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研究

2020-10-23林家慧李旭佳

艺苑 2020年3期

林家慧 李旭佳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正式提出,社会弱势群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艺术学门类语境下通过跨学科研究、文献研究、社会调研、观察等方法,提出色彩管理的学术交叉概念,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价值,其中涉及到多维度的色彩探究,以及目前较为热点的共享街道、绿色城市等概念的融合。探究色彩管理的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希望对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色彩管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纵观社会发展,我们始终努力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城市会议也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笔者文中所提出的“色彩管理”理念紧密贴合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脚步,将管理融入到色彩实践中,为色彩学学科开辟了新的分支研究领域。“色彩管理”理念也将行使色彩管理的社会群体,即色彩管理的践行者称作“色彩管理者”。而文中将“儿童友好型城市”作为切入点,用环境设计的维度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试图将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者的关注聚焦点加以改变,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的色彩管理体系,使人们明晰色彩管理如何给社会群体基于城市建设中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增添系统且规范的调色谱的。

一、何谓“色彩管理”

(一)色彩在管理职责中的引申

自持管理者身份的“色彩群体”,其基本职责有决策、计划、组織、领导与控制。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与计划的顺利实施,而创新则是横向的贯穿在各个职能中,增添色彩管理中的活力与趣味。[1]05色彩可以通过在管理学中的横纵穿插,真正有效地并且成体系地做到管理的有的放矢。

1.色彩管理的先导——决策与计划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1]05色彩管理者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做出的满意的色彩选择而不是最优的色彩选择。满足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所提出的“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这里的“最优的色彩选择”就是色彩决策的标准。因为“色彩”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个媒介体,它本身所具备的视觉本体与感性的心理表达都造成了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而管理决策也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两者相结合必定是相对而言的选择策略。所以,笔者文中所涉及到的“色彩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及“色彩”本身的系统化最优的共通点。例如“中国红”就是一种色彩决策,从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开始到古代统治阶级对红色的推崇,红色渐渐地被决策成了中国的色彩象征,其中当然也有中国传统“五行五色”的原因。[2]40而色彩管理计划又是色彩决策的行动导向,是一个系统的色彩大纲,是之后的色彩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行动预先性的具体体现,要根据“5W1H”的原则落实清楚。[1]101

如:What?做什么?——做“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

Why?为什么做?——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做出系统性的色彩管理办法。

Who?谁去做?——政府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者。

Where?何地做?——基于全球。

When?何时做?——努力跟进他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脚步。

How?怎么做?——(1)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全方位的城市调研;(2)根据城市街道色彩现状及城市文化色彩以及城市人群的具体意向调研,给出色彩管理的决策与计划;(3)之后根据色彩计划进行具体的城市街道空间色彩的规划设计。

2.色彩管理的维持——组织、领导与控制

色彩管理的组织职能是为了让管理规模变大变复杂,从而高效地达到某个共同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笔者认为在色彩学的语境下的管理职责中,组织职责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色调”,而主色调的创构、变革和再设计就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组织设计。

如何让组织的大纲运作起来,就需要色彩的领导职能。通常是“领头羊”的角色,同时利用身份的权力更高效地完成组织设计。而控制与领导在色彩管理中关系密不可分,控制在色彩决策与计划时给领导者保驾护航,在色彩组织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监督工作,让实践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图1)。

(二)色彩管理的组织职能赋予色彩的“社交能力”

色彩管理中组织设计要有清晰的组织结构带领,组织结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及集权性。而创新是色彩管理横向展开的每个环节中都有渗入的概念,在组织职能中也有着先锋性。

1.色彩组织的共性

色彩组织的规范性和集权性是色彩组织共性的体现,就是社会群体对色彩约定俗成的色彩观念。如社会性别下的色彩表征,黑蓝色系代表男性,粉红色系代表女性。社会阶级下的色彩表征,朱、黄、玄色系代表中国封建时期的皇权贵族阶级,16世纪-18世纪的“蓝色”之争导致了代尔夫特蓝的产生[3]81,以及社会文化下的色彩表征,蒙古族女性的头饰由于萨满教的宗教影响,喜用蓝、黑、白、红色进行装点。[4]78

