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0-10-26

大众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保护地红线种群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种类繁多的生物不只是用美丽来装饰地球,它们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过滤水体、循环养分、生成土壤等,没有它们,我们也就无法生存。

文明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保护、保存和依赖这种多样性。植物的灭绝,对所有生物物种来说都是坏消息。包括人类在内,数以百万计的其他物种的生存都有赖于植物。自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种子植物以每年近3种的速度消失,这比仅靠自然的力量——如自然演化、物种竞争高出500倍。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剧增和人为破坏造成的自然资源的高速消耗,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农、林、渔生产方式,严重的污染等。

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自1956年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以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为主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等类型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地总面积已达180多万k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9%,超额完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设定的“爱知目标”(到2020年保护17%的土地面积)。此外,15个省份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发布实施,总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4.9%。其余16个省份也基本形成划定方案。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25%。就地保护网络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全国20%的天然林、50.3%的天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区。

虽然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规范化建设,但总体上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必要的专业人才也存在较大缺口。植物园体系和野生动物繁育体系还不完善,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储能力不足。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运行经费缺乏的问题,其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尽管在流域、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领域逐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但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迁地保护:中国已建立200多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0000多种植物;建立了230多个动物园和250处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以保护原种场为主、人工保存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对138个珍稀、濒危的畜禽品种实施了重点保护;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由1981年的7只增长到2600多只,由极危降为濒危。藏羚羊数量从6万恢复至20多万,从濒危降为易危。东北虎和东北豹在中国境内的数量已分别恢复到36只和48只以上,亚洲象由1999年的210头增加到300多头。300多種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并成功开展了大熊猫、朱鹮、麋鹿、普氏野马、野骆驼、白颈长尾雉等1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的放归自然。红豆杉、银缕梅、德宝苏铁、银杉等20多种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主要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部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此外加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的设施建设,收集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不断增加,总数已近50万份;还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搜集和保存了10000多种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政策与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内容之一,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并逐步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最早加入《公约》的缔约方之一。2010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18个省份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基础不断夯实。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的国土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保护好红线内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做好生物遗传资源、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生多样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案例,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培育自然护后备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氛围。

保护成效

自然保护地:我国自1992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特别是2010年由环保部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在该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利用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方面,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约为25%,覆盖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保护了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约32%的防风固沙功能,生态保护红线的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近45%。在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调查、观测与评估方面,2016年至2019年,我国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启动实施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已经收集到全国6万余条样线数据近30万个物种分布点数据,基本摸清了調查区域的物种类型、分布、威胁因素和保护状况等本底,发现了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空缺。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南山、钱江源、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涉及12个省份,整合157处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68处)。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已达1.18万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18%以上,提前实现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通过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重点保护物种:十分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境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织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护机构和民间团体,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等为指示生物类群,逐步建立了648个观测样区,设置样线和样点1万余处,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对象涵盖森林、湿地、农田、草地、荒漠和城市等生态系统中的野生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覆盖范围广、代表性高;观测的指标包括物种的种类、个体数量、分布范围、生境类型、人为干扰的类型和强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系统性、综合性强;观测样区涵盖了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态系统,大部分位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常年不辞辛劳的野外奔波,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2017年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观测到鸟类981种,约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71.55%;观测到两栖动物244种,约占两栖动物总种数的59.80%;观测到哺乳动物100种,占红外相机可拍摄物种数的39.84%;观测到蝴蝶1088种,占蝴蝶总种数的56.78%。

猜你喜欢

保护地红线种群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四年内全面完成
生态红线能否保护中国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