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解释的哀伤

2020-10-26吴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背景图形

摘  要:随着认知学派的兴起,诗歌的认知解读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元曲以时空环境的具身效应渲染情绪氛围;以“图形-背景”的凸显效应强化主题;以“前景化”的群聚效应衔接语篇,从而让这首元曲把悲秋哀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流传千古。

关键词:诗歌;情感;具身认知;“图形-背景”;“前景化”

作者简介:吴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3

一、引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创作的著名元曲。全曲共28个字,塑造了12个意象,被誉为“秋思之祖”。全曲简洁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音韵,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传颂至今的佳作。王国维曾评价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笔者自幼年学习该曲后,便从未遗忘过。此曲所塑造的意境如同定格了的畫面,每逢忆起此曲,其所表达的失落情感总能跃然心中。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认知视角成为了解读《天净沙·秋思》的新方向。李燕飞、马菊玲(2014),刘向东、黄永存(2016)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做过该曲的解读研究。刘正光(2008)从非范畴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曲的名词短语并置现象。张红深(2015)和袁渊泉(2015)分别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认知符号学框架,对该曲做了解读。他们的研究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但角度较为单一,或直接套用理论模式。

笔者意以认知为框架,从语音、语法、认知、叙事、前景化的角度对其意境的塑造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各要素对意境塑造的贡献,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为该曲的解读提供更全面的视角,透析该曲创作成功的原因,为诗学研究补充新的维度。

二、认知解读

Lakoff和Johnson(1999)对传统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认知进行了区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是指各种心智运作或心智结构,这种运作和结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包括: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嗅觉加工。Taylor(2002)指出语言形成了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对语言现象的深入分析都是基于人类认知能力的。语言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和产物,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何自然,2007)

《天净沙·秋思》仅以28个字便将诗人内心的伤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词汇、语音、语法等多个角度对《天净沙·秋思》的语言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智运作,调动读者情绪。

1、具身的环境效应

具身认知(embodies cognition)是认知语义学的核心观念,是建构诸多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假设的前提和基础。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其核心要义是人的认知根植于现实世界和身体经验的互动总,体验在认知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旭,2014)

人类在对时空的感知和语言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人们将自我(ego)置于宇宙的中心,然后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perspective),确定“上下、前后、左右、高低、远近、中心与边缘”等概念。身体、认知、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时,充分发挥了时空环境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作用,选择了“秋”作为时间范畴、“天涯”作为空间范畴,凸显了整曲的情感主题。

霍根在《情感叙事学:故事的情感结构》中讲到情感叙事学是一种基于认知科学和情感科学的叙事研究范式。他强调“叙事时间基本上是由情感组织的”,“时间也是基于情感被编码的”。伤春悲秋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常见主题。秋日里,天气渐凉,花黄叶落,一篇萧瑟之景,让人不惊感伤。悲秋之作由来已久。宋玉的《九辩》、刘彻的《秋风辞》、杜甫的《登高》都是借秋感伤的佳作。马致远以秋为背景,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夕阳”等意象来凸显“悲伤”的情感基调,烘托了诗人内心失落、失意、失望之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枯”、“老”、“昏”、“西”、“夕”强调的都是时间范畴里“衰老”的概念。诗人将这些意象并置,利用了数量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认为语符越多,表达的意义就越多。语词的符号关系本身有任意和临摹两种,任意是主要的,临摹也仍然存在。最明显的是量的临摹,序的临摹以及质的临摹。数量象似性就是对量的临摹。(程琪龙,2001)“数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语符数量一多,就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何自然,2007)诗人将这些表示衰老,暗含忧伤、失意的意象的并置,强化了“年老”的概念,凸显了悲伤之情。

他内心的忧伤决定了这首元曲的编码,而他所编码的意境调动了读者的对秋的认知体验。共同的认知体验成为了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特定意象的组合让悲伤跃然纸上。虽全曲中未有“悲”字,却让读者悲从中来。

