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不见外,志愿无国界
2020-10-26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王冬艳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冬艳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志愿服务的精神并非舶来品,而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当代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共15人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实质上,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中国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国内外志愿服务也随之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示范和窗口,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之初就极具国际化特点。从“水乡阡陌”到“现代化产业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在此深耕发展,许多外籍人士在这里生活、工作、创业……作为新苏州人,他们面临着文化融入、生活融入和城市融入等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带领湖西妇工委,以涉外妇女家庭服务为切入点,启动了“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致力于构建新时代多元化和谐社区。英语角、汉服秀、踏青、采摘、广场舞……外籍人士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了解中国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他们也提供服务,“老外”们变得不见外,成为了社区翻译、治安巡逻员、舞蹈老师、防疫志愿者……一步步参与到社区的大事小事中。“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打通了外籍人士融入苏州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从而爱上苏州、爱上中国。在苏州工业园区生活、工作过的外籍人士成为宣传园区的“小喇叭”,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才扎根园区,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期“她说”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了解外籍人士如何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在江南水乡安居乐业。
志愿无国界,接受服务也提供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26年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大量外籍高管、员工及其家属来到园区工作、生活。就湖西社区而言,目前辖区内外籍常住居民约3500人,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社区服务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外籍居民。他们跨国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快速适应下来,比如咨询如何安装网络、交水电费。最初,我们对外籍居民主要提供信息服务。”湖西妇工委主任孙丹娟说。
在外籍人士的服务管理方面,湖西妇工委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洋苏州”变成“新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这片热土上安居乐业;如何让外籍人士感受到苏州工业园区对他们的关注和帮助,更大程度地展现园区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和亲商亲民的服务理念。
在交流中,社区工作者发现,外籍居民对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感兴趣,他们一方面想借此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想尽快融入社区生活。随着外籍居民的增多,湖西妇工委陆续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举办英语沙龙,让同样背景的外籍人士聚到一起找到归属感。“参与的人多了,我们就组织他们去体验苏绣、扎染,去踏青、采摘。”在孙丹娟看来,外籍居民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心情很迫切。“社区每次有包粽子、包饺子、划旱龙舟等活动,外籍居民都积极参与。我们在中秋节举办穿汉服赏月活动,他们觉得这非常有仪式感,参加后还会把活动照片分享给朋友。”
