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土资源》创刊40年简要回顾与刊文分析
2020-10-26龚士良
龚士良
(1.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2. 上海市地质资料馆,上海 200072)
《上海国土资源》原名《上海地质》,创刊于1980年,2011年起改版更名。期刊创刊至今已有整40年,更名出版也即将10年。借此机会,通过对以往出版的所有各期纸质本及其刊文的全面浏览整理,并寻访部分当事人,以及其他相关志书的文献记载与国内主要期刊网等的统计数据,对《上海国土资源》期刊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刊文情况作些对比分析;也据此梳理相关史料,了解历史沿革,以作周年纪念。
1 期刊发展简要回顾
1.1 创刊及其发展过程概况
(1)期刊创办与刊号变化
1979年6月30日,上海市地质学会成立,其是上海市地学界的学术性团体,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挂靠当时的地矿业务主管部门上海市地质处。上海市地质学会成立伊始,即酝酿创办《上海地质》科技学术性期刊。1980年9月,《上海地质》创刊发行,由上海市地质学会与上海市地质处合编,为16开本,当期正文共88页,刊发学术论文11篇,并在开篇著有发刊词。该刊初定为季刊,当年12月,出版了第2期。期刊由同济大学印刷厂负责印制,编辑部设在主办单位所在的上海市广东路17号。
《上海地质》创办之初即向上海市新闻出版主管机关申办期刊出版许可证,在1981年第一季度取得上海市期刊登记证。1988年取得国内统一刊号,标志着由内部期刊升格为公开出版物。1992年取得国际标准刊号,可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出版也由此进一步规范化。
2010年12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上海地质》更名为《上海国土资源》(新出审字[2010]924号),明确办刊宗旨为:立足上海,反映国土资源各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成果,探讨国土资源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国土资源规划与整治水平,服务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2011年1月4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予以了批转(沪新出报[2011]5号)。刊名自此变更,刊号也随之变化(表1)。
表1 期刊刊号变化Table 1 The change of the periodical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number
(2)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与编委会
期刊长期以来一直由上海市地质学会与上海市地矿行政主管机构共同主办,因机构变动与调整,主管主办单位的名称也相应变化。1997年起,期刊编辑部搬至上海市灵石路930号。自2004年至今,局属事业单位的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成为期刊主要主办单位(表2)。
《上海地质》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早期,实际上是作为上海市地质学会的会刊而发挥作用的。期刊编辑委员会也自然成为地质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等的组成机构之一,由学会理事会予以批准确认。
1982年5月26日,在上海市地质学会成立三周年之际,在原市房管局礼堂进行第二届理事会选举,该次会议同时确定了《上海地质》编辑委员会等学会各专委会的机构组成。期刊编委会组成人员为:主编段光贤,顾问郭学群、顾颖,副主编余纪扬、居恢扬,委员马福祥、王家钧、冯铭璋、甘德福、朱积安、顾季威、殷培龄、严文蕙,学术秘书冯铭璋。
表2 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名称变化Table 2 The name change of administrator and sponsor of the periodical
之后在地质学会理事会换届之际,也都对专委会机构组成及期刊编委会作适当调整。2009年以后,期刊编委会不再作为学会组成机构的专委会之一,编委会成员也不再局限于沪上的学会成员单位内推荐产生。期刊历任编委会主任及主编见表3。
表3 期刊历届编委会主任与主编Table 3 The successive editorial board directors and chief editors of the periodical
1.2 封面设计与版式体例
(1)期刊封面
期刊自创刊以来,封面设计总体上均较为简洁,按刊名字体的不同,封面共有八种风格变化。
1980-1982年,此时期的期刊封面,除图案与字体的颜色稍作变化以外,都保持了一致。其由上海地矿系统的地学专家、书画摄影行家刘志华设计,刊名题字也是他仿碑帖书写。
1983年,刊名改用时任上海市地质处党委书记兼处长、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顾颖的题字,并采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徽作为封面衬图。该年出版的四期也保持了风格一致。该封面也为刘志华设计。
1984-1987年,刊名为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党组书记孙大光的题字。封面设计刘志华。其间的1985年休刊。
1988-1995年,刊名集王羲之字而成,封面设计为期刊责任编辑潘厚耀(上海地质矿产局)。
1996-2000年,刊名采用刘志华书写的行楷字体。其中1997年,采用上海地标建筑风景照作封面。此间封面设计为期刊副主编严礼川(署名:楚仁)。
2001-2008年,刊名为时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局长蔡育天的书法题字。其中2001-2004年采用素色上海不同地区的遥感影像作各期的封面底图;2005-2008年采用上海地貌景观与工程建设等照片作封面,艺术格调高雅,也为刘志华设计。