熊沐清(2019)认为物理场域在塑造认知和情绪中都有重要作用。Tom Bristow(2015)提到空间的生产和地理想象把人类情感的独特性带入一个新的框架。(熊沐清,2019)在这一首元曲中,诗人前三句选取意象构建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场景,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天涯”道出了诗人的处境。“天涯”意为天的边缘处,喻指距离很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中都用到了“天涯”的意象,塑造的意境都是“遥远”。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前三行意象并置,完成了情感铺垫,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他一生热衷功名,却始终未能如愿,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这里的“天涯”所塑造的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场域,激活了读者心中悲凉,感受到他远离故土,远离理想和抱负的抑郁。

《天净沙·秋思》全诗共12个意象,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夕阳”、“天涯”7个时空意象构建了异乡深秋的图景,凸显了悲伤、抑郁之情。根据实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千篇一律的东西和错综复杂的东西都不会使主体产生愉悦的感受,只有既表现了多样性又表现了统一性的东西才会引起愉悦的感受。(熊沐清,2012)《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充分体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融合。全诗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以悲秋哀志之情统领全曲的意象,而全曲意象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充分唤醒了读者的时空体验、情感态度,调动了读者的具身认知,使这首元曲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心怀感伤。

2、巧妙的主题凸显

凸显观强调注意力的选择,是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该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格式塔心理,即我们依据各部分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收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与背景”是一对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釋意义的建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不少学者都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框架对《天净沙·秋思》作了解读。然而对于如何区分图形和背景以及图形是如何抓住读者注意力的缺乏深入的理据分析。本文将从语法、语音、语义的角度揭示诗人构建注意凸显,实现诗歌“前景化”的方法。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前景化”这一概念贡献最为突出的布拉格学派的穆卡罗夫斯基(1964)认为,在诗歌语言中,“前景化”不是用来为语言交流服务的,而是为了把表达的行为,即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位。(邓仁华,1999)也就是说,诗歌语言在创作上对标准语言规则的违反,把新奇的语言现象推向前景,引起注意,满足表达的需要,这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语法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诗中九个名词意象并置,将原本属于聚合关系的等价词类放在了组合关系的结构中,违反了组合关系的句法规范,这一语法规则的变异产生了“前景化”的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效果。仔细分析其中的每个句子,我们发现,马致远并非随意地安排并置的意象,而是巧妙构思,以达到凸显的效果。

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在语篇中,具备以下特征之一者,往往充当图形(刘正光,2008):

1)图形是一个自足的物体或者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2)图形相对于静态的背景而言是运动的;

3)图形在空间和时间的位置上位于背景之前;

4)图形可以是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被凸现出来的成分;

5)图形比周围的更加具体、聚焦度更高,更显眼,更吸引人;

6)图形在背景的上边,或前边或比背景更大一些。

昏鸦、人家、瘦马分别在各自的句子里都处于“图形”的位置,他们比其所在的句子中的其他意象都更独立、动态和具体。认知语言学认为主-谓-补结构遵循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在语言表达上,被凸显的成分被放在句子主语位置上。认知语言学认为,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被凸现的主语一般在句子的前面,而在《天净沙·秋思》中,符合被凸显的“图形”意象却被放在了句尾,这是为何呢?事实上,这一对认知原则的违反,又一次在句子内部实现了“前景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从语音的角度看,全曲的韵脚,a音的重复,这一语音层的变异,也使得处于句子末尾的意象得到了突出。而这些得以突出的意象“昏鸦”、“人家”、“瘦马”所表达的衰老、孤独、弱小之意,与最后一句中的身处天涯的“断肠人”形成呼应,隐喻“断肠人”年事已高,孤苦伶仃,身体虚弱,强化了“断肠人”也就是诗人本人内心的悲伤之情。最后一句里的“天涯”,在重复的韵脚作用下也得以凸显,暗示一生追逐功名,而此刻却远离政治中心的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全曲的前三句均在语法层存在变异,而为何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没有在语法层发生变异呢?因为全曲前三句均存在相同的语法变异,所以在这首元曲名词并置这种类型的语法变异显得常态化了,而最后一句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反而成了异类,在全曲中得以凸显。这最后一句是全曲的主题和诗眼。它所描绘的傍晚时分,抑郁的诗人在异乡独自哀伤的场景,点破了整首元曲的中心思想。

