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艺术价值研究

2020-10-23顾至欣张青萍

艺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假山价值艺术

顾至欣 张青萍

【摘要】 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艺术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精髓。通过厘清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艺术的发展历程,从资源价值、技术价值、审美价值、功能价值、文化价值等五方面对其艺术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剖析苏州园林假山艺术在当代景观中应用现状,研究认为深刻认识假山艺术传承价值,科学解析苏州园林假山艺术手法,关注当代人的景观审美需要,创新假山材料和技术是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苏州古典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现存数量最多且最完整,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而假山艺术更是其中精髓。陈植《筑山考》中记载:“我国假山、结构莫不艳称苏杭”[1];阚铎评述《园冶》时说:“内中如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内室山诸条,确为南中小品。不但为北地所稀,即扬州亦不多见。”[2]可见,苏州园林假山代表了我国假山技艺的最高水平。苏州接濒太湖,湖石丰富,取材便利;同时,当地文风鼎盛,经济发达,造园巧匠人才辈出,掇山叠石艺术历史久远。这些优势共同造就了苏州园林“无石不成园”的特点。明清时期,苏州园林假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顶峰,不仅诞生了《园冶》《长物志》等总结掇山经验的理论著作,还出现了环秀山庄、留园、网师园等一批假山杰作。陈从周点评环秀山庄时说:“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3],足见苏州园林假山的艺术地位。同时,苏州园林假山追求小中见大,以深邃意境取胜,既与现代城市环境条件契合,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精神审美需求,因此值得景观设计师学习和继承。本研究梳理苏州园林假山艺术发展历程,分析其艺术价值,进而探索其传承与发展的科学路径,为当代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一、苏州园林假山艺术发展历程

我国园林筑山源自高山崇拜思想,伴随着园林发展的全过程。《尚书·旅獒》有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说明我国人工筑山历史可追述到上古时期。然而早期园林筑山实际上是以地形营造为主的造山活动,艺术性并不显著。中唐之后,伴随着石作假山营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石料为主构筑而成的景观小品被称为假山,并逐渐成为真正体现中国园林“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精髓的造园艺术。假山艺术成熟始于北宋艮岳,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興大役。”[4]当时朱勔在苏州搜求珍奇花石进献,史称“花石纲”,从此苏州叠石之风盛行,进而引领我国假山艺术发展。宋代苏州园林假山一改以往模拟真山,追求体量与气势的特点,变得微缩精细。“一拳之多,数仞为广矣”[5],这种象征写意风格延续到明代初期,既造就了沧浪亭、五亩园等苏州写意式园林假山的发展,也暴露出故弄玄虚,流于怪诞的弊端。例如,元代狮子林假山“立似龙螭,蹲疑狮虎”的风格就引起许多争议。明代中叶之后,苏州商业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掇山叠石风气日盛。嘉靖时,“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琢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6]。当时许多吴门画派名家直接参与造园,出现了计成、张南垣等文人造园家,反对过分做作的叠石手法。张南垣认为“据盆盎之智,以笼岳渎。使入之者如鼠穴蚁垤,气象蹙促”[7],清袁枚《随园诗话》写道:“以部娄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8]他们提倡“平冈小阪”“陵阜陂陀”的掇山手法,强调“未山先麓”“截溪断谷”,艺圃、五峰园、环秀山庄等假山代表作,均以局部象征山脉整体,从而唤起游赏者的想象,体现假山艺术的创新与进步。虽然,清代晚期苏州园林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假山因过于追求形式而显得琐碎纤弱,但总体上看苏州园林掇山技法的多样化,叠石造景的艺术性被保持和延续下来。

二、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价值分析

(一)资源价值:挖到尽头身无价

苏州珍贵的石料资源为其假山艺术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太湖石为苏州太湖特产,由风浪冲击、湖水浸濯而成,外形多峰峦岩壑之致,自唐以来就蜚声全国。[9]51-53《长物志》记载:“石在水中者为贵”[10],白居易《太湖石记》称赞“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11],足见其资源价值与地位。然而,太湖石因历代造园过度开采,到明末时已枯竭,计成在《园冶》中曾感慨:“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2]物以稀为贵,太湖石便有了“挖到尽头身无价”称号[12]。陈从周在《梓室余墨》中记载:“邹君盛文,园艺家也,善叠假山……迄今需用日多,品质佳良者,每石值数千金,极普通者以吨计,亦须十余金。”[13]

