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中的护理效果
2020-10-26杜红娟
杜红娟
【摘 要】 目的:总结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8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分为A、B两组各34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后,B组HR(66.31±6.54)次/min低于A组(77.28±7.11)次/min,SAS与SDS评分也低于A组,且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效果明显。
【关键词】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編号】1005-0019(2020)19-096-01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本身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征,心律失常作为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冲动传导等出现异常。在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常规护理,还需要重视患者心理护理。本文就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开展探讨,详细内容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以来住院治疗的68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在入院后经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且年龄≥60岁,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病变、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不愿意配合并研究患者。将患者随机性的划分为两个组别A、B两组各34例。分组后A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25±2.63)岁,平均病程(4.25±1.23)年。乙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02±2.41)岁,平均病程(4.18±1.16)年。两组上述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入院后均积极给予西医基本治疗,主要包含结合患者病情应用硝酸酯类制剂、阿司匹林、倍他乐克,静脉滴注肝素等等。在此过程中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从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心率变化监护等等。而B组患者则是在A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实施内容如下:
1.2.1 建立个性化心理护理档案 该档案主要记录患者的病情、身体现状、用药情况等等,从入院那刻开始,护理人员要热情的迎接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在与患者沟通过程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评估,鼓励患者说出让自己感到担忧的事情。
1.2.2 心理舒适护理 积极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结合患者的年龄特征和病情现状,适当在病房中摆放绿植,条件许可时还可以为患者准备相声、京剧等播放设备,但是需要注意播放的音量,从而减少陌生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刺激。
1.2.3 个性化心理干预 针对对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针对性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从而帮助他们走出不良情绪。针对一些担忧疾病预后以及医疗费用支出而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加强患者病情监测的基础上要多关心患者,多跟患者交流,并积极宣传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治疗的成功案例,并告知患者积极的情绪在促进病情好转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针对个别患者在住院治疗几天后疗效不显著而出现焦躁、失望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导致患者这些情绪的原因,然后充当好倾听者角色,鼓励患者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指导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报纸来转移注意力。针对即将出院而担忧自己复发伴有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鼓励他们,只要合理锻炼、科学饮食,遵医嘱用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定可以让自己更健康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率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焦虑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总分为20~80分,分值越高提示焦虑、抑郁越严重[1]。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之间的对比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展开,计数资料通过n(%)进行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对比
A组护理前心率为(87.03±7.72)次/min,护理后为(77.28±7.11)次/min;乙组护理前心率为(87.12±7.75)次/min,护理后为(66.31±6.54)次/min,可见B组患者心率低于A组,且P<0.05。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
实施护理前,A组与B组的SAS、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护理后,两组的SAS与SDS评分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该病病情复杂,发展迅速,若不适及时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主要以药物为主,但是对一些老年患者,因为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而个性化心理护理提倡结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其目的是目的患者早日康复,该护理模式遵循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给予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干预,因此护理效果显著[2]。在本文中,比较了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发现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更低,心率更低。其主要是因为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结合其病情和心理现状,通过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个性化进行干预,从而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状态稳定,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又可以促进心率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晓宁.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4):130-131+137.
[2] 杨丽秋.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心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