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花儿”
2020-10-23孙璐
【摘要】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中的歌词含蓄,并且富有丰富的诗意,通过对高山、平川等环境将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营造出来。这首曲令从表面上看与人毫无关系,但是每个乐句以及每个音符都体现着人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花儿”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花儿”还被称为“少年”,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西北地区以山地居多,沟壑纵横、连绵起伏,交通十分不便利。在这个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习惯站在山坡上或者沟底进行呼喊与交流,为了让彼此听得清对方所说的话,经常要拉很长的声音,这就是“花儿”的雏形。在空旷的环境下以及自由的旋律中,“花儿”逐步形成了高亢、宽广、悠扬的特点。《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的代表名作,本文主要通过对它分析,了解“花儿”的艺术特点。
一、“花儿”的令名
“花儿”的曲调都被称为“令”,如“直令”“绕三绕令”“尕阿姐令”等。“令”主要是唐宋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产物,很多唐宋词和元曲都是用“令”作为词调和曲名,如《如梦令》《浪淘沙令》等。在唐代,文人习惯在酒宴上即兴作乐,创作一些高雅且短小的词作为酒令,这些词调长短不一,节奏快慢不同,这些酒令会快速流传在民间。而这些丰富且高雅的“令”在经常过长时间的衍变以后变成了“花儿”的称谓。因为“花儿”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再加上地域广阔、涉及民族众多,所以“花儿”的令名十分丰富,种类也很多。如以代名词命名的“尕阿姐令”“阿哥的令”;以地名命名的“川口令”“马营令”;以衬词命名的“绕三绕令”“呛啷啷令”等等。[1]54-55“花儿”流传发展至今,深受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其高亢不失婉转、明快不失韵律的曲风,能够有效地表达歌曲中的感情色彩,也成为了我国西北各民族青年男女互相吐露心声的一种媒介。
“花儿”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我国西北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回族、汉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群众一直传承着“花儿”的音乐文化。各民族对于“花儿”的传承各有不同特点,但总体上是利用西北地区的汉语方言进行演唱,具体歌曲内容也多有重叠,由此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西北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交融。《上去高山望平山》是以地名命名的“河州大令”,是“花儿”的代表作。在“花儿”中,“河州令”的流传较广,影响力也较大,是西北地区传唱最普遍的一种“令”。《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河州大令”具有高亢、悠长、舒缓的特点,回族、汉族、藏族等不同民族在演奏这首曲令的时候所表现的语言、行腔、曲调等都各不相同。
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艺术特点
(一)旋律及演唱特点
因为《上去高山望平川》主要兴起和流传于黄河上游地区,再加上这个地区的地势特殊,沟壑纵横,山川交横,所以这首“花儿”的特点主要是旋律悠长、腔幅大、音程跳进频繁、节奏自由、音域宽广。《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音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f1,为低音区,主要在起腔的时候用;b1—f2,为中音区,主要是抒唱音区;d2—e3,为高音区,主要是用于音乐抒咏。这首曲令的调式为徵调式,主要是徵、商、羽音。[2]旋律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连续的四度大跳后延长和延长后又大落,在整个曲令中一共用了三次,因此,人们也将这首曲令称作是“三起三落令”。四度特性音程包括:1.四度上行跳进,主要是以商徵、羽商、徵宫、角羽的上行跳进开展旋律,在第一句开始的时候,通过连续上行跳进给人产生较强的上冲力,使曲调较快进入到高亢的高音区;2.四度下行跳进,第二句旋律是上行跳进的逆动,力度慢慢变弱,与花儿下乐句相互配合完成下行收束,与上句的旋律形成明显的对比,也使得整个旋律前后呼应,起落有序;3.四度混合跳进,也就是四度上行和下行的跳进交叉出现,在旋律的开始和中间拓展句的高音区,与单纯的使用四度上行跳进和四度下行跳进相比,四度混合跳进使得曲调变得更加紧张,矛盾冲突加剧,旋律也更为跳荡起伏。
在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时候,不同演唱者在不同的演唱场景中都会采用不同的旋律。该曲令主要使用“真声”“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在高音区使用“假声”,并持续较长时间;在中音区和低音区使用“真声”,也就是“苍音”。[3]108-110这两种声音的相互结合与自然转换是《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最大特点。《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演唱,会令听众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其高亢中带有婉约、直白中带有细致的歌曲旋律能够有效地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其歌曲旋律的抑扬顿挫能够直白地诉说歌曲内在的情感,使听众获得一种好似与歌者对话的音乐欣赏体验。
朱仲禄在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时候,低音区用满口腔的苍音延长,中音区则使用尖音延长,高音区使用演唱音。他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且充满苍劲的乡野气息。
(二)歌词艺术
1.句式
