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十四五”扩大内需思路

2020-10-26余茂军窦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十四五安徽

余茂军 窦瑾

[提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立足国内需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十四五”时期,安徽省要立足发展现状,聚焦“新”,发力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拓展国内有效需求;攻坚“高”,以高质量新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积极满足需求发展新方向;突出“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支持带动作用;全力“促”,加快促就業、促增收,切实加强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保障。

关键词:安徽;“十四五”;扩大内需;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11日

一、扩大内需现实意义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动力。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不可避免的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也会影响一些行业和企业供应链正常供应,从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要看到,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国内经济增长已由以往过度依赖外需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安徽省对外依存度更低,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释放被疫情抑制的居民消费潜力,增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补短板等方面的有效投资,就能巩固安徽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发展自主性主动性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要依赖市场支撑,没有一个稳定和持续扩大的市场作为支撑,经济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国际市场由于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稳定性较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加快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有效应对“十四五”困难挑战,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被分割开来,增加了产业发展风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可以根据国内需求的实际,培育从研发到消费的产业链,并和其他产业相互创造需求,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调整格局中居于主动。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安徽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明显短板,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特别是随着新兴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蕴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不断拓展创新创业的空间潜力,为安徽省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有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效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扩大内需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扩大内需,供需两侧发力,收入端支撑加强,内需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收入增长放缓、优质供给不足等矛盾。

(一)需求侧积极变化,但需求问题依然较多。一是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承压,支撑扩大内需需要进一步加力。“十三五”以来,围绕补齐发展短板、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全省投资总体保持快速增长,2016~2019年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效应突出,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全省新基建项目数量占比为22%,位居全国第9位。但同时,快速增长仍然面临不小压力,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2%,近10年首次下滑至个位数。二是消费“量质双升”,但后续动力有待加强,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仍有较大空间。“十三五”以来,全省消费市场较快发展。2016~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年度增幅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第2位。近四年全省网上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41.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个百分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边际消费倾向降低风险挑战,居民收入预期较弱,边际消费倾向下降,2019年仅为0.53,不到2016年的80%。三是进口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扩大进口需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大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2019年进口规模达283.3亿美元,是2016年的1.8倍。进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2019年增速分别为7.7%、14.1%,高于全部进口1.4个和7.8个百分点。2019年全省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较2018年增长5倍。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如核心零部件进口比例较高,被“卡脖子”的局面亟待扭转。

(二)供给侧持续优化,但优质供给能力不足。一是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但总体规模偏小,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安徽省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家电、有色、汽车制造、农副食品、建材、电子信息、化工、通用设备和钢铁等9个千亿级以上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等5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4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1/3。但总体看,缺少“大块头”产业。二是产业链持续健全,但基础能力偏弱,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中低端。近年来,安徽省大力补齐短板、延伸链条,“芯屏器合”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工业机器人形成了“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特色链条,近五年平均增速超50%,六轴机器人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总体看,新兴产业“缺芯少魂”问题突出,如生产高世代液晶面板所需的部分关键材料被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少数厂商垄断。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对滞后。安徽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支撑,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52.1∶33.9调整为2019年的7.9∶41.3∶50.8。但省内六大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比重约30%,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型消费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高品质产品和中高端服务仍然供给不足。四是企业主体不断壮大,但主体数量和质量仍有差距,市场活力有待释放。一批优势企业地位逐步巩固,截至2019年底,各类市场主体超过500万户,其中企业超过14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居全国第1位。但总体看,安徽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偏少,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仅有10家企业上榜。

(三)收入端快速改善,但面临收入减缓压力。一是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偏低,对扩内需的支撑相对较弱。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年的1.74倍,年均增长约9.7%,居全国第7位。横向比较来看,安徽省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9年居民收入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总体上,较低的收入水平约束扩大内需的增长动能,201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9,137元,居全国第16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8%,对扩大内需支撑作用急需加强。二是企业经营效益总体保持良好,但呈现分化、回落态势,整体持续增长面临压力。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160亿元,总体上处于近年较高水平。但企业间出现显著分化态势,国企保持较好增长势头,2018年利润总额较2016年增加297亿元、增长87.7%;私企、外企则分别减少56亿元、32亿元,下降5.4%、10.9%。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企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存在较多风险和挑战。三是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收入增长放缓、支出明显增多,财政收支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2019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83亿元,是2016年的1.2倍,年均增长10.2%。当前,受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深入推进、疫情严重冲击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进一步面临放缓压力。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增长4.4%,为近年来最低增速。随着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持续,民生、医疗等领域的硬性支出显著增加,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凸显。

三、扩大内需思路建议

“十四五”时期,要综合施策、短长结合,扎实有效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扩大内需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性作用,重点是要把握好“新、高、重、促”。

(一)聚焦“新”,发力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拓展国内有效需求。当前,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呈现更多新特征,未来能够拓展扩大的需求重点在新兴领域,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快速释放。投资领域,要发力“新基建”,可考虑建立“10分别+1”的创新推进机制,“10”就是十大新兴产业,“1”就是每个产业都要融合新基建,在“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上谋划更多重大项目。消费领域,要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方位做大做强国内有效需求。

(二)攻坚“高”,以高质量新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积极满足需求发展新方向。一是要适应新需求,大力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的弹性,推动生产供给加快适应需求品质化、个性化、高端化等新变化,如加快国内产品替代,大力引导海外需求回流;二是要引领新需求,加强对高质量产品的研发投入,紧盯专精特新细分市场,聚焦电子信息、智能手机等领域,积极发展柔性、智能等优质产品,并不断健全标准体系,培育优质本土品牌;三是创造新需求,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出更多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新需求,大力推进5G大规模商用,深度培育和积极开展5G相关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三)突出“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支持带动作用。坚持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一方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聚焦乡村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做到引领、示范、带动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聚焦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进一步推进重大项目进展,谋划“五重一创”建设,上马一批顶天立地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园区)。

(四)全力“促”,加快促就业、促增收,切实加强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保障。一是实现更充分高质量就业,特别是重点群体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创业。深入实施技工大省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技工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城镇农民工、个体小微创业人员等潜在增收群体为重点,以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经济新业态等产业培育为根本,健全长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释放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价值,促进创新人才、要素充分流动,拓展居民增收空间和增收途径,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鞍钢.新冠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与扩大内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

[2]张小瑛,张存刚.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研究的观点评述[J].社科纵横,2018.33(6).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十四五安徽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