2.色彩组织的个性

色彩组织中的复杂性是其个性的体现,组织层级的复杂度往往意味着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色彩有着共性也当然具有其自身的个性表达,通常是多种色彩组织构成形成的个性化表现。如黄色系常被意指为温暖的阳光、有着积极向上的视觉感受,但其中的柠檬黄又带着清新自然的色彩属性。蓝色系也常被意指为静谧沉稳忧郁的大海,但其中的天蓝色又能给观者一种豁达舒适有畅快的感觉。所以说重视色彩管理中组织的个性化管理,可以使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更高。

(三)色彩组织的创新

色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创新几乎穿插于色彩管理的各个层级。色彩管理中的组织、领导与管理职能属于维持职能,想要在动态的社会下发展,光维持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将创新思维加入到组织职能的各个层面。

1.色彩组织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创新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代表性色彩,甚至缩小到城市也是一样。色彩会成为一个区域的标志之一,例如,朱赤色系已经成为北京城内不可或缺的城市色彩,它同时也是中国的象征。大到雄伟壮丽的故宫,小到市井百姓眼中的京剧和手中的冰糖葫芦,北京城内的烟火味儿总是最浓的。在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中,便可看到将木色的斗拱与中国红创新融合在一个建筑内,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精神与气质,是中华色彩文化传承的重要创新(图2)。中国红的标志性色彩组织的创新不仅是视觉感官上的升级,更是在思维层面上给世人传达民族自豪感的色彩管理手段。对于处在色彩组织创新过程中的管理人来说,其过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心针。

2.色彩组织要融入共享原则的色彩创新理念

街道的色彩共享原则的实现离不开“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法则。在街道色彩的管理中可以将城市主导色作为街道空间的主色调,这样的文化归属感可以加大各个社会群体心中对街道空间规划的共享原则认同感,也可以将群众所认为街道缺少的色彩纳入共享原则实现的蓝图中去。[5]16比如北京市绿化的生态色分布散、面积小等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生态色的理想追求也越发突出,但在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中、在冰冷的城市空间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又感到几乎难以呼吸,这样的现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城市社会居住群体。所以在提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共享原则也应紧随其后。

共享街道多出現在生活街道的分类中,一般是社会群体多用于生活社交的空间,生活色彩较为浓厚。当然街道中的共享原则在目前的全球研究中,思维政策上的色彩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生活街区实行慢性区域,亦或是巴塞罗那的“超级街区”城市规划,该项目将车流与人流区分开来,行人是这片区域的主要活动者,在街区与街区之间建立公共空间,主要的出行方式为步行。目前项目还在初步探索阶段,市民对这个城市规划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也是我们在共享街区中的努力探索。

二、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价值

(一)“一米视角”下的色彩探索

1.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明朗化

我们对每日身处其中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每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富有其逻辑的解读空间,而所有的逻辑解读的分支散落开来也终究会回到“以人为本”的原点。随着统治特权时期的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弱势群体本该是社会权益最大化的群体,可在城市建设的历史轨迹中,儿童福祉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6]03直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逐渐转化,儿童作为依附在优势群体下的消费群体,属于他们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才逐渐兴起,切实地落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的权益才是衡量社会健康的一杆秤。在对于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城市建设规划探索中,不可浅尝辄止,要改变站在城市发展速度或者城市优势群体的角度下建设城市的取向,更多地立足于弱势群体的城市规划理想以及上升到代际关系的共享空间规划等。只有将城市儿童弱势群体的权益明朗化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会更稳定地坚守着社会的发展。卡伦·马隆也认为儿童权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全球框架的基础,儿童在弱势群体中受社会影响最大也最深刻,因此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儿童福祉应该被当作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2.“儿童友好”的环境色彩取向

虽然全国意识到城市建设应该最大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但是纵观全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依旧是在努力的探索阶段。我国的广东省深圳市率先迈出步伐,紧随其后的广州、长沙等城市也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初探。以及落实建成的政策项目也是源源不断,我们从中也能看到色彩管理的身影。

(1)儿童友好型城市色彩选择的生动性探索

分析现如今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案例,不难发现大多以红黄蓝取向的鲜明原色系为主,增加了街道活力及标识性,给予儿童群体视觉教育同时整个空间的生动性也不言而喻。游戏场所在城市街道空间中产生更是生动性体现的高光空间,对于儿童而言不仅需要做到视觉上的吸引,更需要做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高度。如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东城区万科中天城市花园景观设计,在该项目公共休闲益智的区域上,对颜色的选择是亮眼且鲜明的。在整个区域的规划上也是由多个娱乐功能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带状景观点,街道空间瞬间被点亮,空间的视觉吸引力是非常强势的(图3)。