3、浑然一体的诗歌布局

《天净沙·秋思》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语法、语音的斟酌,还是诗篇的整体布局,都是巧妙精心,层层递进,最终烘托了全曲的中心思想。

Quirk等(1985)曾对英语中的话语衔接手段进行过分析,然后将它们分为以下四种衔接关系(何自然等,2007):

1)语用和语义隐含,这类衔接主要依赖话语之间意义上的连贯;

2)词汇衔接,这类衔接主要依赖同一词语的重复,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上下义词等手段表达;

3)超音段音位,超音段音位主要指口语交际中说话时的重音,节奏和语调等,说话人可以强调不同的部分形成不同的信息焦点;

4)语法手段,是英语中的一种表达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手段,存在以下形式:(a)地点和时间连接词语;(b)时态、体和叙述结构;限定词语、代词和省略;(c)话语指示;(d)副词;(e)并列与从属;(f)提及;(g)参与;(h)信息处理。

我们发现《天净沙·秋思》之所以主题突出,与它的语篇连贯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语用语义、词汇衔接、语音、还是语法都为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作出了共享。语用语义方面,此曲以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为主题,统领整个语篇;词汇衔接方面,此曲采用了诸如“枯”、“老”、“昏”、“古”等表示衰老的近义词多次出现,渲染氛围,实现意合;超音段音位方面,此曲以a为韵脚,使各句的末尾意象成为了注意焦点,凸显诗人的寂寥心境;语法方面,前三句名词并置,以语法规则的变异,引起注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凸显了未违反语法规则的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曲的诗眼。

邓仁华(1999)认为在语篇的整个线性结构中,可观察到一系列显示相似性的“前景化”手法,它们通过这一相似性向同一方向作用,而且限制可能的理解的数量。他指出不同语言层次上同时出现的“前景化”形成垂直方向的浓密度,这种浓密度所产生的“前景化”群体比单一语言结构层次上的变异或平行结构更“前景化”。

根据上文的分析,《天净沙·秋思》分别在语音层、词汇层、语法层、语义层出现变异,形成了“前景化”群体,而且各个层次的变异均是为突出全曲的主题思想服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增强了语篇的向心力,使整个语篇浑然一体,衔接紧密,主题突出。

三、结语

《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摘得“秋思之祖”的桂冠,与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是分不开的。时空环境的具身效应充分唤醒了读者的认知体验和情感态度,渲染了深秋天气渐凉、万物凋零、生命枯竭的氛围;“图形-背景”的凸显效应强化了对生命个体衰老的注意,突出了诗人对自己年事已高,碌碌无为的感伤;“前景化”的群体效应使全曲思想统一,衔接紧密,主旨鲜明。这就是为何,千年之后,《天凈沙·秋思》读来依然让人感伤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9-100.

[2]邓仁华. “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1(2): 118-124.

[3]何自然,冉永平,莫爱屏,等.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2-14.

[4]刘向东, 黄永存.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6, 26(4): 26-29.

[5]李燕飞, 马菊玲.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J].语文学刊, 2014, 7:67-92.

[6]刘正光. 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J].外国语, 2008, 31(4): 22-30.

[7]熊沐清. 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 2011, 27(1): 33-38.

[8]熊沐清.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 31(2): 295-310.

[9]熊沐清. “从解释到发现”的认知诗学分析方法——以 The Eagle 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 44(3): 448-459.

[10]文旭, 司卫国. 具身认知、象似性与翻译的范畴转换[J].上海翻译, 2020, 3: 1-6.

[11]袁渊泉. 《天净沙·秋思》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7(3): 68-70.

[12]张红深.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知分析——以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 2015, 25(3): 190-197.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背景图形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分图形
找图形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