、脯等形式出现,种类丰富多样,夏季还多出一两种冻品,清凉爽口”。书中写茶楼发展、茶道变迁、茶点丰富,更是通过饮茶透视整个广东经济、通商发展的历史。广东商人眼明手快、心思浮泛、體贴周到,摆在眼前的是一盅茶、两件点心,背后却都是岭南人孜孜不倦的务实与进取。从明清佛山成为“四大聚”之一,茶楼兴起,写到五口通商贸易中心北移,黄金时代到来,从大三元写到陶陶居,真让人感叹不曾看过好时光。
读此书以为作者必然是对饮食极为讲究的大饕之人,哪知有幸相聚才发现,周松芳身上一股旧派文人的气质,呼朋唤友、大方热情、畅谈美食,自己对于各色美味却均是一口即足,最重要的果腹需求仍是一碗白米饭,真真湖南人本色也。美食于他,果然绝非口腹之欲这么简单,美食背后的世界魅力更大,笔下的美食世界才能如此层次丰富。从《岭南饕餮》《民国味道》到《岭南饮食文化》,在周松芳眼里,饮食本身就是一方精神文化的存在之所,里面有鲜活的生命血脉,有逝去光阴的痕迹,他对于岭南饮食文化的追求是有自己的抱负与情怀的,乃细考风流在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