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与路径
2020-10-26陈银翘张爱琴
陈银翘 张爱琴
[摘 要] 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开发小语种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焕发小语种专业课程的生命活力,加强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同。因此,遵循思政本位的育人导向,强化专业主题凸显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依循课程主线寓德于教开发思政教育资源,加强教师自我育德,提升德育能力,是开发小语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小语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5-008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1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前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如何在专业课程中细化落实课程育人的要求是课程思政化的先决条件[1]。挖掘高校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成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研究上,一部分学者主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通过制度设计、教材建设、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的提高[2],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部分学者基于整体的课程观,主张推行课程思政,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各学科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在实际探索上,高校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4];同时,建立学科思政素材库,帮助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课程为基础,应对蕴藏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高校小语种专业作为大学语言教育专业阵营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承担着高校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任。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探析小语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发的价值,充分挖掘小语种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既是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的行动,也是帮助专业课程实施优质思政教育的措施。
一、高校小語种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效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5]。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得到了部分开发,但仍然存在着资源零碎、整合不当等问题,导致已有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间配合度不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迅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需要对话语体系、内容体系、传播体系、队伍体系的协调统一进行重构与更新[6]。小语种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开发小语种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又切合专业课程思政特点,是一项从形式和内容上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它能够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资源,全方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保存及利用状况,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正确化、执行高效化、评价准确化,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7]。同时完成小语种专业只挖掘本专业课程课内教育资源向整合一切可利用教育资源的转变[8]。扩大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示范与榜样。
(二)让小语种专业课程焕发生命活力
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丰富的课程资源,有赖于课程生命活力的焕发,而小语种专业课程的外在价值和内部需要,是促进本专业课程焕发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小语种专业课程的外在价值之一是服务市场。在社会实践中,市场需要的变化带动小语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改变。这一现状促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专业设置、培养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语种结构、地区分布、招生规模、就业情况、社会评价等培养体系面临调整。当前的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设置上,国家政策方向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小语种课程的开设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语言类课程。如基础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口语、视听说、阅读、写作等课程;二是翻译类课程。如口译、笔译等课程;三是文化类课程。如国家概况、历史、报刊选读等。此外,还有高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了部分特色课程,如传播学、外国新闻节目研究等。这些课程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如文化类课程,在讲授语言对象国风土人情与历史渊源时,常与本国文化联系,进行价值引导;在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中,可以根据本国语言特点和逻辑进行历史对比,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达到循序渐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焕发课程活力的目的。
从内部需要出发,小语种专业学生客观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而自身理论水平及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小语种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系统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其他专业课程更需要充分开发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围绕课程、学情、教师等专业教学内容展开思政教育,帮助小语种专业学生自主分析接触到的知识、思想、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取精用宏,深入挖掘小语种专业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已有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更能够增加小语种专业课程的人文价值。
(三)加强高校小语种专业人才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个体持续不断地将专业知识、专业价值、伦理规则、行为观念与方法内化于心,从而对专业产生充沛的情感和充足的投入,最终形成专业执着感的过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核心是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同,专业认同对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让学生保持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有巨大的影响。而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热情和职业认同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坚定爱国利国观念的人才。小语种专业人才是沟通本国和语言对象国的桥梁与枢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所培养的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在促进中阿贸易流通、文化交流中作用巨大,同时也为我国争取到了更多的优质资源。重视对此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可以增强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小语种专业人才,既要夯实文化基础,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完成小语种专业学生到小语种专业人才的转化。
但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特殊性。我国大部分高校院系本科培养方案采用“3+1”“2+2”“2+1+1”等联合培养方式,许多学生定期到国外交流学习,且在当前小语种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置于中心地位,语言专业色彩浓厚,这些都无形中强化了小语种专业学生对于对象国语言文化的期待和认同。再加上绝大部分小语种专业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常常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知识汲取时所接触的环境不仅包括课堂和校园,还包括社会和国际两个层面。因此,关注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小语种专业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既是满足小语种专业学生在培养方面自我需要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小语种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小语种专业思政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一)立足思政本位:遵循政治原则与育人导向
育人为本,本立而道生。思政彰显的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性,遵循思政原则就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善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把党的思政教育方针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9]。我国高校肩负着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方向问题,高校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困境——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教育对象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迫切而漫长的过程,而提升实效性的前提是把“思政”作为立德育人课程改革的重心和根本,把思政教学作为手段和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后将专业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扩展教育内容。就小语种专业课程而言,其思政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就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新現有教育理念,引导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坚持同一政治方向,以德育人,创新教育模式,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强化专业主题:凸显小语种专业学生核心素养