2009-2010年,刊名采用黑体印刷字体,封面底图采用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三维地层剖面图作背景,其由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选择不同场景自动剖切而成。
2011年至今,刊名采用有侧影的黑体印刷字体,封面辅以刊文重点题录作为导读。在筹划期刊更名改版之时,邀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装帧设计师戚永昌对封面及整本的版式作全新设计,总体格局基本沿用,后续根据内容与实际情况由编辑部自行不断进行美化与完善处理。
不同时期的期刊封面版式如图1。
图1 不同时期期刊封面Fig.1 The periodical covers of different periods
(2)版式体例
期刊在1980-1998年为16开本,1999至今为大16开本。
根据期刊出版的管理要求,期刊在封面(含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标明刊名、出版年与期号、主办者、刊号等信息,并加注刊名的汉语拼音。
自1988年期刊取得国内统一刊号起,办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完善和提高,刊名、版权页、目次页、文题、摘要等关键要素都附相应英译。
1992年取得国际刊号,1994年起按规定在封面印制期刊条形码,并自当年开始刊文的图名表名也附英译。2012年起,文末所有中文参考文献附相应英译。
2010年第3期起,每篇刊文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标号,在目次页标注期刊基本参数(其标准格式内包含刊号、创刊年份、出版周期、版面大小、期刊页数、出版文种、出版载体类型、期刊定价、印刷发行量、刊文数量、出版年月等信息);2013年起,每篇刊文都标有文献检索国际通用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号。
2011年起,期刊按年设卷,并上溯至创刊号进行连续编排,以卷期号替代以往的年期与总期号。
(3)出版印刷
1980-2010年期刊的内页为64页左右,除封面外均黑白印刷,骑马钉装订。2011年以来期刊封面250克铜版纸压膜,内页100页左右、105克铜版纸光膜,全彩印刷,胶装。为期刊更名改版试刊,2010年最后两期(第3/4期)按新版式(含期刊封面设计)出版印刷。
期刊的出版印刷由具有相关设备与资质的单位承担,历年的承印单位如表4。
表4 期刊历年的印刷单位Table 4 The periodical printing company in different periods
1.3 栏目设置与名家访谈
期刊以城市地质为重要的报道专业方向,尤其在地面沉降监测防治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刊文量集中,也成为固定栏目。河口海岸、测绘与物探、地理信息系统等也成为新设栏目。
期刊改版更名伊始,为有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开设名家访谈栏目,不仅得到专业方向的热情指导,也对期刊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爱。2010年至今采访了近20位业内名师大家(表5)。
表5 期刊名家访谈Table 5 The exclusive interview for the experts
之后为刊文格式更为规范,采用约稿形式,并以名家论坛作为栏目。其中刊发的名家作者有:复旦大学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教授的“上海转型发展中的土地优化利用”(2015年第1期)、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研究员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2015年第2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的“新常态下的上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研究员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几个问题”(2015年第4期),等等。
在与院士们的访谈期间,他们都对本刊寄予厚望。
陈吉余院士指出:杂志应该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能够对政府决策与管理起到参谋作用。这个就是要靠摆事实,讲道理。我们的刊物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要受部门利益因素的左右,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我希望你们杂志的改版能够把这个事向着造福后代的方向推动,作为一个任务,要担负这个责任,我感觉这是有贡献的,也寄予很大希望。陈院士还曾在2006年11月24日为本刊出版100期(上海地质2006年第4期)亲笔题字“祝贺《上海地质》创刊100期,为地质事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林学钰院士指出:《上海国土资源》作为一个学术期刊,要成为学术交流的领地,要集中反映创新成果,反映该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要引领学科发展。学术期刊的作用,一是起推动作用,二是要起引领作用。期刊自身也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在三个方面应该注意:一是要发扬学术民主,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火花,彼此也都能获益和提高。交叉点就是创新点,就会有新的科研方向;二是要重视质量,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组织高质量文章,期刊就有吸引力,质量与创新是连在一起的;三是要有科学前瞻性,通过期刊的引导作用,带领和促进学科发展。
