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实施现状及思路

2020-10-26杨晓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1108

建筑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杨晓双,陈 娴,方 舟(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

1 背景介绍

1.1 绿色金融现状及相关政策

为了应对环境的挑战,2010 年由 194 个国家建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GCF),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从那时起,绿色金融一词就频繁出现在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的报告中。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IFC)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提供环境效益的投资融资”[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地方、国家或多国从公共、私人等渠道筹集到的资金,旨在支持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2]。尽管在定义上有细微的不同,但这两个术语的核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工具和其他可持续性融资工具。

自 2007 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历经初始、深化和全面推进 3 个发展阶段。

中国绿色金融初始发展阶段(2007 年—2010 年)。期间推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的若干具体措施出台。主要内容包括鼓励绿色信贷、开展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等。

中国绿色金融深化发展阶段(2011 年—2014 年)。主要表现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绿色贷指引和绿色信贷统计体系的建立,以及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的推进。2014 年 7 月,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出“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 14 条建议”。

中国绿色金融全面推进阶段(2015 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 2016 年 8 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成为全球第一个系统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从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绿色债券市场迅猛发展,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及其他相关绿色金融推广机构纷纷设立,绿色金融标准、评估机制、环境风险分析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和培训工作广泛开展。从国际层面看,2016 年中国担任 G 20 主席国期间,将“绿色金融”纳入 G 20 议题,并推动形成了发展绿色金融的全球共识。

各阶段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见图 1。

图1 绿色金融相关政策

1.2 绿色建筑发展的融资需求与障碍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建筑要实施绿色建筑倍增行动、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目标是全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 5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 20 亿 m2以上,由此推算完成新增绿色建筑目标,需要的增量成本资金需求为 1 400 亿元左右[3]。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深化改造,潜在需求量为 3 500 亿元;公共建筑改造达到现有节能 65% 及更高标准,预测潜在资金需求量为 600 亿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融资总需求将超过 6 000 亿元[4]。

尽管绿色建筑的融资需求巨大,但由于金融领域所关注的增量成本、投资回收周期、投资回报率等尚未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有所体现,由此导致我国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各自评价,互不融通,带来诸如绿色建筑项目方如何在事前给银行提供可采信的绿色项目依据等问题[5]。

2 绿色建筑领域中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1 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几个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如下。

(1) 绿色信贷。绿色信贷作为一种贷款融资工具,以定期贷款为主,也可通过循环贷款或银团贷款的形式。2003 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联合制定了赤道原则,首次推进了绿色信贷的国际化,美国等 7 个国家的 10 家银行首批宣布加入。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 EPs)是一套在融资过程中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金融行业基准。截至 2018 年年底,共有 37 个国家的 96 个 EPFI (赤道原则金融机构)正式采用了赤道原则。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浙江湖州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先后正式加入了“赤道原则”[6]。

(2) 绿色债券。我国的绿色建筑债券发行始于 2017 年,截至 2019 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发行投向绿色建筑的债券 154.3 亿元,19 只债券,包括 13 只贴标、6 只未贴标。从资金用途来看,绿色建筑资金分别流向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建筑。截至 2019 年上半年共发行的 6 只非贴标债券和 13 只绿色建筑贴标债券,资金走向见图 2[7]。

图2 2019 年不同类型建筑债券数量分布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贴标债券中用于公共建筑的数量最多,非贴标债券中用于住宅建筑的数量最多。从总的数量来看,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建设的债券数量相近,用于工业建筑的债券相对较少。

我国地产行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主要有龙湖地产、当代置业、朗诗绿色集团、太古地产、恒隆地产等[8]。2017 年 2 月,龙湖第一次发行了由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 30.4 亿元绿色债券,用于绿色产业项目。龙湖第一次发行所获得的资金,一方面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17.2 亿元,主要为重庆龙湖礼嘉新项目及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 5 号地块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为补充营运资金 13.2 亿元。龙湖地产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行该笔绿色债券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均是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设计标识的项目。

(3) 绿色保险。2016 年,保尔森基金会发布了一份由彭博基金会资助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绿色建筑节能投融资研究”。该报告分析了中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巨大融资需求与缺口及期限错配问题,并因此提出通过引入绿色保险概念,推动以建筑实际运行性能为核心的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规模化发展,解决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两大错配难题:一是建筑设计与运行之间的性能错配,另一个是绿色信贷发行与性能认定之间的时间错配。绿色保险的模式之一是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流程中,由政府制定保费补贴、贷款贴息、风险分担、建立项目库等扶持政策,拨付财政奖励资金、向银行贴息、提供保费补贴等。开发商承诺绿色建筑星级,购买绿色建筑保险,持绿色建筑保单向银行申请绿色信贷;银行在满足合规要求的前提下,优先支持国家或省级绿色建筑名单内的项目,支持购买。

2018 年初,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同意进行绿色建筑运行性能保险的试点,并获得世界银行和能源基金会的支持。2018 年底,青岛市也开始和中国人保合作,尝试将该绿色保险模式应用于确保超低能耗建筑的运行性能。

2.2 典型银行的绿色金融实施现状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银行的金融产品能满足企业需求,作为国内金融系统主体的银行,其本身的发展现状也广受关注。本文将对我国首个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以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的浙江湖州地区的湖州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2.2.1 兴业银行

我国最早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在赤道原则下,兴业银行从 2014 到 2018 年签署的贷款、融资项目行业类别主要分布情况见图 3。

图3 兴业银行绿色融资和绿色贷款项目行业类别分布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从 2014 年—2018 年,兴业银行绿色融资和绿色贷款项目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类别,具体项目包括公路工程建筑、公路管理与养护、铁路货物运输等。其次为能源行业,主要项目包括风力发电等,而建筑业的项目只有 1 个,建筑领域所占比重非常小。