苏州太湖石价格奇高与其资源特点密不可分。首先,太湖石生成旷日持久,有“祖父制石材,子孙作叠山”的传说,《素园石谱》亦云:“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14]其次,在水中开采太湖石极其艰难。《云林石谱》记载:“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度其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11]人们花费巨大精力获取太湖石,是因对其艺术价值青睐有加。太湖石质坚而脆,敲之有声,色泽或灰白、或微青、或青黑,玲珑剔透,纹理纵横,在造型上刚柔兼备。而“灵璧无峰,英石无坡”[10],在形态美感上均逊于太湖石。在颜色上,太湖石颜色较浅,容易与植物搭配,视觉效果突出,青石、房山石等石色则稍显沉重压抑。太湖石大小俱全,堆叠灵活方便,造景功能多样,《园冶》评价其:“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2]可见,太湖石生成历时之长、开采难度之大、形态色泽之美、造景功能之丰富,都无愧名石之首的称号,也为苏州园林假山艺术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技术价值:咫尺山林蕴匠心

苏州假山艺术发展是历代工匠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宋代以石叠山蔚然成风以来,江南地区出现不少叠山世家,尤其以苏州地区居多。《吴风录》记载:“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叠山为业,游于王公之门,俗呼花园子。”[15]一方面,叠山专业化发展模式加速了假山技巧的成熟,计成、周秉中、顾文彬、“山石韩”叠石世家等历代造园叠山家将苏州假山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并影响整个中国园林的掇山风格。另一方面,苏州“花园子”凭借其高超的技艺也提高了叠山工匠的社会地位,叠山名手“且与缙绅先生列坐抗礼焉”[16]。冷雪峰在《假山解析》中称赞到:“中国高水平的工匠都出自江南,苏州‘香山帮则是江南工匠的代表。”[11]

苏州假山的堆叠技术确有独到之处。明代已有将数块石拼掇成峰,形成上大下小假山的技法,山巅常罗列太湖石峰以收顶,造洞常采用逐层挑出的叠涩之法,周秉忠所叠的徐氏东园和洽隐园水假山遗存为其典型例证。[17]100-104同时,苏州掇山技艺被提升到理论高度,《园冶》《长物志》等著作都对叠山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清中期苏州假山以戈裕良为代表,创新采用拱结构原理构筑洞窟拱顶。其代表作环秀山庄假山采用大小石钩带联络之法,是以小石造大山的经典之作。陈从周称赞:“戈氏承石涛之余绪,洞悉拼镶对缝之法,故所叠假山纹理统一,宛转多姿,浑若天成。”[18]188-190反观同时代北方假山所用房山石、北太湖石等外形都较浑圆,难以施展苏州园林假山常见的勾联作法,只能以叠砌为主,上下石料少有纹理拼合,因而假山形象多不如苏州园林假山灵秀。近现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石韩叠山技艺”其实也起源于苏州。苏州“山石韩”叠山世家以横式拼缀手法将苏州假山技艺与北方造园特色融合,推动了北方园林叠山的发展。可见苏州园林假山技艺对中国各地园林假山营造影响深远,在中国造园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审美价值:分明画本耐荆关

苏州园林常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参以画理,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效果。历史上,苏州书画家辈出,不少都参与假山营建,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假山设计人才,也将假山审美提升到诗画境界的高度。周秉忠堆叠的留园中部假山“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如一幅山水横披画”[19];陆俊卿营造移秀野堂假山,被文震亨赞为:“君向迩时真绝技,分明画本耐荆关。”[20]101-108苏州作为吴门画派和“香山帮”的发祥地,将绘画与叠石两种艺术有机融合,提升了苏州园林写意式假山的审美价值。

“画家以笔墨为丘壑,叠山以土石为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2]苏州叠石名家以绘画的“三远论”、意境论为创作原则,在构图、皴法、造型等多方面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苏州园林叠石“未山先麓,截溪断谷”的典型手法实际运用了山水画中“剩水残山”的理论。戈裕良以“截取法”堆叠环秀山庄假山,吸取画家石涛以局部特写传达远山深邃意境的特点。耦园假山用石体量巨大、节理挺拔,乃是参照山水画中“峰立为竖”的斧劈皴法,构筑参差错落的竖向峰石意趣。[21]张南垣“能以意垒石为假山,悉仿营邱、北苑,大痴画法为之”[22],强调“画脉”与“石脉”相通,是受到董其昌写意绘画理论和黄公望皴法的影响。正如吴门画派强调格调秀逸、意境深远一般,蘇州古典园林假山也具有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

