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 理念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刍议

2020-10-25张文风郑建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课程思政

张文风,郑建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一、 “课程思政” 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何以必要

“课程思政” 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 本质上是在回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高等教育根本问题,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明确社会主义大学育人首要任务;第二,明确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无论是专业教育课程,还是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都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德育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第三,破除 “孤岛效应” ,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育人格局,强调将思政工作贯穿于高校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和管理机制体系之中。

(一) “课程思政” 理念是否被认可,核心在于凸显思政教育教学育人功能的 “有效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因为浓厚的理论说教色彩和教学内容的同质化而被误认为价值效果低效化,一度在高职院校中处于相对边缘化地位。从职业和经济的角度而言,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没有实际应对学生面临最紧迫的现实挑战,在就业创业中很难成为 “优先项”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思政教育教学诸多内容都是相对解释,甚至被认同为空洞的 “政治口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际上,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蕴含了大量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塑造学生的 “精气神”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 “课程思政” 理念的提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急需在两个方面实现华丽转身:一是做到 “内容为王” ,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教学的 “获得感” ;二是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改变 “重专业学习、轻思政教育” “重技能轻人文” 的普遍观念,通过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以引导高职学生做到既 “谋食” 也 “谋道” 。

(二) “课程思政” 的措施是否能落实,主要在于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自2014 年 “课程思政” 理念逐步被认可至今, “课程思政” 实施措施仍未有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模式,在实践中还有诸多错误观念需要澄清。部分思政课老师认为, “课程思政” 措施的重心在于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主要是培育一批 “课程思政” 改革试点课程,由专业课老师担重担。思政课教师可以作为 “课程思政” 改革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发挥协助作用,但任务和措施的落地生根主要是学校教务部门负责推进。而对于部分专业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老师而言, “隔行如隔山” ,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彰的形势下强调 “课程思政” ,在增加教学任务难度的同时有本末倒置之嫌。在实践中,也存在 “课程思政” 改革试点中课程教学团队甩开思政课教师 “单兵突进” 的现象,客观上导致 “课程思政” “形似而神散” 、教学团队成员 “貌合而神离” 等情况。严格而言, “课程思政” 的路径在于从 “思政课程” 走向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在 “课程思政” 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于发挥 “点” 上的 “领头羊” 作用,而 “课程思政” 改革试点课程的意义在于发挥 “面” 上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作用。由此可见, “课程思政” 的措施落实既在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也在于凸显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引领。

(三) “课程思政” 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全员、全程、全课程参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等同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也不直接等同于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信念薄弱、师资力量不强、人文氛围较弱、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等现象的现状下,基于 “课程思政” 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可以形成 “多赢” 的局面,在学校层面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形成 “大思政” 格局和 “三全育人” 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基于 “课程思政” 理念改革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实现诸多方面的改变:一是改变学生重技能、轻人文知识的窘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的放矢开发思政资源并融入思政元素,满足学生对某学科领域人文知识的兴趣并生成一定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人文素养等;二是改变学生文史哲等基础知识匮乏的困境,在增强人文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积累基础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向心力,真正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二、 “课程思政” 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思政” 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 “四有” 新人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 不是简单地要求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其起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进。

(一)凝练核心课程,推动 “课程思政” 与思政教育教学同向同行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 “八个相统一” ,对高校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首先,正确认识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 之所以能够逻辑互构,其内在逻辑在于 “思政课程” 能够引领 “课程思政” 的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对于广大专业课教师而言,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改变重技能、轻品德的观念, “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 “德技兼修” 。[3]其次,以落实 “思政课程” 措施为契机,有效搭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机制,避免人才培养中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乃至不同岗位中专任教师之间的 “文人相轻” 等乱象,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再次,分清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课程思政” 与思政教育教学同向同行。对于不同的专业背景的学生而言,要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和学生 “先入为主” 的重视程度明确 “课程思政” 试点改革课程,凝练并打磨教学专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程,基于选修人数考量,明确人文类课程更容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必修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 “基础” 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 “概论” 课)模块化专题式教学是恒论恒新的话题, “改革永远在路上” 。

(二)以加强思政课建设为核心,引领 “课程思政” 教育

“课程思政” 的使命主要是通过三全育人实现协同育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认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在推进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责无旁贷承担 “身先士卒” 的重任。 “课程思政” 的理念要得到广泛认可、措施落实到位,还需要加强思政课的 “群舞中领舞” 作用,解决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的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一方面,在宏观层面,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加强思政课建设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要善于优化思政课的 “配方” 、 “工艺” 和 “包装” ,要让学生 “抬起头” 并 “听进去” 。就教学实效性的具体要素而言:要做到 “内容为王” ,要围绕价值引导实现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详实的教学内容、鲜活的教学案例、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感情融入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吸收和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面对 “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将部分枯燥教学内容转化为可视性、趣味性更强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在中大班合班上课的情况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问题为导向,避免教学沦为教师的 “独角戏” 。