2.2.2 湖州银行

浙江湖州银行结合国际经验、国内相关标准和产业政策等,2018 年湖州推出全国首个绿色评价体系,制订发布《湖州市绿色项目认定评价方法》和《湖州市绿色企业认定评价方法》,形成从业务表现、环境表现、社会表现、行业表现 4 个维度 38 个指标的多维度制度框架体系,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进行认定评价。对所有企业进行认定,识别“普绿”与“非绿”;在“普绿”的基础上对企业进一步评价,按绿色程度分为“深绿、中绿和浅绿”3 个等级。湖州银行还建立“银行+中介”评价模式,建立“企业申请,主办银行初评,第三方中介机构复评”的评价模式。2019 年 7 月,湖州银行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进一步推动了湖州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

2.3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在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实施的局 限性

与建筑业融资需求及绿色金融整体发展水平比较,我国金融行业支持绿色建筑的力度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融资项目在绿色金融中占比较低,在绿色债券领域,虽然我国作为目前全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的国家,但截至 2017 年末,绿色建筑领域发行的绿色债券仅不到 10%[9];同绿色债券相比,绿色信贷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占比更低。据银监会统计,截至 2018 年 2 月,全国 21 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 82 956.63 亿元,其中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仅为 1 347.79 亿元,占比仅为 1.62%[10]。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在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实施的局限性包括以下几点。

(1) 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专业覆盖广、性能指标不够量化,金融机构无法直接获取建筑的关键价值信息。目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证标准依据为住建部发布的 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这部标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具有很强的专业外部性,具体表现在:① 涉及专业门类广。新国标除了包括土建、机电等几大传统专业门类外,还涵盖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环境宜居等以人为本的专业门类,这些专业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缺少直接对等的专业人才,不能充分理解标准。② 标准指标数量大、性能指标不够量化。新国标包括 100 多条条文要求,条文之间又相互关联,主要的指标信息缺乏与建筑价值对等的量化信息,使得金融机构无法从中提炼出与建筑性能相关的关键价值信息,进而无法定量的分析建筑性能与建筑自身资产之间的关系,从而无法精确的定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金融产品和定价,只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2015 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对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的新建绿色建筑采取一刀切的金融优惠政策。

(2) 金融机构对应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在绿色建筑行业,目前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产品主要包括针对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债券以及针对绿色施工方面的绿色保险。根据新国标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不单纯针对设计和施工,后期的运营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的问题,截至 2017 年 12 月,全国共 10 927 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仅有不足 600 个获得运营标识的绿建项目;同时我国 95% 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5 亿 m2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 亿 m2”的目标。因此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和资产升值有可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同时存在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市场上对于建筑后期运营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绿色金融产品少之又少。

(3) 绿色建筑行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专业的信息共享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尚未建立信息披露资料库,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无法获得完整的绿色建筑项目及开发商、设计单位信息,也无法了解项目建设后的节能环保性能,同时金融机构与建筑行业的沟通连接过程中缺少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因此,无法发挥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作用,相关绿色金融资产流转或资产证券化时,投资者难以准确掌握基础资产的绿色信息,不利于绿色建筑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近几年出台的各种关于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缺少具体执行层面的规范文件,使得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等信息而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投资产品不明确,也较为保守。

3 绿色金融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思路

针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领域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动绿色金融对于绿色建筑的资金支持,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以供参考。

3.1 建立以体现资产价值的绿色建筑关键性能指标量 化的评定方法

上文提到,新国标的标准体系庞杂,涉及的指标及专业面广,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提炼出关键指标来直观准确地对建筑价值进行判断,并且,对于运行项目来说,新国标也并不能直接体现其实际的运行效果。因此建议在新国标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建筑实际资产价值的主要性能指标,兼顾建设初期及运行后端的双重需求,同时借鉴金融机构的相关建议,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建立一份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建筑主要指标性能量化的评定方法。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国的绿色建筑更加体现市场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加适合绿色建筑领域的金融产品。

3.2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扩宽融资渠道

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建设端,包括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现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是鼓励绿色建筑向运行端发展,实现绿色建筑的性能;同时,大量的既有运行建筑,存在资产提升的市场需求。因此建议金融机构能够创新性地研发绿色金融产品,为既有建筑的资产升值扩展融资渠道,可以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制定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建筑运营阶段,根据项目实际绿色性能运行效果提供相应的节能减排指标类、健康指标类的绿色保险;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如财政性担保基金,以及非担保的风控手段,如保险等。

3.3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 机制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各种绿色金融政策大都停留在指导层面,缺乏较为明确细致的执行政策,需要国家及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联合发改委、税收、金融等部门出台相应的指导细则,加强金融与绿色建筑行业的结合,同时区分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阶段建筑对于金融产品的适用性。

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该机制包含 3 个方面:一是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建筑项目信息平台,为每一个绿色建筑项目分配全国统一的识别代码,允许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查询并反馈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中需要涵盖项目的绿色性能信息、建筑实际运行的能耗数据等,便于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项目的融资支持,也便于基于绿色建筑的金融资产流转以及资产证券化时披露绿色相关信息;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金融机构可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一步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性能评估,以提供更合适的绿色金融产品;三是建议基于既有建筑能耗信息采集平台,向包括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开放既有建筑的历史能耗数据和建筑能耗审计信息,便于银行机构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减少通过财务报表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片面性。

4 结 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针对绿色建筑的绿色金融产品发行数量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态势。立足我国绿色建筑领域金融产品实施现状及相关金融机构和地产公司的实践案例,对当下之约绿色金融在建筑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可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建筑主要指标性能量化的评定方法、创新金融产品及实现建筑领域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等方式可为推动绿色金融对于绿色建筑的资金支持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