在此基础上,2019年,湖西妇工委从家庭切入,服务妇女儿童,启动了湖西“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希望通过增能服务凝聚社区的外籍家庭,提高他们的融入度、参与感。计划开始前,湖西妇工委在各社区进行了摸底调查,统计了辖区内外籍家庭的数量、情况、需求,在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的支持下招募了志愿者和专业社会组织,并制订出5G中长期目标:Greeting——语言增能、Grow——生活增能、Gain——文化增能、Group——义洋服务。“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为外籍人士与外籍人士、外籍人士与中国居民之间搭建了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外籍人士95%以上的生活疑问都能得到解答,90%的问题可以在一小时内得到解决。同时,有苏州生活经验的外籍人士还可以向新到苏州的外籍人士分享自己的经验。
“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不仅为外籍人士提供语言、生活、文化方面的融入引导,还通过带领外籍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价值感,实现城市融入。项目搭建了六种外籍人员参与本地志愿服务的渠道。比如,外籍志愿者为社区儿童提供公益英文学习课堂,他们自己准备教学课件、道具,在课程中融合了国际青少年教学的特色,将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现给孩子们。在助农帮扶志愿活动中,外籍志愿者前往苏州西山金庭镇,帮助失独、孤寡老人采摘农产品,并通过购买帮助老人解决销售问题。
外籍居民在接受社区服务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谢意。美国人索菲亚是位美食家,她来城邦社区探亲期间一共只有五天的行程,却用半天时间来到社区,问社区工作人员喜欢吃什么。“我们一开始没太在意,但第二天中午她再次来到社区,在桌子上铺上洁白的桌布,为我们现场制作午餐,我们才明白她的用意。”在制作食物时,索菲亚戴上了特制的厨师帽,并在帽子上别了一朵象征热情的太阳花。“她做了鸡胸脯肉、甜点,为了适合我们的口味,还特意准备了米饭。”城邦社区党总支书记、妇联主席殷静说。对彼此来说,这不单是一餐饭,而是社区居民间通过分享食物表达对彼此的认可。
齐心战疫,从居家隔离到复工复产
“体温37.2摄氏度。”“我发烧了。”“喉咙不太舒服。”“该怎么办?”安娜打字不太熟练,只能一条条发送微信语音给城邦社区的志愿者,报告自己当天的隔离情况。
安娜来自加拿大,是苏州工业园区外籍员工的家属,她和丈夫在2020年春节前有外出旅行的经历,回到苏州后,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必须进行十四天的居家隔离。
安娜在生理期,体温略有上升属于正常情况。了解后,城邦社区书记、妇联主席殷静通过微信安抚她的情绪,让她安心宅家,并为她购买了急需用品。因为人在异国他乡,加上缺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每隔几天,安娜的情绪就会爆发一次。这时,社区志愿者对她的情感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
十四天后,安娜和丈夫到城邦社区开具解除隔离证明。当她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居家隔离居民分菜时,便对丈夫说:“我们也去帮忙,在隔离期间,社区的志愿者一直在帮我们,现在我们自由了,应该把这份心意传递下去,去帮助别人。”安娜和丈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除了分菜、送菜,精通法语和英语的他们还认领了一块有约两千户居民的片区,提供翻译服务,宣传防疫政策。
殷静大年初二就上班了。第二天,美国姑娘苏贝妮和丈夫苏杰夫就来城邦社区报到,跟他们一起来社区做志愿服务的还有另外两位美国姑娘。不久,苏贝妮的父母为她订了回美国的机票,但看到殷静因工作繁忙而高烧不退时,苏贝妮不顾父母的劝说坚持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我的家,我不能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离开。”
最开始,苏贝妮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每天到社区报到后就整理资料。隔离期间,小区居民订购的蔬菜大多是打包送来的,苏贝妮和苏杰夫就把整包的菜进行分秤,然后一家家去送。许久之后,苏贝妮才告诉殷静,居家隔离的居民是高危人群,她当时其实挺害怕的,也担心自己可能会患上新冠肺炎。她还曾给父母留言:“我如果有事,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
3月,苏州工业园区为复工复产做准备,同时也迎来外籍人士返程高峰。湖西社工委在线上发布了外语志愿者的招募,一晚上就有二十多位外籍志愿者报名。“最开始,外籍人士对中国的防疫政策并不理解,尤其是十四天隔离制度,而由同国籍志愿者进行沟通后,他们在情感上更易接受。”居住在沁苑社区的韩国籍跆拳道教练给孙丹娟留下了深刻印象。“朴教练志愿服务了一个多月,先是协助居委会跟韩国籍居民进行沟通,收集他们在居家隔离期的体温,为他们送外卖、送快递,接着加入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语志愿服务队伍,期间还制作了韩文版苏康码申请教程。”
如今,后疫情时代园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朴教练的跆拳道馆已经营业,苏贝妮和苏杰夫正忙着准备与艺术相关的展览,因为工作变动,安娜跟随丈夫去了上海。“外籍居民虽然长了一张洋面孔,但他们一样充满爱心,一样热爱生活。社区联防联控取得成效,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孙丹娟说。
多元碰撞,“洋苏州”成“新苏州”
2010年,殷静通过考试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高尔夫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两年后,性格开朗、工作出色的她,担任城邦社区书记、妇联主席。城邦社区人员构成复杂,有新苏州人、老苏州人以及洋苏州人。殷静便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比如通过“一亩田”把城邦社区的年轻妈妈们组织起来交流育儿经验。
