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新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2020-10-24张心明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处江苏省苏州市215400
张心明 (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处,江苏省苏州市 215400)
李 俊 (苏州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省苏州市 215006)
周丽花 杨海燕 (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苏州市 215400)
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其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与上海市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太仓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 ℃,平均降水量1 170.7 mm,年日照1 906.6 h,年平均雨日128.4 d,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生长[1]。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太仓市水稻生产上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以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代表的外源性、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总体呈减轻趋势[2],以大螟为代表的内源性害虫维持在高发态势[3],以穗颈瘟为代表的水稻穗期病害的发生呈日益加重的态势[4],以灰飞虱为传播媒介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减轻[5],以耳叶水苋、鸭舌草为代表的双子叶杂草逐渐成为稻田的主要杂草[6],以防治稗草、千金子为代表的丙草胺、丁草胺、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等有效成分的单剂和复配剂的大剂量、高频率地不合理使用,造成了水稻田杂草对这些常规除草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7-11]。同时,随着太仓市城镇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水稻产地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农民片面追求高产而增加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这都极大地增加了太仓市稻米质量安全风险。因此,笔者拟针对太仓市近年来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适宜太仓市水稻绿色防控新技术,以确保太仓市稻米质量安全。
1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新规律
1.1 害虫发生新规律
1.1.1 迁飞性害虫
太仓市水稻上的迁飞性害虫主要是褐飞虱、稻纵卷叶螟。
褐飞虱对太仓市水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四(1)代、五(2)代、六(3)代。同时,笔者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太仓市迁飞性害虫褐飞虱自2009年开始进入种群沉寂期,褐飞虱年度峰日诱虫量低于历史平均值,褐飞虱对太仓市水稻的危害呈减轻态势[2]。
先前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对太仓市水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四(2)代、五(3)代、六(4)代,而笔者通过对2009—2018年水稻预测圃的稻纵卷叶螟虫卵量和白叶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稻纵卷叶螟表现为迁入早,为害代数从以二、三代为主转变为二、三、四代持续为害,但稻纵卷叶螟种群自然发生量呈减轻态势。见表1。
1.1.2 内源性害虫
因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的变化,太仓市水稻上的内源性害虫主要是大螟。通过调查分析,三代大螟呈逐步加重态势。见表2。
1.2 病害发生新规律
太仓市水稻病害主要是恶苗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穗颈瘟。近年来,这四类病害的发生均呈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恶苗病和纹枯病为常发病害,且纹枯病由中等发生变为偏重乃至大发生,具体表现为发病始见期提前、病情上升快、持续时间长;穗颈瘟从偶发性病害变为常发性病害,且穗颈瘟发病面积和病情指数逐年增加,给太仓市水稻生产增加了新威胁,见表3。
表1 太仓市水稻预测圃各代稻纵卷叶螟虫卵量和危害情况(2009—2018年)
表2 太仓市水稻上大螟各代残留虫量和螟害率统计分析(2009—2018年)
表3 太仓市水稻穗颈瘟发病面积统计(2009—2018年)
1.3 杂草发生新规律
随着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及田间杂草抗性水平的不断提升,太仓市稻田杂草的草相和杂草的发生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表4可知,鸭舌草、耳叶水苋等双子叶杂草已成为太仓市水稻田的主要杂草。