德国《关于政治教育和社会化的报告》中指出,“每一门学科在不放弃本身特点的情况下,都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自己较高水平的贡献”[10]。我国每一门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成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底蕴,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彰显出我国的育人原则和育人方向。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学生所要习得的核心素养在学科相应的课程中体现。因此,强化专业主题就是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凸显本专业所要被学生习得的学科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与能力。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专业性质不可分割。小语种专业学生作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交往交流的语言能力资源,和全面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必备的智力资源,其自身所带的国际属性,强调培育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要注重学生爱国理想信念的养成。因此,小语种专业思政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利用专业文化资源,结合优秀师生案例开展实施;也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主题鲜明的语言竞赛、语言辩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实现思政资源的有效“输出”,进而焕发专业课程的生命活力,增强小语种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督促其提高专业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其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在振兴民族的价值观念中逐步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厘清课程主线:明晰课程目标与资源类型
课程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11]。对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当以课程为主干线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课程目标配合性、主体交互性和集体协同性三个原则[12],运用专业课程独特的理论、角度、方法进行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共同体建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思政资源得到了开发,并得以有效利用,同时创新了教育模式,拓展了专业课程内容,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学生的专业情意和职业热情进一步提升。以小语种专业课程为例,资源开发的类型具体是从讲解课(如基础相应语、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训练课(报刊选读、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讨论课(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3种课程中挖掘3类思政教育资源。第一类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资源。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观点、方法深深根植于专业课程的每一寸土壤。第二类资源是思想道德资源。小语种专业知识的建构蕴含着学者们为本学科发展而做的不懈努力,他们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所体现出的奋斗精神与时代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开发此类思想教育资源,能够在结合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第三类资源是形势与政策资源。小语种专业课程开设采取大一大二年级侧重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大三大四年级侧重于国情、学科方向等知识,如对象国国情、历史、与中国关系、国家社会习俗、宗教等。高年级的课程内容本质上要求学生具备了解我国国情和相应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要认真解读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在担当中历练,在历练中尽责[13]。
(四)聚焦责任主体: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更是落实专业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14]。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好比是在大学生心中修筑一座“承重墙”,专业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的思政教学效果,具有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能够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自我话语体系,做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引发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的三者共鸣,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生的自我认同。
小語种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特性,师资数量和教学对象普遍数量不多,多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教学,因此专业教师在长期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细致深入指导的情况下,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另一方面,小语种学科基础性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很多专业缺乏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力量薄弱,知识传授已是困难重重,无暇顾及寓德于教。因此,小语种专业教师承担着比其他专业更艰巨而特殊的育人重任,如何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成为小语种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议题。首先在树立教师良好育德观念上,小语种专业教学与管理部门首先要针对本专业特点,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讨论如何将国家理念融入学科教学,强化专业本身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加强专业教师对自身所处专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教师的专业时代担当和使命感;引导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的“魂”树在专业课程的“核”中,实现课程育人[15]。其次在培养育德能力上,小语种专业教师既要利用自身的研究专长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又要博采众长,以自身研究为中心向外辐射,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延伸本专业思政教育内涵。同时,重在利用专业和行业背景,正向引导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伦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2-27.
[2]黄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45-4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惠晓峰,郝琦.延安红色资源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方法的借鉴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32-3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社会主义论坛,2017(03):4-5.
[6]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90-92.
[7]邹国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3):139-143.
[8]刘戈,詹健.高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01):72-74.
[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德育,2010(08):5-22.
[10]卢文忠等.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的蝉变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2 (12中).
[1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12]任少波,楼艳.论高校德育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08):86-90.
[13]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9-05-04(001).
[1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15]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1.
(责任编辑:刘宇)
Abstract: The minor language major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ain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minor language major course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talize the vitality of minor language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selfidentity of minor language majors. Therefore, follow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themes to highlight the core literacy of minor language majors, following the main line of the curriculum to develop resources through morality and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selfeducation and moral abilities of teachers, it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 minor languages major.
Key words: minor langua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