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5-05罗偲
摘 要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已然成为国际型的大都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渝发展。但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信息缺乏等因素,导致外籍人士无法顺利地融入重庆这个城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庆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的方式,对生活在重庆的外籍人士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揭示出在渝外籍人士的生活现状,并提出促进外籍人士的融入对策与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有所启示。
关键词 重庆 外籍人士 文化冲突 城市融入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重庆市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路径研究——以渝中区红岩村社区为例”(20161065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偲,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6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入华旅游、学习、工作或久居。最初,外籍人士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些年,其他一二线城市的外籍人士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他们的到来,为各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但同时,他们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社交缺乏……同时由于城市发展状况、民风习俗的不同,其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城市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不同的。独处异国他乡,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社交缺乏如此种种致使这一群体在遭遇困境之时不知如何求助,向谁求助,无处求助。外籍人士城市融入问题长期被忽视,这使得他们在中国的生活质量不高,难以城市融入问题日益凸显。
据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公布,2014年,重庆市常住外国人数量达到8700余人,流动人口近50万人。重庆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如果外籍人士无法融入该城市,不仅使外籍人士自己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还会给传统社区管理工作带来重重挑战和困难,甚至会影响重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外籍人士在重庆的融入,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外籍人士的城市融入现状及存在的障碍,本次调查对象以居住、生活、工作在重庆市解放碑街道、重庆市化龙桥街道的外籍人士、本地居民和周边商铺的人为主。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包括面对面访谈和借由网络社交工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一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客观地了解目前外籍人士的融入现状和困难;二是通过个别访谈进一步了解部分外籍人士的需求;三是作者以社会工作实习生与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外籍人士生活、工作的场所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了解外籍人士的融入现状,并在此过程中,以微信等方式,侧面了解外籍人士的相关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10份,有效回收691份,其中外籍人士、本地居民、周边商铺分别发放问卷数量110、500、300份;有效回收数量分别为101、316、274份。同时,本次调查共访谈外籍人士20人次,进行实地考察时长超6个月。同时接受本次调查的外籍人士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其中,来自美国的外籍人士最多,达到30%,其次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
三、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每一个发展的个体都生活在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渝外籍人士處在本地居民及其文化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同时深受其影响。因此,外籍人士在渝融入现状,除了其自身的感受,本地居民和周边商铺的看法就像是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渝的融入情况。通过对外籍人士、本地居民、周边商铺进行对比调查,综合个别访谈、实地考察可以发现,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存在许多融入障碍,主要体现在符号互动障碍,文化冲突,缺乏获取生活、就业信息的平台等方面。
(一)符号互动障碍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符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个体之间通过符号表达完成互动。在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信息,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德认为,语言符号是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顺利进行和维持互动所必须的文化前提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在渝外籍人士存在符号互动障碍,突出表现在语言符号互动障碍和文字符号互动障碍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互动障碍方面,近85%受访外籍人士表示完全不会或只会一点中文,无法与本地人进行日常交流。同时,62.4%的本地居民和75.2%的商铺反映,与外籍人士接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这也给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以红岩村社区为例,该社区是在渝外籍人士聚居地之一,约有300名外籍人士在此长期居住,但社区管理部门基本没有工作人员能与外籍业主进行流利交流。社区工作人员平时基本与外籍业主基本零交流,只在需要缴纳物业管理等费用时,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与之对话,但是手机翻译软件的翻译质量十分有限。据社区内某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曾因为手机翻译软件翻译错误,与外籍业主之间发生争执。