汪品先院士指出:中国学术期刊的趋同性太强,大家都差不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希望我们的这个期刊能够跳出这个框框,看得远一点。一是要有高层次的综述,学科交叉、学术发展像知识爆炸,看一篇好的综述等于看了几十篇学科内的所有东西,所以特别有用;二是要有高层次的科普,学术问题有时也可用漫画概括,既为社会普及,也让非同行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三是要有多样性,短文章、摘编等形式都可以尝试,读者如果感兴趣,自己可以深入阅读。另外,中国现在写东西还是套话多,编辑部在处理稿件时应予注意。
这些真知灼见都为期刊发展指点了迷津。
2 期刊出版刊文分析
2.1 出版卷期与刊文数量
(1)出版期数
期刊自1980年创刊至2019年底的40年间,共出版153期。
1980-2010年,以《上海地质》刊名出版117期,包括正刊115期、增刊2期。其中:1980年两期、1981-1983每年四期、1984年三期、1985年休刊、1986年两期、1987年以后均为每年四期,另为配合上海市地质学会主办的“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分别在2001、2010年各出版了一期增刊。
2010年之前,以总期号编码。至2006年第4期,出满100期。
2011-2019年,以《上海国土资源》刊名出版36期。溯源并按年连续编卷,至2019年第4期,期刊的第40卷卷终。
(2)刊文数量
1980-2019年,期刊共刊文2676篇。其中:1980-2010年《上海地质》刊文1779篇,2011-2019《上海国土资源》刊文897篇。前者年均刊文约60篇,后者年均刊文约100篇。
期刊创刊至今历年刊文数量见图2。
图2 期刊历年刊文数量Fig.2 The annual quantity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periodicals over the years
2.2 文献计量特征
(1)刊文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始终是期刊报导的主要专业方向。更名以后,与土地相关的经济学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又一重大学科方向。
表6是根据超星期刊域出版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汇总,图3是源自中国知网期刊统计分析的近十年刊文学科分布情况。
表6 期刊文献学科分类统计Table 6 The periodical literature subject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图3 期刊近十年文献学科分布Fig.3 The literature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periodicals in recent ten years
(2)关键词频度
刊文关键词的频度具有较为明显的集中趋向(表7),表明刊文主要围绕城市环境地质与国土资源研究两大专业领域。
表7 刊文关键词及其频度Table 7 Key words and their frequency of publication
(3)作者群分布
期刊的论文作者及其所在单位既较集中也较广泛。在本刊发文10篇以上的作者有38位、机构单位有38家,其中的前十位如表8。本刊作者在业界也有较高影响力,例如:在国内知名核心期刊《中国土地科学》公布的2019年度160位审稿专家中,在本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有27位,其中独立署名或第一作者为19位、通信作者为2位。
表8 期刊作者群分布Table 8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eriodical authors
(4)基金论文比
各类基金项目析出论文的刊发数量与占比总体上持续提高。40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152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17篇、省部级各类基金与科研项目论文612篇,总数为781篇,基金论文比29.2%。
其中:1980-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4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项目论文3篇、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论文15篇、省部级各类基金与科研项目论文82篇,总数146篇,基金论文比8.2%;
2011-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10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14篇、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论文79篇、省部级各类基金与科研项目论文436篇,总数635篇,基金论文比70.8%。
期刊历年基金论文变化见图4。
图4 期刊历年基金论文及其比率Fig.4 The foundation articles and their rates of the periodicals
3 期刊网络数字发行与传播
3.1 期刊网与文献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期刊自2003年起即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国内著名的期刊网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可在线浏览与下载所刊文章的电子文档,并上溯至创刊,初步实现了期刊的网络数字化发行与传输。2011年底以后,又陆续进入国内外的其他相关文献检索系统(表9)。
表9 数据库与文献检索系统收录情况Table 9 The situation of the periodical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and document retrieval system
(续表9)
3.2 数字传播与下载引用
(1)数字传播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每年编制《中国知网数字发行与传播年度统计报告》,在2019年7月发布的2018统计年度报告中,《上海国土资源》在中国知网的数字化发行与传播,共有机构读者用户3758家,其中中国大陆3640家、中国港澳台地区33家、国外85家(北美22、澳洲10、西欧9、韩国28、日本7、东南亚9)。
