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心肺复苏联合急诊PCI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效果

2020-10-26李华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李华

【摘 要】 目的:探讨体外心肺复苏联合急诊PCI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9月我院急诊接收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32例)和死亡组(20例),比较的两组救治情况。结果:死亡组体外心肺复苏使用时间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撤机率高于死亡组(P<0.05);体外心肺复苏48h,死亡组心率高于存活组(P<0.05),平均动脉压低于存活组(P<0.05),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体外心肺复苏联合急诊PCI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急诊PCI技术;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035-02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搏骤停死亡率高达8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争分夺秒采取有效的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体外心肺复苏即在床旁经皮穿刺血管置入的新型体外呼吸辅助循环装置,是传统心肺复苏无效的替代救治手段[1],而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给予患者PCI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体外心肺复苏联合PCI救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9月我院急诊接收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32例)和死亡组(20例),其中存活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60.54±2.32)岁;死亡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0~73岁,平均(60.89±2.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行传统心肺复苏前心搏骤停时间≤5min;传统心肺复苏实施10min内未恢复自主循环。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者;存在体外心肺复苏禁忌症者;存在多功能脏器衰竭者。

1.2 方法

体外心肺复苏救治:插管前10min,给予患者0.5mg/kg普通肝素,股静脉插管深度为侧孔后30~40cm,股动脉为侧孔后5~8cm;若下肢血运不佳,行侧路循环。将10ml肝素与1000ml人工胶體混合为预冲液,设置初始流速为4.0~5.0L/min,活化凝血时间约160s,流转期间小剂量间断使用肝素,流量2.0~3.0L/min。实施PCI后,当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可逐渐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若左心功能改善,氧合指数>200Hg,可逐渐降低流量,当流速维持1.0~1.5L/min并持续6h以上,SaO2>70%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撤机。

急诊PCI:体外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则进行PCI治疗,术前,给予患者患者600mg氯吡格雷和300mg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穿刺后经鞘管给予患者2000U肝素,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罪犯血管后,再次给予患者6000~8000 U肝素,后实施PCI疏通相关梗死动脉,当罪犯血管血流为TIMI3级,冠状动脉残存狭窄<20%时即可认为PCI成功。术后继续使用体外心肺复苏装置,辅助流量500ml/min时,可减少肾上腺素与多巴胺用量,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尝试撤机,1h后仍稳定可拆除相应管道。

1.3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体外心肺复苏救治时间以及撤机率,两组患者救治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气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n/%)采取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x±s)采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外心肺复苏时间及撤机率比较

死亡组体外心肺复苏救治时间平均为(97.38±6.24)h,撤机率为15.00%;存活组救治时间平均为(74.85±5.54)h,撤机率为100.00%;救治时间与撤机率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临床资料显示,体外心肺复苏48h,死亡组心率高于存活组(P<0.05),平均动脉压低于存活组(P<0.05),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及早进行PCI治疗增加冠脉灌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很关键,但传统心肺复苏通常无法提供有效的冠脉灌注压,而体外心肺复苏能有效恢复通气以及血流灌注,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3],提高救治成功率。本研究中,存活组撤机率高于死亡组,体外心肺复苏使用时间短于死亡组,平均动脉压高于死亡组,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对患者的预后影响重大,死亡组患者由于缺血缺氧时间较长,神经功能受损严重,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情况,患者的撤机成功率较低,血乳酸水平较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PCI的救治有一定的影响,患者的死亡的风险较高;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能够保证有效的灌注和通气,在PCI的治疗下,增加冠脉灌注,有效改善预后,存活组患者体外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及早进行PCI治疗,并注意犯罪血管的类型与特点,控制用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血气指标改善明显,撤机率高,综上说明体外心肺复苏联合急诊PCI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搏骤停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李勇新,张万玲,向海溶.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8,40(01):32-36.

[2] 沈卫峰,张奇,张瑞岩.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04):217-219.

[3] 苏丰鸣,张凯,陈秋平.E-CPR联合急诊PCI救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淮海医药,2020,38(01):34-36+39.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