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峰源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2020-10-25仇建习高中胜娄明华
胡 伟,仇建习,高中胜,娄明华,李 彦
(1.丽水市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浙江 丽水 323000; 2.丽水市莲都区峰源林业工作中心站,浙江 丽水 323000; 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1-2],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的最基本成分[3],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特征综合反映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特性。植被常被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人们可通过植被变化来研究生态环境变化[4]。植被极易受到自然环境及人为活动影响,植被变化又能反映出区域内水文、气候等各方面的变化,因此快速准确的掌握植被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趋势对生态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6]。浙江省丽水莲都峰源自2017年创建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已有学者对此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7-8],但对区内植被特征及分布却尚未见报道。本文基于2016年科考调查数据,对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现存主要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 自然地理概况
丽水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境内的峰源乡东端(图1),属于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瓯江一级支流的源头,是滩坑水库的重要汇水区。北、东、南三面与毗邻的青田县和景宁县接壤。位于东经119°47′—119°53′、北纬28°07′—28°12′,面积5053.87 hm2,海拔1326 m,最低处为莲都区与景宁县交界的小顺坑,海拔约300 m,海拔高差超过1000 m。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由于保护区内山多且高,受地形地貌地势等诸多因素影响,小气候特征明显,区内气温相比周边低海拔地区偏低,年均气温13.8 ℃,较周边城镇地区偏低3~5 ℃(丽水城区站常年平均气温18.4 ℃),7月平均气温最高(23.8 ℃),1月平均气温最低(2.1 ℃)。≥10 ℃的活动积温为4379 ℃;年均降水量1700 mm左右;年日照时间1600 h左右;年无霜期260 d左右,盛行偏东风。区内植被茂盛,类型多样,以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天然植被保存完好,中低海拔连绵的常绿阔叶林更是省内罕见,它们对于维护瓯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植被,包括天然和人工植被。调查内容主要有典型生境、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种类组成、演替趋势与地理分布等。
2.2 调查方法
2016年1—12月,采用线路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线路调查是根据现有积累的资料和保护区专业人员提供的信息,确定多条调查线路,进行穿越式踏查。在线路调查中,沿线初步辨认和记录植物群落类型,然后经比较分析,确定典型调查测定对象,设立标准样地,进行测定。
科属的划定主要参照《浙江植物志》[9]和《中国植物志》[10];浙江蕨类植物科、属、种参考《浙江植物志》,种子植物参考《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11]。全国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科、属、种参考《中国植物志》[10]。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物种组成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野生及常见栽培维管束植物183科726属1475种,科、属、种分别占浙江省维管束植物科的78.5%、属的49.7%、种的30.3%。其中蕨类植物33科66属124种;裸子植物8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2科644属133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19科521属1090种,单子叶植物23科123属242种(表1)。由此可见,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表1 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统计
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区内共有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113种,隶属于45科84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分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2]列为极危的有1种,濒危的有4种,易危的有35种,近危的17种;被《浙江珍稀濒危植物》[13]收录的有27种;其它未被上述文献收录但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还有24种,这些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稀少,分布零星或狭窄,符合IUCN评价濒危的标准[14],所以将这些植物列入其它珍稀濒危植物(表2)。
表2 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一览表
表2(续)
3.2 植被分类系统及类型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保护区的植被属于亚热带植被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在浙江省植被区划中,该区属于百山祖、九龙山,山地丘陵植被片。地带性植被是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冬青科、山矾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要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以《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单位与系统为基础[15],将保护区植被分为7个植被型组,14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2个群系(组),其中自然分布的有33个群系(组),人工分布的有9个群系(组)。在自然分布的群系(组)中属湿地分布的有18个群系(组),隶属于8个植被型、5个植被型组(表3)。
表3 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系统表
表3(续)
3.3 植被基本特征
保护区内自然植被保存状况完好,森林面积共计5020.47 hm2。按照森林植被类型划分,其中阔叶林面积3074.27 hm2,占比61.2%,主要建群种包括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Hemsl.)Hay.)、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 Champ.)、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 Tutch.)、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corymbosusSieb.et Zucc.)、白栎(QuercusfabriHance)等树种;针叶林面积744.33 hm2,占比14.8%,主要建群种包括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Hayata)、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Thunb.ex Linn.f.) D.Don var.sinensisMiq.)、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 Hook.)等树种;针阔混交林面积835.13 hm2,占比16.7%,主要建群种以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与阔叶树混交;竹林主要为毛竹林,面积354.73 hm2,占比7.1%;特灌林主要为茶叶等经济树种,面积12 hm2,占比0.2%(图2)。另外其它植被类型还包括以粤柳(SalixmesnyiHance)、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等为主要建群种的木本沼泽;有以大头橐吾(Ligulariajaponica(Thunb.) Less.)、萱草(Hemerocallisfulva(Linn.) Linn.)、野古草(ArundinellaanomolaSteud.)、丽水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A.Benn.var.lishuiensisX.F.Jin,F.Y.Zhang & W.Y.Xie)等为主要建群种的草本沼泽。
图2 保护区森林植被面积
3.4 植被分布特点
由于保护区范围内的立地条件存在差异,不同植物对生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因而不同的物种分布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上。具体表现为:从水平分布角度,保护区在地貌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植被的组成与分布相应的呈现出西北为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南为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特别是西北中心地带分布的山地沼泽,更可以直观反映西北与东南的差异;从垂直分布角度,保护区海拔高差达1026 m(300~1326 m),垂直带谱明显,海拔300~1000 m的中下坡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沟谷地段零星分布有落叶阔叶林,山脊上有马尾松林;海拔1000 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在背风处有柳杉林、少量残存短尾石栎落叶树混交林;海拔1000 m左右的山顶夷平面遗存有山地沼泽;毛竹林则呈斑块状镶嵌于1100 m以下地段。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植被类型划分和群落结构分析,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具有以下特征:①保护区内维管植物种类及重点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83科726属1475种,其中蕨类植物33科66属124种;裸子植物8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2科644属1332种,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均明显多于其它种类,说明被子植物是保护区最主要种类。保护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1种,濒危4种,易危35种,近危17种;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7种。保护区面积仅有5087 hm2,区内的科、属、种却分别占浙江省维管植物科的78.5%、属的49.7%、种的30.3%,说明峰源保护区是浙江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有很高的保护价值。②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保护区内共有7个植被型组,14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2个群系(组),包括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水生植被等多种植被类型。森林植被中阔叶林面积最大,占保护区森林面积的61.2%,明显高于其它森林植被类型,主要建群种包括米槠、甜槠、白栎、小叶白辛树、木荷等,这些是保护区内分布很广的优势树种。③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分布变化明显,海拔区间约300~1326 m,上下相对高差较大,地貌上则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因海拔与地形条件差异导致区内水热状况差异明显,故植被也随着水分、热量、光照、土壤条件的垂直变化而不同[16],从水平角度,西北的植被组成与分布主要为落叶阔叶林,东南主要为常绿阔叶林,西北中心地带分布的山地沼泽,直观反映了西北与东南的差异;从垂直角度,从下而上主要分布常绿阔叶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石栎落叶混交林和山地沼泽。中低海拔连绵的常绿阔叶林在浙江省鲜见分布,它们对于维护瓯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生态结构复杂,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繁多,山脉交错和海拔悬殊的地理环境使保护区的植物和生境较少地被人们开发和利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是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充分考虑植被资源的各类特点,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区域范围内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