表4 太仓市稻田杂草危害程度调查分析(2018年)
2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
针对近年来太仓市水稻重大病虫草害发生的新规律,笔者经多年试验示范,提出了水稻全生育期安全用药“防治关口前移、齐穗后慎用药、用药低残留”的三大新策略,同时形成了水稻全生育期“3X+Δ Y+1Z”绿色防控新技术。该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核心是将太仓市水稻全生育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X阶段为种苗期(即水稻种子至移栽期)、Y阶段为营养生长期(即水稻返青期至孕穗期)、Z阶段为生殖生长期(即水稻破口期至齐穗期);3、Δ和1表示每个生育期用药次数,仅Δ属于变量,即依据太仓市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实际发生情况实行达标防治,一般Δ≤2。
2.1 种苗期(3X)防控新技术
种苗期水稻的主要防治对象是恶苗病、干尖线虫、灰飞虱、田间杂草等。3X新技术集成模式为“1次种子处理+1次秧苗送嫁药+1次零天施药化学除草”。其中,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种传病害的主要技术措施,采用17%杀螟·乙蒜素WP 250倍液或25%氰烯菌酯SC 1 200倍液可有效防除恶苗病,实行工厂化育秧或无纺布覆盖阻隔秧田灰飞虱传毒危害等;秧苗送嫁药是在水稻秧苗移栽前1~2 d,每667 m2秧田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24%噻呋酰胺SC 30 mL+50%吡蚜酮WP 10 g兑水30 kg对秧田进行喷雾,移栽后45 d内水稻不进行病虫防治,实施秧苗带药下田,能有效防治田间灰飞虱、白背飞虱、大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及预防纹枯病的发生;零天施药化学除草是在高速插秧机上配置精准的专用施药器,每667 m2用19%氟酮黄草胺SC(垦收)12 mL+35%丙炔噁草酮·丁草胺EW(秋之宝)80 mL兑水2 kg滴施,在机插秧的同时进行化学除草,该技术实现了农艺、农机、农药的有效融合,不仅改变了水稻机械插秧与施药除草分步进行的现状,还取得了与常规除草技术一样的防治效果。
2.2 营养生长期(ΔY)防控新技术
营养生长期水稻的主要防治对象是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纹枯病。此阶段需注重田间水稻的自然生长态势,强调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病虫害,控制水稻施肥量及田间水浆管理,并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达标防治。具体防治指标:五(3)代稻纵卷叶螟为百穴虫卵量100头·粒,褐飞虱为百穴虫量五(2)代50头、六(3)代150~200头,纹枯病为病穴率5%。虫害防治适期选择在卵孵至2龄幼(若)虫,病害防治适期结合天气、水稻田间病害发生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化学防治次数控制在Δ≤2。防治药剂为每667 m2用24%噻呋酰胺SC 40 mL或75%肟菌·戊唑醇WDG 10 g+25%吡蚜酮SC 20 mL或50%烯啶虫胺SG 10 g+25%甲维·茚虫威WDG 10 g或24%氰氟虫腙SC 50 mL兑水45 kg,利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喷雾。
2.3 生殖生长期(1Z)防控新技术
生殖生长期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最后一次组合施药时期,且此阶段水稻免疫力比较弱,易感病,主要防治对象是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大螟,且应主攻穗颈瘟和褐飞虱,并兼治其它病虫害。
具体防治措施为:当稻田30%~50%的稻穗抽出1 cm时,每667 m2用30%苯甲·丙环唑SC 15 mL或12%井冈·蛇床素AS 50 mL+80%吡蚜酮·烯啶虫胺WDG 10 g或10%三氟苯嘧啶SC 15 g+75%三环唑EDG 20 g+10%四氯虫酰胺SC 40 mL(若水稻品种为杂交稻品种需另外加入12.5%氟环唑SC 50 mL)兑水45 kg,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喷雾。
3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自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太仓市水稻生产实现了绿色防控的目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成效。据统计,2017—2019年太仓市累计推广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达2.52×104hm2次,其中,2019年新技术覆盖率达83.71%。另经多点调查分析,应用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后,2017—2019年太仓市水稻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631.46、635.07、631.69 kg,相比应用常规防治技术,每667 m2水稻分别增产23.56、21.25、20.92 kg,用药次数分别减少1.50、1.80、2.00次,每667 m2分别节约用工成本21.00、25.20、28.00元,平均每667 m2减少综合防治成本36.52元,加权平均每667 m2新增纯收益106.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