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隧道下穿对既有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2020-10-24王春国
王春国
(中铁十四局集团 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会遇到隧道下穿的问题,给工程施工的变形控制带来考验。如果不严格控制隧道的稳定性,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不同的隧道开挖方式,会对隧道稳定性有不同影响。若开挖方式不当,也会造成隧道应变的增加[1−4]。国内外有关隧道下穿的研究较多。王清标[5]等人以不同开挖方式对隧道周围地层和围岩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多隧道交汇处岩石受力的变化规律。姚勇[6]等人以某地区小净距隧道为背景,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软岩隧道开挖稳定后,对围岩和衬砌进行了力学分析,并且研究了不同净距隧道开挖对中间岩层的影响。晏启祥[7]等人通过数值模拟不同开挖方法对锚杆和混凝土的作用,分析了不同净距对中间岩层的影响。Zhang[8]等人对黏性摩擦土圆形隧道的稳定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直径与深度比和土壤性质的圆形隧道面稳定性。但对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双侧壁导洞法及CD法的研究鲜见[9−12]。因此,作者拟依托深圳地铁9号线工程,将数值模拟值和工程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法对隧道的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及地表沉降的影响,以期为该工程的施工方法选择最佳方案。
1 工程概况
深圳地铁9 号线总长为25.38 km,纵穿南山、福田及罗湖3 个区。地铁9 号线与地铁1 号线因有交汇,所以会出现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施工情况。深圳地铁1 号线开挖后,隧道外径为6.0 m,内径为5.4 m,掘进施工为土压盾构。隧道管片为标准管片,每环为6 片,宽度为1.5 m。新建隧道直径为6.0 m。沿既有隧道与新建隧道的交界处,布置检测断面,断面间隔5.0 m,对隧道附近同一埋深带MC-A 处的地表沉降进行了检测。隧道的监测点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隧道断面(单位:m)Fig. 1 Tunnel section (unit: m)
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根据现场地质勘查情况,隧址区土体由素填土、细粉砂、砾质粘性土及花岗岩等组成。
2 数值分析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新建隧道的开挖过程。为分析不同开挖方法对隧道及周围岩体的稳定性,分别模拟台阶法、全断面、双侧壁导洞法及CD 法施工新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在模拟中,假设土为厚度不变的均匀介质,新建隧道尺寸为54 m×50 m×70 m。隧道衬砌与既有隧道为弹性模型,土体为摩尔库伦模型。隧道模型如图2 所示。各开挖方式的隧道断面如图3 所示。
图2 数值模型Fig. 2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图3 开挖断面Fig. 3 Excavation section
数值模拟的步骤:①建立模型,确定相关参数;②初始重力运算,达到平衡;③开挖方式计算,结果分析;④改变开挖方式,重新进行计算,结果分析。土体参数见表1。
表1 数值计算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3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3.1 地表沉降
MC-A 监测数据如图4 所示。从图4 可以看出,采用台阶法、CD 法及双侧壁导洞法施工,对地表的影响均较小。地表沉降量最大的区域为新建隧道正上方约10 m 范围。且距离新建隧道越远,地表沉降越小。工程实测值也是中间大两边小的趋势,监测最大值为9.7 mm。采用台阶法施工,地表沉降的检测值与模拟值相比,趋势相似,但实测值比模拟值大17%。
图4 新建隧道的地表沉降Fig. 4 Surface settlement of new tunnel
3.2 既有隧道的拱顶沉降