文字符号互动障碍方面,在接受个别访谈的20名外籍人士中,9名表示看不懂中文菜单和街面的中文路牌,这给其饮食和出行都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即使周末赋闲,他们也仅在住所周边的酒吧休闲娱乐,或者索性待在家中上网或看书。同时,在所有受访的商铺中,62%左右的商铺希望能将自己所经营的商品或菜单翻译为英文,以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士进店消费。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各个餐馆的菜单基本还是全中文状态,解放碑、观音桥等核心地带的街面路牌也是如此,少数是中文与拼音相结合。
(二)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从其广泛的人种史的意义上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以及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个复杂的整体” ,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塞林,将文化冲突分为纵向文化冲突和横向文化冲突。所谓纵向文化冲突是指“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互相冲突时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而“横向文化冲突”,是指“同一时期内,由于两种文化准则对立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 本次调查研究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指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的文化冲突属于横向文化冲突范畴,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40%的本地居民和35%的商铺认为在与外籍人士接触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冲突;同时,约25%的外籍人士明确表示文化冲突的存在。与此同时,在深度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中得知,在渝外籍人士与本地人之间的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社交礼仪、时间观念、个人隐私三方面。在社交礼仪方面,如宴席上,中国人以互相夹菜,劝酒的方式表达热情和友好,而外籍人士则认为这是一种强迫行为,令人反感;在时间观念方面,中国人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临时改变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外籍人士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习惯于提前拟定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在个人隐私方面,多数中国人不避讳谈及个人的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信息,而外籍人士则认为这些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如果双方关系不是特别亲密,问及对方此类信息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三)生活、就业相关信息缺乏
在本次调查中,64%的外籍人士来自于英、美、德、意等发达国家,从职业来看,他们大多在入驻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部分在重庆各高校任职教师或者是来渝的留学生,还有部分是各国的驻华大使,大多经济较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人脉获取相关信息。但是,仍有36%的外籍人士,他们社交圈子很窄,且经济并不宽裕,在重庆的生活不是特别容易。有30%的受访外籍人士表示,他们比较缺乏生活、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如在租房方面,由于经济原因,这部分人希望找到租金相对便宜的住所,但由于语言沟通障碍,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较为低廉的房屋居住,只能支付高额的房屋租金,以致他们在平时工作的同时不得不找工作或兼职来维持生计。因此,相比“精英”外籍人士,部分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外籍人士在生活、就业信息的缺乏使得他们想融入这个城市就更加困难。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三个比较突出的方面,本次调查发现外籍人士还存在以下几个融入障碍:
第一,社交缺乏。调查显示,仅11%的外籍人士明确表示缺乏社交,从这个数据来看,他们大多数人不缺乏社交。但同时,只有20%本地受访者表示较多或经常与外籍人士有接触。此外,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调查发现,多数在渝外籍人士总是倾向于与同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其他外籍人士交往,而减少与本地居民的接触。因此,他们眼中的不缺乏社交,只是他们互相“抱团取暖”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他们为避免与本地居民产生文化冲突而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第二,缺少面向外籍人士的法律咨询平台。通过本地调查得知,在渝违法犯罪的外籍人士主要是黑人和一些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低素质群体,他们违法犯罪的原因很多,比如偷渡,打黑工或者酒吧醉酒斗殴,寻衅滋事等。总体来讲,外籍人士对我国法律知之甚少,也很少有相关部门对外籍人士进行普法教育。因此,当他们因为违法犯罪被捕之后,其亲友常常不知如何帮助被捕的亲人进行保释或申请辩护。比如,在本地调查中,就遇到一个外籍人士向一家社会工作机构求助,原因是她的朋友由于某种原因被拘捕,她很着急,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好得知社区里的社会工作机构有外籍人士服务这一块的服务,就前往咨询。但若是社区没有专业的外籍人士社会工作服务站,可能她也无处求助。
四、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对策研究
本次调查显示,在渝外籍人士希望得到的服务类型主要有:中文培训、多语言路标等环境改造、中外文化交流沙龙、体验中外民俗等,如图1所示。为更好地促进在渝外籍人士在重庆生活、工作、学习,促进外籍人士与中国居民的和谐相处,提升重庆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影响力,结合本次调查的资料,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增设多语言社区工作者岗位,提高中外居民“听说”能力