(2)儿童友好型城市色彩选择与生态化探索

绿色生态理念与儿童教育的交互关系顺应了时代节奏,寓教于乐且立足于生态,“绿”便是自然的馈赠。“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也应该遵循“3R原则”,生态的绿色顺应环境生成了色彩管理中的主色调,不仅使城市色彩生机勃勃,更让城市环境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趋势。[7]83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伊恩波特儿童野趣游乐公园占地6500平方米,公园中几乎所有的设施都采用天然的材料制成,竹林、灌木丛、小水坑、可以攀爬的小树屋、用竹材制成的隧道。有很多不同主题的区域,让儿童充分与大自然接触,同时切合了儿童天生就有的冒险精神,能够更好地开辟儿童的天性。当然,公园中也设有家长看护的休息区以及多样化的游乐空间,让代际关系充分融入项目中去,也让儿童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得到多维度的自然教育新体验(图4)。

(二)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空间维度

1.制度与思想空间的同步色彩管理

如今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多数国家都在政治思维色彩上下功夫。这对于具体城市建设规划项目的建设有着拖动和铺垫的作用。将社会群体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思维色彩构建成熟,社会大众对于城市的各项专项改造和统筹规划都会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给予支持与理解,这对于政府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荷兰代尔夫特市的儿童出行路径的交通建设意见中就提出关于交通的规划6要素,内容关于机动车驾驶员需要共同参与安全的交通环境,还有在街道建设儿童常用的设施,清晰的儿童行走导向系统等等(图5)。

2.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建设的多维度环境色彩探索

(1)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与建筑的色彩关系

根据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街道空间尺度,建筑是构成整个街道空间三维色彩丰富度的重要元素,街道甚至是伴随着建筑而存在的。儿童从0-18岁都需要靠视觉来融入周边环境,所以“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要从街道与建筑的色彩关系入手发挥管理的组织职能。位于丹麦比隆市的乐高之家,项目用建筑的尺度去诠释了乐高的多彩趣味性,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标志。这个地块是城市街道空间中的中心点,它集合了多项城市街道空间的功能,同时在人的视觉角度与丹麦城市主色调也是极为吻合的。将颜色巧妙地运用到了建筑形式中每个层级每个主题空间中去,也可以对儿童形成视觉上的牵引作用。其充分融合了城市的色彩管理体系中的共享创新组织职能(图6)。

(2)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共享原则

社会活动是由社会群体组成的,城市建设应该做到身份全覆盖。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色彩管理过程中,代际关系是尤其应该注意的部分。儿童与成人共同使用的一个空间,在色彩管理上免不了有“借景”效应。[8]62这一部分的颜色可以把它称作代际共享色。位于美国纽约的多米诺公园,设计本身为了与老工厂的色调相配,使用了有灰度的蓝绿色、黄色以及绿色,整体氛围是比较复古柔和的,但同时也不乏趣味性。颜色饱和度的降低除了能刚好地融入环境也能在视觉上更加温和,让成人的观感得到了更加舒适的体验,亦不会和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较好地做到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中,对于儿童益智空间的初步探索(图7)。

三、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如何在色彩管理中生成

(一)色彩管理的街道运用及现实意义

街道空间包括建筑、广场、阴角空间、下沉式庭院等。[9]38其色彩管理应呈点、线、面的形式横向展开,多维度的进行色彩管理的专项计划。街道主色调也就是“面”,可根据区域特色进行色彩决策;街道色彩的创新色彩搭配也就是“线”,应穿插在主色调的“面”中,起到调和作用使街道活力的创新达到最大化。街道色彩管理的“点”就是街道空间的高光区域,生态公园、娱乐综合体等景观点可以为街道色彩管理增添亮点。这就是色彩管理过程中需注意的横纵穿插的多维度关系。

儿童的自主活动空间在街道分类中大多在“小街区”的范围内,运用色彩管理决策性的城市街道空间主导色为领头羊,建立有着组织个性、共性以及创新的周密计划,用色彩管理的組织、领导与控制对色彩管理计划在城市街道建设中的进程给予支持与监督。这样系统的色彩管理体系将为城市规划中的色彩专项研究提供技术指导路线,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的脚步,有统一技术路线的同时也不缺乏地域特色及社会热点的融入,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基于社会群体的城市建设色彩管理体系

1.总分总的城市色彩管理探索

笔者落脚于儿童群体下的城市建设的色彩管理,旨在引导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也是将分人群、分身份、分区域、分功能的色彩管理主动性原则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互通的初步探索。发挥色彩管理的主动性原则的前提是对色彩管理进行统筹兼顾,总分总的探索模式将色彩管理更加系统化的呈现。这里的总是色彩管理者的融合兼顾的能力,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交通措施、代际关系等。

2.社会弱势群体的高光空间色彩管理建设

纵观城市发展建设的历程,弱势群体的福祉总是被迫边缘化的状态。在共享原则融入色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已经初见成效。那么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在城市色彩建设中突出位置该如何体现呢?