当监测断面为MC6(MC′6)时,既有隧道的拱顶沉降变化曲线如图5 所示。从图5 可以看出,在初期,2 个既有隧道拱顶的沉降表有增大趋势,然后趋于稳定。对于既有隧道一,全断面开挖的拱顶沉降最大,为7.8 mm。其次为台阶法开挖的,最大值为5.3 mm。然后为CD 法开挖的,最大值为3.4 mm。双侧壁导洞法的最小,最大值为2.6 mm。既有隧道二与既有隧道一相似,对拱顶沉降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全断面法,台阶法,CD 法,双侧壁导洞法。在既有隧道二中,全断面法开挖的拱顶沉降,最大值为8.4 mm,比既有隧道一的增加了0.5 mm。之所以既有隧道二的拱顶沉降在相同的工法,均大于既有隧道一的,是因为既有隧道一比既有隧道二距施工作业现场较远,受到的施工影响稍小。拱顶沉降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趋势基本一致。开始开挖时,模拟值较大。开挖完成后,实测值比模拟值增大约20%。
3.3 新建隧道拱顶沉降
图5 既有隧道监测点的拱顶沉降Fig. 5 Settlement of existing tunnel
图6 新建隧道的拱顶沉降Fig. 6 Settlement of existing new tunnel
MC-B 监测断面的拱顶沉降值如图6 所示。由于新建隧道的拱顶沉降影响隧道稳定性,因此,对不同施工方法的隧道进行拱顶沉降监测。从图6 可以看出,新建隧道的拱顶沉降随施工的进程逐渐增加,在距开挖距离20 m 后,沉降趋于稳定。其中,在4 种施工方法中,双侧壁导洞法开挖的拱顶沉降最小,为5 mm;其次为CD 法开挖的,最大值为5.8 mm;台阶法开挖的最大值为8.4 mm;全断面开挖的最大值为11 mm。表明:施工时,采用双侧壁导洞法和CD 法,开挖的拱顶沉降较小,更有利于隧道整体的稳定。台阶法开挖的拱顶沉降适中。而全断面开挖最大,不适用于此工程。对比台阶法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实测值偏大,最大拱顶沉降为11 mm,比模拟值增大了18%。实际测量与数值模拟的趋势相似,开挖距离监测断面较近时,模拟值较大,实测值随着开挖进程,逐渐超过模拟值。
3.4 新建隧道的水平收敛
新建隧道的水平收敛如图7 所示。隧道水平收敛的监测点为MC-C。从图7 可以看出,隧道支护后,开挖掌子面距离的增大,水平收敛不断增加,在距离监测面30 m 后,逐渐趋于稳定。对于隧道稳定后的水平收敛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双侧壁导洞法,CD 法,台阶法,全断面开挖方法。其中,双侧壁导洞法的水平收敛为4.5 mm。CD 法在隧道掌子面距离监测断面20 m 后,逐渐稳定,水平收敛为6.2 mm。台阶法开挖和全断面开挖方法的水平收敛和开挖距离,呈线性关系,30 m 后趋于稳定,台阶法开挖的水平收敛为8.1 mm,全断面法的水平收敛值最大,为11 mm。在实际工程中,现场实测的水平收敛为9 mm,与模拟值相比,大1 mm 左右。表明:模拟值和实际测量结果较为接近。在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双侧壁导洞法,能够有效地减小水平收敛。
图7 新建隧道的水平收敛Fig. 7 Horizontal convergence of new tunnels
在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全断面开挖方法,台阶法施工,CD 法开挖及双侧壁导洞法对下穿新建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考虑施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该工程选择台阶法施工为最佳开挖方案。
4 结论
以深圳地铁9 号线地铁下穿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并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为:
1) 新建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地表沉降量在正上方部位最大,随着与隧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交叉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全断面开挖,台阶法,CD 法,双侧壁导洞法。
2) 相同的工法上,既有隧道二的拱顶沉降大于既有隧道一的。对于拱顶沉降,实测值与模拟值相近。开挖完成后,实测值比模拟值大20%。新建隧道的拱顶沉降随着施工进程逐渐增加,在距开挖距离20 m 后趋于稳定。
3) 隧道支护后,水平收敛随着开挖掌子面距离的增大不断增加,在距离监测面30 m 后,逐渐趋于稳定。在实际施工中,考虑到施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该工程采用台阶法为最佳开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