在大多数本地居民不通其他语言,外籍人士大多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这些有外籍人士长期居住的国际社区内,根据社区规模增设人数合理的多语言社区工作人才。一方面,避免社区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与外籍业主产生冲突;另一方面,以多语言社区工作者为桥梁,必要时协调本地居民与外籍人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好外籍人士与社区管理部门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外籍人士融入社区生活,保证社区良性运行。
图1受访外籍人士希望得到的服务类型
在语言学习中,“‘读和‘写的语言技能需要更长时间,更具有系统性地学习和发展,这对于在职的学习者来说相对困难,毕竟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不像在校专业学生一样具有连续性。” 而本次调查显示,约49%的在渝外籍人士愿意参加中文培训的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属于上班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中文,同时,从促进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的目的出发,外籍人士只需要能够和本地居民进行语言符号互动就已足够。因此,如果为这些外籍人士开设以“听”和“说”为主的中文学习兴趣小组,弱化“读”和“写”,对外籍人士与本地居民的语言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提高核心地带外语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双语重庆
本次的调查显示,重庆的餐厅、核心地带等较少有双语的标识,为更好地服务于外籍人士,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进行改善:
第一,就餐环境双语化。在渝外籍人士大多来自英语国家,因此,有外籍人士经常出入的餐厅,不防借鉴2008年,为方便外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比赛期间点餐而编译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制作中英文对照的菜单,将菜品的原材料与配料都一一以英文列出,輔以菜品实物图,使外籍顾客点餐时更加明确。而翻译所产生的费用,建议由餐馆和政府共同承担,政府拨出部分款项,作为服务于外籍人士的专项资金,补贴给餐馆,将翻译工作交由专业的翻译团队进行,保证翻译质量。
第二,核心地带路牌双语化。目前为止,重庆还未形成完备的双语路牌系统,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内各大商业区、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计划,然后提供资金支持,请专业的翻译团队进行路牌翻译,此举既能方便在渝外籍人士的出行和旅游,又能提升重庆市的国际化水平。
(三)依托专业社工机构,为外籍人士提供专业服务
为解决中外文化冲突,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工服务的政府购买力度,让社区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依托,结合中外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的服务,促进中外居民的和谐相处。如目前在重庆开展外籍人士服务的重庆扬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们在化龙桥街道与解放碑街道设置专门的外籍人士服务站,并借助四川外国语大学小语种的优势,组建国际志愿者队伍,长期为外籍人士提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民俗体验、社交礼仪培训等服务。但是,一方面由于社工项目都有一个周期性,社工服务刚开展一两年就因资金的断链停止开展。
另一方面,由于重庆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目前外籍人士服务站急需增加。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将对外籍人士服务站的社工购买具有持续性与大范围地购买,将有效地推动重庆外籍人士的融入与发展。
(四)借鉴其他外籍人士服务模式,建立外籍人士信息平台
所谓专门的外籍人士信息咨询平台,并不仅限于实体的外籍人士服务站,也包括互联网平台上建立的相关网站。目前,中国有少数城市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外籍人士服务站。比如,广州越秀区外籍人士服务站,以“外国人服务外国人”的模式,让熟悉政策法规与本地生活常识的外籍人士志愿者为刚来广州生活居住的外国人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外籍人士入境流程及相关政策、外籍人士入境需知、常见情境、日常生活、天气、交通和休闲 。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在其官网上发行了中英两个版本的《外籍人士在穗指南》,内容涵盖很广,包括城市概况、出入境停留及居留相关事项、生活百科、安全法规等五个章节的内容。对于许多初来乍到或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来说,任何关于吃穿住行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问题。因此,他们需要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信息资讯平台,为其在中国的生活排忧解难。广州在外籍人士服务这一领域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模式,重庆和其他城市皆可以此作为参考。
注释: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9.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
潘亦琳.对外籍商务人士汉语学习和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浙江:浙江大学.2012.
广州越秀区成立外籍人士志愿者服务站.羊城晚报.2013-05-24.
参考文献:
[1]郑怡清、朱立新.在沪外籍人士休闲行为研究.旅游科学.2009,23(2).
[2]上海大学课题组.在沪外籍人士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科学发展.2015(82).
[3]田慧.非裔黑人社會融入障碍与社工介入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15.
[4]孙烨.外籍人士社会融入状况——基于对上海市古北国际社区的调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王树惠.旅游标识牌的翻译与读者需求研究.旅游管理研究.2013.
[6]余钱晓谷.外籍人士在杭州的生活满意度调查极其需求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0.
[7]燕玉芝.外籍人士对中小型城市服务行业的外语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林移刚、谭霞.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治理的模式与路径研究——以重庆市红岩村社区为例.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