于这首曲令的歌词结构,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四句式”,这是“花儿”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结构形式。每首“花儿”有词句,划分为上下两段,每段有两句词,四句相应。上句(一句和三句)字数一样,下句(二句和四句)字数一样,最后形成了上下段对称的结构。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句)上去高山望平川,(二句)平川里有一朵牡丹;(三句)看去容易摘去难,(四句)摘不到手里是枉然。这种结构虽然每句词的字数相差无几,但是词组节奏还是有所不同。上句最后一个词一般是一個字或者三个字构成,而下句最后一个词一般是两个字构成,二三相对应。也就是上句结构为“2+2+3”,下句结构为“3+3+2”。即: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我手里——枉然。第二种观点是“折腰式”,该结构形式是在“四句式”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也就是将“四句式”结构中的衬句变成正式的唱词,在上句和下句的中间加入一个半截句,如:
2.衬词
在西北的“花儿”中,存在一种说法就是“无‘花不由衬,无衬不成‘花”。也就是说衬词是“花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曲令中,因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歌曲旋律和演唱风格,所以衬词各不相同。如回族,在演唱的时候会将回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衬词中。这首“花儿”主要描写的是旧社会青年男女因为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阻碍无法实现单纯的恋爱,所以只能通过“花儿”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情感。回族地区人民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中的衬词更为动人:
(我)上(啊)去高山(哈呦噢呀)望(吔儿嗨)平(呀)川(呀),(哎呦)望平(啊呀)川(呀),有(呀)一朵(呀)牡(啊呀)丹(吔),(阿哥的肉憨憨)(我就)摘不到(呀)手里(啊)是(就)枉(呀)然(哎)。
3.修饰
“花儿”的唱词构思十分巧妙,所用的字词也十分讲究,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灵活运用。《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着三种艺术手法都有运用,相互交融。将“牡丹”比喻成“心上人”,借景抒情,体现了深远的寓意。[4]22-24整首歌词只有四句,而正是这四句歌词将一幅意境悠长的画面勾勒出来,表达了爱“花”的心切和望“花”兴叹的无奈。这种具有深厚期待而“求之不得”的心理描写,与我国当今的流行音乐恰有共通之处,上溯也可达《关雎》,体现了我国人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
(三)曲式结构
由于受到“折腰式”的影响,所以《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曲令的曲式结构为“二句半式”,而这也是“花儿”的其中一个基本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该曲式结构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中间再加一个扩充性断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该曲式结构是在“折腰式”的限制下产生的,因而成为了“折腰式”的固定曲式结构。在这首曲令的歌词中,主要强调的内容是“望平川”,因为放眼望去,平川中有一朵牡丹花,也就是“心上人”,所以对这半句进行扩充,主要目的是深化主题、渲染情感。
三、观众收听《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审美体验
成功的音乐总是需要得到听众的情感认同,在听众收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音乐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会被其中迂回婉转的语调变化所吸引,继而会通过对其歌词的回味,产生对歌曲情感价值的共鸣。在西北各民族中,都有对《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演繹,但是其中“意犹未尽”“抑扬顿挫”“连绵不断”的整体曲风是不变的。很多听众表示,在欣赏这首曲令的过程中,好似置身于西北地区的群山中,在“望能望,摘难摘”的眺望中,感受那种“求之不得的遗憾”。
此外,《上去高山望平川》并没有为听众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在进行了丰富的情感铺垫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音乐过程,能够留给听众更多的遐想空间,从而使他们在收听这首“花儿”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出歌曲中的话外之音。
结 语
我国民歌作为艺术遗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且广为流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对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有直接反映和抒发。“花儿”的产生、传承、发展,也是我国西北各民族团结发展的一部历史教科书。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地域因素、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的影响,民歌的形式、音调、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作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和发展“花儿”这种传统音乐形式,使“花儿”这朵鲜花,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武慧.“源自内心的呼唤”——《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令名及衬词[J].名作欣赏,2014(18).
[2]陈涛.“飘落在乡间的情歌”——“花儿”及《上去高山望平川》艺术特点分析[J].明日风尚,2016(11).
[3]符译文.浅论“花儿”的多样化与散化特性——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张连葵.“花儿”曲令《上去高山望平川》衬词的艺术特色[J].民族音乐,2012(1).
作者简介:孙璐,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