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内”需,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2020-10-26檀秀锦

读写算 2020年26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

檀秀锦

摘 要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的首要特征。”新课程标准对学习风格做出了这样的定位,显示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迎合学生内需;激发学生内需;营造氛围;理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167-02

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有一颗自由、快乐、纯真的心,只有通过“思维的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才能感觉到他们是在为自己而生活和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迎合学生内需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教的方法应该以学的方法为基础。”毫无疑问,需求是客观的。正是由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才成为可能。需求是可变的。在教学活动中,需求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需求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一般与个体、对与错、正与负、真与假、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乐需要往往交织在一起。需求是进步的。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学生往往会提出更高的需求需要解决。需求需要刺激、引导和创造。当学生懈怠的时候,教师需要创造一些环境来激励他们的思想,重塑他们对成功的需求;当学生处于困境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满足自我挑战的需要;当学生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并逐渐变得自满时,教师就需要创造更高层次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索。需求是教学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学生实际需要的引导,只能是“无的放矢”,偏离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需的策略探析

(一)关注学生的“内”需,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在黄厚江先生所著的《语文的原点》中提到:“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原始体验,而是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和现成的教学结论去参与一些材料,那么本质上我们还是没有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知。”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互帮互助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卷的《都市精灵》。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的质疑。当时,笔者很佩服教师的勇气,以为他的课会从学生自动产生的问题开始。遗憾的是,这个环节只是一个装饰,下一步的教学还是按照教师自己的预设进行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只有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让学生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在教学设计之初体现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学生和教学方法的准备,其中学生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年级段的要求,认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学、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只有当人们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绩效和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发展”,使学生产生疑惑,并且质疑、辩疑,身心得到解放,没有心理负担,沉浸在知识氛围中。

如,《梵天寺木塔》一课外阅读文的教学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沟通与合作,对一些关键词的内容、使用功能和意义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患其塔动”中的“患”字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解释为“担忧”,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嫌”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没有立即告知学生正确的解释。相反,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决定哪种解释更合适。最后,经过一番自我探索,其中一部分学生给出了公认的解释:“我认为‘嫌更合适,因为钱帅爬上了塔,感觉到了塔在摇晃。如果被解读为‘担忧,应该理解为他没有爬上塔,而是担心塔会摇晃。”通过创建一个开放、合作和探索性的教学氛围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学生不仅肯定了“患”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也掌握了一种方法来理解中国古典的词的理解与上下文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长期营造这种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是有效课堂的核心

黄厚江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策略,其中一个是“问题讨论引导”。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有效的提问,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須重视问题的设计。问题太难了,学生们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也就不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影响课堂效率。问题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学生的成就感不强,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效率。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的记录:

“什么是‘标本?”

――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范例,也就是说,苏州园林是园林中的典范。

“既然是典范,它一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

“设计师与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画的?请结合相关语段回答。”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完美的图画。

“完美是什么?是无可挑剔的,没有缺憾,仅有这四个讲究还不够,还要注意些什么?”

――角落、门窗的设计和色彩。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这就是标本,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通过以上几个一般性的问题,学生们已经基本理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可见,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还可以通过提出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理性的教学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一种肤浅的理解。只有反思后,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未来的教学产生影响。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思考”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反思课堂教学的得意之笔

在《梵天寺木塔》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效果非常好。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笔者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基本词的发音和意义的正确阅读和翻译,为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条件。这节课可以高度肯定,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结论将进一步指导笔者今后的教学实践。

(2)反思课堂教学的败笔

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无论课堂教学多么成功,难免会留下一些失败和遗憾。还是以《梵天寺木塔》为例,虽然这节课课堂效果非常成功,但笔者在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还可以给学生课后布置一篇关于如何在论文中刻画人物的写作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写作。这是一种教学反思,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让笔者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从“内”与“外”两方面努力,注意从学生“内”入手,结合教师“外”的力量,努力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出环环紧扣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课后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邹文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

[2]李德钰.教育智慧:拉动学生的“内需”[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0).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
如何营造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探析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做好教学工作应把握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