而本刊2009年度的机构用户总计为2259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2207家、中国港澳台地区25家、国外27家;2010年度的机构用户则为3711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3638家、中国港澳台地区29家、国外44家;其后机构总数没有较大变化。
(2)下载引用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统计,本刊所有的刊文均有下载。最高下载量为刊于《上海国土资源》2014年第1期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一文,作者为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刘守英教授,该文至目前的下载量为4268次。
而《上海地质》刊名的最高下载量为刊于2000年第4期,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主任张阿根教授级高工等的“国际地面沉降研究综述”,至目前的下载量为1964次。
本刊共有1835篇刊文被引用,被引率近70%。目前《上海国土资源》最高被引为刊于2014年第3期的“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土地管理系张勇博士,迄今的引用为79次。而《上海地质》最高被引为刊于1999年第3期的“复合型土钉挡墙的研究”,作者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李象范教授,迄今被引用215次。
由于各期刊网和文献检索系统均可提供浏览下载,不同网站下载量应予累加,但因相关资料不掌握,故仅以中国知网数据作说明。而刊文被引是相对客观和独立的指标,数据离差不大,故采用一家数据即可。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年版)》,本刊在中国知网的即年下载率为44,下载总量为4.70万篇次。
(3)索引转载
国内相关机构编辑出版索引、文摘、转载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与期刊。本刊以往刊文被中国地质图书馆编辑出版的《中国地质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等收录。
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20年3月发布的《上海国土资源》201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报告,本刊共有17篇已发文章在2019年度被收录转载21篇次,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区域与城市经济》《农业经济研究》《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保护》《地理》《旅游管理》六份期刊索引转载,创2014年成为该机构转载索引源刊以来的最高频次。
3.3 期刊评价与社会影响
据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年版)》,《上海国土资源》的期刊影响力指数,在人文社会科学为103.652,位列“农业经济”类别47家期刊中的第19位,属Q2分区;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期刊影响力指数为89.309,位列“地质学”类别102家期刊中的第73位,属Q3分区。期刊影响因子在2019年度为1.489。
期刊在1990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期刊二等奖。改版更名之后,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先后获评2012年华东地区期刊优秀工作者和2014年第五届上海市社科专业学术类期刊优秀工作者。
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全国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共5756家,其中上海期刊390家,本刊被国家首批认定为学术期刊。2017年1月,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定为“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8年8月,被列为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目录。2018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从国内外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科技学术界公认、期刊出版界认可、社会影响力较强的期刊,研究发布15个左右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至2019年底,各学科领域的遴选工作完成并陆续对外公示发布。《上海国土资源》分别入选《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和《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负责遴选。在《上海国土资源》所在的“自然资源领域”分级目录内,共有27家期刊,其中国内中文期刊12家。
《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由中国地质学会牵头,联合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共10个学会组成遴选组。在本刊所在的“地质学领域”,共有80家国内期刊(其中英文刊10家)、47家国外期刊入选。
4 结语
《上海国土资源》创刊至今已走过40年历程,改版更名出版也将满十载,本文仅从一个侧面稍作梳理总结以回顾和缅怀,同时借此找寻不足,为期刊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