(三)立足学校办学特色拓展通识(选修)课程思政内涵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外,学校还要求学生修一定数量的通识(选修)课程,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高职院校重新审视高职院校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的需求。从思政课建设的角度而言,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和思政课程具有相同的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基础知识,通识(选修)课程学习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厚度,解决学生学习思政课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从 “课程思政” 的角度而言,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和思政课程具有培养新时代 “德技兼修” 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共同育人目标。教师可以在教授基础知识与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拓展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思政内涵,引导高职学生实现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其二,高职院校要改变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放任生长的现状,在课程建设方面 “有的放矢” 。在课程开放方面,高职学生必修的 “概论” 课和 “基础” 课等思政课程部分章节的内容博大精深,结合学校办学专业特色,适当拓展即可建设成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实现课程之间的 “直通” 。在课程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能够讲好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有目的地突显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作用。

(四)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 “立德树人” 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来,随着 “课程思政” 在高职院校的推进,专业课、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只注重技能知识传授、缺乏思政教育渗透的现状有所改善,但是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联通不畅的问题,难以形成体系。

其一,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突出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真正落实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主要思路与建设方向如表 1[4]。

表1 “课程思政” 理念下课程体系创新主要思路

其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和思政资源。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数量多、师资力量强,是 “课程思政” 的主要抓手。在 “课程思政” 实践中,各个专业和课程的设计都应围绕职业与岗位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解与分析等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和 “育人目标” 等教学设计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寓德于教、德技融汇。

三、 “课程思政” 理念下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 “大思政” 格局与 “三全育人” 工作机制: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大思政” 工作格局,是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5]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层层落实的 “大思政” 工作格局与育人机制。在领导制度方面,学校和院系两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党组织 “书记项目” 为抓手,建立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述评考核制度;在工作制度方面,学校要制订诸如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办法”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思政课、 “课程思政” 的建设方向、建设步骤、考核标准和配套经费等。同时,学校要制订 “三全育人实施方案” ,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 “台账” 以及教职工参与育人的 “底线要求” 。例如,学工部门应通过规范团学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扭转校园文化活动 “轻娱乐化” “娱乐化” 风向。再例如,后勤部门可以通过人文景观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文化因素转化为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形象,等等。[6]对于教职工而言,不同岗位的教职工都要因岗而异完成一定数量的德育育人任务。第二,加强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重点解决学校教书育人中的 “各人自扫门前雪” 现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工干部之间联动。辅导员、学工干部可以承担一定学时的思政课教学任务,通过授课加强学生工作的理论涵养。思政课教师可以担任学校思政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通过社团指导工作丰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素材,在专业课推进 “课程思政” 工作中,以课程立项经费配套等激励手段引导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工作联系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在 “三全育人” 工作中,针对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搭建有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共同参与的 “导师制” 德育工作小组,发挥高职院校不同岗位教职员工在育人工作中的合力。第三,建立对 “三全育人” 工作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将 “三全育人” 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范畴,直接与年终绩效奖励挂钩。

(二)开设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通识(选修)课程

开设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通识(选修)课程,是推动 “课程思政” 建设的核心内容。在 “课程思政” 的课程体系架构中,思政课、专业课和人文通识(选修)课程是不可分割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思政课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示范引领效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功能。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通识(选修)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拓展的重要课程载体。在既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框架下,必修思政课程出彩往往难度较大,常常被贴上政治理论 “传声筒” 的 “标签” ,说教多、教学与学习手段相对单一、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而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通识(选修)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学科前沿有机结合,课程侧重于结合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某一学科 “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专业性更强,更能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带给学生不同的学科视野体验。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学校应统筹优秀学科和校内外优质教师资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结合学生的 “关注点” ,围绕 “立德树人” 主线在教学内容和价值引领方面对人文通识(选修)课程体系进行再造。教学专题主打 “精而美” “博而深” ,运用好中国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实施中多采用问题解析式教学方式,通过问题采集、问题分类分层、问题解析等教学环节进行讨论和讲授,引导学生学会用知识视野、现实视野、历史视野理性认识中国发展所处的时代方位,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成就、问题与大势。

(三)明晰专业课 “课程思政” 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加强宣传和思想动员,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站位。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激励与奖惩机制,引导专业课教师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认识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内容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更要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思政课建设和 “课程思政” 的重要意义。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二是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课 “课程思政” 可复制可推广路径。一方面,强调学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只有贯彻落实好专业课 “课程思政” ,才能实现所有课程达到 “共舞中共振” 效应。另一方面,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三是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例如,以专业课 “课程思政” 配套经费立项的方式在学校层面试点,明确专业课 “课程思政” 教学团队组成人员及其主要工作任务,既要发挥专业课老师在专业建设中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思政课骨干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处理好专业课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真正解决 “课程思政” “形似而神散” 的问题。

四、结语

在 “课程思政” 的理念下,高职院校要牢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学校层面形成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和绩效考核等宏观保障工作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学校要明确 “课程思政” 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选修)课程是不可分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具体课程实践层面,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不可偏废,形成课程建设中政治性与学科性合力。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