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不能靠猜

2020-10-26杨一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杂念哈姆雷特答题

杨一虎

摘 要: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是在说,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作为阅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追寻作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抛开杂念,追本溯源”才是小学阅读教学之根本。

关键词:关键词加 阅读 教学

阅读重在理解,领悟,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所谓的审美体验,从而“在不同的欣赏者眼里”产生“不同的形象和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追寻作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再对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进行鉴赏和评价,从而产生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追寻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制作成“标准答案”,让老师们和学生们来猜测命题人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命题人将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制作成“标准答案”,让老师们和学生们来猜测的做法,俨然成了主流。

2009年,同是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同样15分的一篇阅读文章《寂静钱钟书》,作者周劼力只拿到了一分。语言学家王力、作家王蒙都曾公开表示过,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成绩并不好,甚至不及格。

原文作者做不出来高考阅读题,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做题时,需要理解分析的,其实并不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而是需要猜命题人心中的“哈姆雷特”。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又岂是那么容易猜测的?

出现这种情况,是命题人故意为之?也不是。是命题人无意识地把阅读理解和阅读赏析混为一谈,阅读理解是要追寻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赏析是追寻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在命题过程中,命题人自然不自然地将自己在阅读赏析时,心中出现的“哈姆雷特”定性为理所应当,并制定成标准答案,于是,阅读理解变成了全民大猜想。

高考阅读题的问题似乎出在命题人,其实责任也不是全在于命题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为了标新立异,为了与众不同,甚至為了哗众取宠,抛开原文,不顾作者的表达,进行了所谓的深挖教材,对文章进行了过度阐释。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教参根据文本和作者表达的意思对文章的中心、顺序、内容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条理清晰,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教参这样的分析方式,学生通过学习,都能理解和掌握。

但有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挖掘,认为:能够概括“被捕前”的是文章并未出现的词语—“反常”;能够概括“被捕时”的词语是“恐惧”;能够概括“法庭上”的词语是“爱”;能够概括“被害后”的词语是“伤心欲绝”。通过他的分析,认为此文表现的是父亲爱子女,子女爱父亲,夫妻之间的爱,“我”对哥哥的爱,因此,这是一篇表现爱的文章。诚然,他这么分析站在她的角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他是在自己阅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赏析,也就是说产生了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但如果据此成为阅读的标准答案,可以想象,没有几个人能猜得出来。

阅读理解不能靠猜,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阅读理解的本质上来,帮助学生寻找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抛开杂念,追本溯源”才能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抛开所谓的“深挖教材”的杂念,树立起“文本优先、作者优先”的理念。

其次,要教给学生追寻作者心中“哈姆雷特”的方法。

1.教给学生,回答阅读题,要在文章当中找答案,尽量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问题

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和表述,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这也注定了汉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多变。同一个意思,虽然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达,但是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是有细微的差别的,作者用的是什么词来表达,我们就用什么词来回答,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用相同意思的词,也就是近义词来替换它。比如,“漂亮”和“美丽”意思相同,但如果作者用“漂亮”来表述,我们在回答阅读问题时,也只能用“漂亮”,而不能用“美丽”来回答,因为,“漂亮”和“美丽”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2.教给学生,陈述句改转述句的答题方式

陈述句改转述句这种句式变换的题,往往出现在语文基础题中,仿佛与阅读无关。其实,它与阅读答题方式密切相关,作者往往用第一人称来表述,在回答阅读题时,就需要学生把文中的陈述句变换成转述句,这种答题方式才符合阅读答题的要求,更清楚地表述作者所要表述的意思。如“作者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就要将文章当中的“我”转换成“作者”,这样才更能符合阅读的答题要求和清楚表述作者所表述的意思。

3.教给学生,“有问题找中心”的方法

能够成为阅读考题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文章的共同特点是中心突出,所有的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的。因此,当学生碰到自己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回答的阅读题时,应该想到,这一定与中心有关,用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回答问题,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培养学生追寻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培养学生追寻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的习惯,更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长期努力的方向,这样“抛开杂念,追本溯源”才能把阅读的“有奖竞猜”变为“有章可循”,还原阅读理解真正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培养其阅读理解的好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抛开杂念,追本溯源”,一起帮助学生追寻作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吧!

猜你喜欢

杂念哈姆雷特答题
初心忘 杂念生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登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