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氮肥减量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试验初报
2020-10-24马小莉沈晓阳纪永军
马小莉 李 琴 沈晓阳 纪永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226300)
为加强水稻绿色优质生产,推进氮肥减量栽培,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在通州区石港镇新貌村,以当地大面积示范推广的优良食味主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氮肥减量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期探索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氮肥减量、绿色优质栽培技术。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通州区石港镇新貌村粮满囤家庭农场流转田内进行,供试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且已经麦秸秆还田多年。开展试验的年份未进行麦秸秆还田,地力均匀。
1.2 试验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是近年通州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58 d左右,为早熟晚粳优质食味品种,属阴糯类型,植株紧凑,抗倒力强。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采用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每个大区面积为667 m2。其中,处理 (1)为对照,每667 m2投入纯氮24 kg,纯氮用量基蘖肥∶穗肥为 6∶4;处理(2)、(3)、(4)、(5)每667 m2投入纯氮21.6 kg,均比CK减氮10%。具体试验设计及施肥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及施肥情况 (单位:kg)
1.4 育秧与栽插
水稻于5月24日育秧,每盘落谷(干种)150 g(秧盘规格为58 cm×28 cm),6月8日施用基肥,6月11日机插移栽,行距30 cm、株距13 cm,平均每667 m2栽插1.71万穴,每667 m2基本苗数8万~9.5万苗(近年规模种植户用谷量偏高)。6月14日进行秧苗素质调查,水稻株高为11~14 cm,叶片数为3.0~3.7叶,秧苗素质表现一般。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龄的影响
由表2可知,6月14日调查叶龄发现,处理(2)的叶龄最高,为3.34叶;CK和处理(3)的叶龄最低,为3.02叶。6月28日调查发现,处理(4)的叶龄增加最快;7月5日、7月19日、8月2日调查发现,5个处理的叶龄增长速度基本同步,无明显区别;8月2日—22日,处理(1)、处理(2)、处理(3)的叶片增长速度较快,而处理(4)和处理(5)的叶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综上,在适宜氮肥施用范围内,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减少氮肥用量对叶片出叶速度的影响不大,而在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共存阶段,减少氮肥用量会明显减缓叶片出叶速度。
表2 不同处理对叶龄的影响 (单位:叶)
2.2 对茎蘖发生的影响
由表3可知,据调查,6月14日,基本苗数最高的是处理(4),每667 m2基本苗数为9.50万苗,最低的是CK,每667 m2基本苗数为8.55万苗;6月28日,分蘖发生最快的为CK,其次为处理(5),再次是处理(4);7月5日,各处理间分蘖发生速度与6月28日苗情显示的情况基本一致,由于7月中旬温度偏低,阴天偏多,加上连年秸秆还田,田间保水性较好,试验田于7月11日进行断水搁田,然而各处理在7月中旬分蘖日增量依然较高,高峰苗数偏高,各处理每667 m2高峰苗数均超过了35万苗;7月下旬连续高温天气,抑制了无效分蘖的发生;8月2日,在田苗数大幅下降;8月22日,在田苗数基本稳定,每667 m2均在25万苗左右。综上,在相同的基肥施用水平上,在控制施用总氮量的情况下,分蘖肥中氮肥用量越多,分蘖越足,且分蘖发生越早。
表3 不同处理对茎蘖发生的影响 (单位:万苗)
2.3 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CK的每667 m2有效穗数为24.69万穗,每穗总粒数为126.00粒,结实率为96.60%,每667 m2理论产量为781.34 kg,每667 m2实际产量为770.25 kg,实产排名第一;处理(4)的每667 m2有效穗数为25.66万穗,每穗总粒数为118.43粒,结实率为95.23%,每667 m2理论产量为752.43 kg,每667 m2实际产量为734.76 kg,实产排名第二;处理(2)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为最低,每667 m2理论产量为698.98 kg,每667 m2实际产量为624.08 kg。
表4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构及产量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水稻在移栽后长势整体较好,每667 m2实际产量均超过620 kg(2019年通州区面上水稻产量普遍较高),在纯氮用量较常规施肥减少10%的情况下,处理(2)和处理(3)的产量略低,处理(4)的产量较高,但由于高峰苗数过旺,5个处理均有纹枯病轻度发生。从有效穗数来看,前期肥料投入越多的处理成穗数越多;从每穗总粒数来看,后期肥料(特别是促花肥)投入越多的处理每穗总粒数越多,穗越大;从产量来看,穗肥投入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这应该与前几年连续麦秸秆还田有关,试验田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地力有所提升,保水保肥性能明显提升,后期田间肥力足够水稻生长,秸秆还田效应已开始显现;从氮肥运筹来看,在较常规施肥减氮10%的水平下,纯氮用量以基蘖肥∶穗肥为7∶3较为合理。
本试验结果仅为一年试验分析,如要全面推广,仍需进一步进行多点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