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0-26杨晓莉李剀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双重乙肝胆红素

杨晓莉 李剀

【摘 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由乙肝病毒导致的严重肝功能障碍症状,具有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只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够有效的缓解不良症状,最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中多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对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症状进行治疗,相比于常规的药物或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内容、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方式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等内容。

【关键词】 DPMAS模式;人工肝;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图分类号】R8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054-01

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安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往因缺少治疗条件,仅能够使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然而效果欠佳[1];随着技术的发展,医生开始使用血浆置换方式进行治疗,然而目前血浆较为匮乏,并且若大量输注血浆还将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因而无法广泛在临床中使用。随着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1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内容

通过我国颁布的《肝衰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所谓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现象,其具有以下的临床表现:①存在极度乏力现象,并伴有显著的消化道不良症状;②黄疸可在较短时间内加深,Tbil水平可超过正常值的10倍;③存在出血的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④存在腹水或肝性脑病。

为有效的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进行诊断,依据2009年亚太肝病学会发布的相关指南可知,其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Tbil水平超过85μmol/L,INR超过1.5,并伴有腹水或肝性脑病。然而通过查阅相关的临床资料可知,目前关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①因肝脏基础疾病不同与诱因不同,因而导致东西方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②东方诊断该疾病的标准主要对肝脏的功能衰竭进行强调,并且将其他他器官与脏器的功能衰竭视为并发症,因此需要进行早诊断与早治疗;然而西方则针对相对晚期多脏器衰竭的患者,对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强调,即便未存在肝功能衰竭症状,也将其纳入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因而重在强调器官支持治疗[2]。基于此,东西方的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不同。

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如下: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因诸多诱因的急性打击使得肝功能出现衰竭的不良情况,从而导致肝脏局部及系统性免疫失衡与中晚期的持续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同时发生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现象。然而对于东西方的学者而言,因疾病的诱因存在不同,因而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可知,其在更大程度上对感染所致的SIRS反应予以强调;然而依据东方学者的相关研究可知,学者一致认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多因HBV再激活或重叠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虽然目前临床中关于HBV-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一直以为核心环节即为病毒诱发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与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3]。正是基于上述论述,使得东西方关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存在较大的争议。

2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方式

选择日本川澄EC-3A血浆分离器,之后对血浆进行分离;选择胆红素吸附柱 BS330与HA330-Ⅱ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对血浆中胆红素及炎症因子进行吸附,治疗时间需要超过3h,吸附血浆量约为5L,平均的治疗次数约为(3.53±0.79)次。

为避免患者發生血浆过敏现象,在进行治疗前需要为患者静脉注射20mg的甲强龙,之后依据患者的实际凝血功能为患者注射适量的肝素钠(国药准字H20010233,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ml:5000IU)抗凝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并且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3 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随着治疗技术的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在金华[4]的研究中,作者使用DPMAS模式对42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与PE治疗模式进行对比,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知,使用DPMAS模式后,患者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明显降低,并且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提升;通过上述结果可知,DPMAS模式对于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并且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在刘春涛[5]等人的研究研究,将40例采用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治疗的患者与40例采用血浆置换模式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通过结果可知,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治疗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血浆置换模式,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也明显低于血浆置换模式,同时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血浆置换模式。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更佳的效果,可作为临床中的优先选择治疗模式。

在张宝文[6]等人的研究中,作者分别对比双重血浆吸附、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等三种治疗方式的效果,通过结果显示,使用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提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并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C反应蛋白(CRP)浓度,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好转率。

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可知,相比于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能够获得会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缓解患者肝衰竭的不良症状,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从而成为临床中的首选治疗方式。

4 总结

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是目前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对患者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及时良好的治疗是缓解肝脏不良症状、提升患者身生存率的关键。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可知,常规的药物、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欠佳[7];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8]。但临床医生仍然需要加强对该种模式的研究,以便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华,魏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9,34(7):633-636.

[2] 刘晓妍,高莉,张伦理.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江西医药,2018,53(04):287-289+321.

[3] 农村立,郭堑,韦秋芳,黄金丽,彭雪寒.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J].重庆医学,2019,48(04):608-611.

[4] 金华.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01):46-48.

[5] 劉春涛,武瑞,俞海燕,刘寿荣,傅晓晴.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9,41(02):125-127+131.

[6] 张宝文,阳学风,罗湘俊,邓凤英,米海燕.双重血浆吸附、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2):103-106.

[7] 胡伟跃,李进,骆红霞,etal.血浆置换型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乙肝肝衰竭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9-30.

[8] 张耿林,高志良.探索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调节治疗的新思路[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9(01):1-5.

猜你喜欢

双重乙肝胆红素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