(1)独立的色彩归属感公共空间的建设

现如今空间效率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不仅工作会出现“996”的高强度人体物理运转,就连空间都要加班,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储备,旨在提高空间利用率。所以大量的城市群体的归属感是无法获得的。

但高强度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应该具备基本的且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独立色彩空间。可以是一个可视色彩结合思维色彩的多维度社交空间,会让群体中的各个散点有意识地汇集,进行小范围的社交圈,为他们的归属感增色;也可以是一个不可视的虚拟线上空间,这个方法的覆盖范围就比较广了,同时可以兼顾到社交恐惧症的人群,让其更加释放自己。总之,色彩管理的概念想要为不同身份、不同人群甚至不同区域的社会群体带去色彩的归属感。

(2)高光空间的色彩点亮作用

共享原则的完美呈现在具体的城市色彩管理中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想要让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归属感增强,在街道空间的规划中加入“高光空间”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高光空间的形式多样值得探索,比如生态教育空间、动态水装置广场、色彩跳跃的益智教育空间等。

(三)色彩管理体系下儿童健康与安全问题的关注

1.儿童生理健康问题的探索

对于城市建设的色彩管理,应该切实关注到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国际上对于儿童健康与城市发展的研究来看,在21世纪初才刚刚出现。儿童群体近年来的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中提到儿童在周一至周五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平均为一个小时,在如此短的平均时间里仍然有27.5%的儿童无法达到平均水平。[10]01这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城市发展速度飞快,街道空间呈车水马龙的繁华状态,儿童群体在城市中的自主活动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相对安全的机动车接送的方式,从而更加重了当代儿童本就活动量少的状况。而久坐不动且低活动量的生活节奏,会引发儿童的众多生理疾病,如儿童肥胖、注意力缺陷、哮喘等。从儿童对环境的感知作为切入点,我们早该关注儿童健康问题,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体系中去。环境就是儿童的恢复场所,应该利用色彩环境吸引儿童主动进行户外活动,帮助家长一起解决儿童活动量缺乏的问题。

2.儿童心理健康的调色管理探索

色彩管理体系除了对儿童生理健康的关注,更不应该忽视心理健康的维护。由于儿童群体一直处于依附成人的状态中,很多时候是为了取得成人的认同或喜欢才去做某件事。也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思维色彩惯性,认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业远比“游戏”要更重要,儿童的自我认同几乎完全依附于外界或他人。[11]92长久之后,会潜移默化地导致儿童的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甚至抑郁等疾病。而色彩管理将使成人正视自己的思维色彩,还孩子们一个多彩的童年;同时在街道色彩管理中加入明亮的色彩源,缓解儿童的低落心理状态,这一点的实现需要成人对儿童的正确思维色彩的建设与管理。总之,保护儿童心理健康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籍元梓.用色彩看中国——以“中国红”为代表[J].美术教育研究,2016(6).

[3]杨梦婉.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证研究[J].艺苑,2016(2).

[4]陈新如.禮仪制度视角下的蒙古族女性头饰色彩等级研究[J].艺苑,2018(04).

[5]靳朝阳.小街区规制下生活性街道共享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0.

[6]布伦丹·格丽森,尼尔·西普.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7]王玟.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在儿童教育空间中的设计研究——以日本东京富士幼儿园为例[J].大众文艺,2019(12).

[8]朱里莹,兰思仁,潘鹤立.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城色彩规划探析——以福州大学城区域色彩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9).

[9]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上)[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10]吴嘉铭.儿童健康导向下的社区公园更新策略探究[G]//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郑州市人民政府,等.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北京: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2019.

[11]周路路,周蜀秦.“自由是如何消失的”: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审视与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18(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设计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8YJC76001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林家慧,北京交通大学2019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研究;李旭佳,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