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殷静所在的城邦社区作为文艺积极集体,需要准备一个演出节目。为了想出有亮点的节目创意,每天上班,殷静都会提前出门在社区里转一圈。清晨的社区,有人在遛弯,有人在打太极拳,有人在跳扇子舞,还有人买了菜拎着回家……“如果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社区的和谐,还跟苏州工业园区的多元化相契合。”殷静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通过民族舞、现代舞、旗袍秀等串烧的形式,来表达这一概念,而每段表演的背景就呈现社区的生活化场景。在殷静的设想里,表演的最后是一段集体舞,以《江南style》作为背景音乐,当音乐响起时,舞台背景的表演者们扔掉道具汇聚到舞台中央跳舞。殷静为节目起名为《城邦style》。
想法很好,但难度很大,最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名能带领社区舞蹈团排练的编舞师。在筹备演出节目期间,殷静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苏州一家艺术文化馆兼职的苏贝妮。苏贝妮从小学习芭蕾,对街舞也有所涉猎,殷静便邀请她为节目编舞。
当时苏贝妮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读书,为了节约时间,每次排练,殷静便去学校接苏贝妮来社区。“她以前很容易害羞,一句中文都不会讲,我们只能用英语和肢体语言交流。”殷静说,社区舞蹈团队的阿姨和苏贝妮在跳舞中培养出了默契。演出当天,大家穿着闪闪发光的演出服,拿着音乐剧风格的拐杖,一起跳舞,把整晚的演出推向了高潮。演出结束后,苏贝妮留了下来,成为了城邦社区舞蹈队的志愿老师。
2015年,苏贝妮搬到了城邦社区居住。除了教社区的舞蹈团队跳舞,她还是一名社区治安巡逻员。
“请大家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出门及时关掉水源、电源、气源……”每到节假日,苏贝妮穿着蓝马甲,戴上红袖标,拿着小喇叭在小区里治安巡逻,播放平安社区的提示语。“我们的小区比较大,一圈下来要一两个小时,有些志愿者上了年纪身体吃不消,苏贝妮了解到情况后,志愿加入进来。”交往多了,殷静发现苏贝妮已融入社区生活,她也十分乐意为维护社区安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苏贝妮大学毕业后决定在苏州定居,恰逢她打工的艺术工作室老板要回美国,她和丈夫苏杰夫商量后接手了下来,并改名为“苏艺汇”。工作室就开在城邦社区的商业街,举办与艺术、音乐、舞蹈相关的文化活动。
朱彦玲是社区志愿者,也是文体指导员,她和城邦社区的很多阿姨一样,因跟苏贝妮一起跳舞而喜欢上了这个美国姑娘。朱彦玲有空时就会到苏贝妮的工作室里坐一坐,跟她聊聊天,问问她最近有什么想吃的,好做给她吃。“你父母远在美国,在中国我们就是你的父母,等你生了孩子,我们帮你带。”社区的阿姨们把苏贝妮当成自家女儿,苏贝妮则称呼阿姨们为中国妈妈。
阿姨们经常举办活动,苏贝妮有空也会参加,还会带着朋友一起来到社区。“参与社区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在这里我认识了阿姨们,我们一起跳舞、聊天,我希望我的朋友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4月,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苏贝妮和苏杰夫的艺术工作室也重新营业。暑假期间,他们逐渐忙碌了起来。苏贝妮和苏杰夫的生活习惯越来越苏州化,他们的人生规划也都围绕着苏州展开。“我们想要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在苏州买房,把父母接来中国养老。”
汇聚融合,讲好中国故事
“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开展以来,湖西妇工委在活动中不断收集信息,总结制作出苏州第一本外籍人士服务手册,为外籍人士在苏州的生活提供指南。湖西妇工委通过搭建平台、提供参与渠道,让外籍居民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我们想做好服务外籍人士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打造园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一方面在‘洋苏州’中进行传统苏州文化输出,展现苏州文化魅力,促进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引导外籍人士融入本地社区、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从而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扎根园区、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孙丹娟说,从活动的反馈来看,“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提高了外籍人士对苏州的友好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籍志愿者积极协助社区做好外籍居民防疫服务工作,正是这一效果的体现。
在“无国界志愿者5G计划”开展的第二年,湖西妇工委在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有了新的目标,她们希望和每一个在园区生活过、工作过的外籍人士一起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