(四)功能价值:因石设用总相宜

苏州园林假山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价值。既有作为核心景观的审美价值,又有作为园林配景的点缀功能;既有石材自身的z障景与空间分隔作用,又能与建筑、植物、水体组合而实现造景功能。苏州园林中形态优美的太湖石常充当园林主景,成为吸引游客观赏驻足的关键节点。留园冠云峰“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璧、巧夺平泉”[23],原苏州织造署瑞云峰“妍巧甲于天下”[23]都堪称苏州园林名片。其次,苏州园林常以假山石与其它造园要素巧妙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园墙前常点湖石数块,以粉墙为绘,以石衬托出花木姿态的优美,宛若山水画卷。石因水而活,水因石而成趣。环秀山庄“半潭秋水一房山”,网师园彩霞池假山,意态清逸,寒潭峭壁,飞瀑鸣谷,均是园林点睛之笔。

苏州园林假山具有建筑材料一般的障景和空间分隔功能,拙政园园门视线为黄石假山所阻,营造欲扬先抑的障景效果;狮子林“卧云室”应用山石分隔手法,形成闭合的禅意空间。同时,山石还可成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山石器设,石屏风、石桌、石凳、山石花台等小品在苏州园林中比比皆是。李渔认为零星小石:“使其平而可坐,则与椅榻同功;使其斜而可倚,则与栏杆并力;使其肩背稍平,可置香炉茗具,则又可代几案……名虽石也,而实则器矣。”[24]由此可见,白居易对苏州太湖石“苟适吾志,其用则多”[11]之赞誉名副其实,也反映出苏州园林假山在功能价值上的特色。

(五)文化价值:求石问意明志趣

假山不仅是理想自然在园林空间中的微缩表象,也是文人审美心态与理想信念的注解。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苏州园林无石不成园,许多园主有爱石之好,例如清代留园主人刘恕爱石成痴,请画家王学浩作《寒碧庄十二峰图》,自称“一十二峰啸客”,便是将自身风雅寄托在对石的感情上。苏州文人嗜石心理实际反映出儒家“山水比德”思想影响下的“移情”现象。因为山石的人格化精神与文人理想情操若合一契,所以苏州园林假山成为文人“理想之我”的象征,归隐故乡或退避山林的替代物,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25]169-176

首先,文人将“餐云卧石”作为隐逸情怀的寄托。苏州留园为明朝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所建,其“五峰仙馆”内数峰假山,象征庐山五老峰,暗喻园主人隐遁山林,超凡脱俗。[26]其次,隐逸文化与适意明心的禅宗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强调参悟人生。而山石向来是颇具灵性之物,自古有“云光说法天雨花”“生公说法石点头”之典故。苏州狮子林假山意境取自以佛经狮子座及佛教四大名山,正合“须弥藏芥子”之禅意。再次,山石“坚操不移”的品质暗合君子之德,体现了文人士大夫不合流俗的精神追求。宋代苏轼《咏怪石》“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清代赵尔丰《灵石记》:“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27]38-39均体现了人之品德与石之精神间的比拟与交融。因此,在文人园林臻于高峰境地的苏州,其园林假山思想性与文化价值在国内独树一帜。

三、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的传承发展

(一)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的应用现状

假山艺术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其景观布局和艺术文化特点成为当代设计师乐于学习借鉴的对象。苏州博物馆新馆为建筑家贝聿铭手笔,片石假山被错落排放在园墙前,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其结构虽较传统假山艺术简单,但却表现出群山起伏的气象万千,正是“未山先麓”的掇山原理当代转译的经典作品。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不仅在国内得到继承与发展,也伴随着苏州园林一起走向海外。美国波特兰兰苏园假山以临池点石峰来表现苏州园林山水结合的特点;入口处由太湖石和松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图”则是文人园林“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的典型手法。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以深邃山景取胜,主厅前湖石假山以东部岛山为主,以西部壁山补之,颇得苏州环秀山庄之妙。然而,在苏州园林假山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生搬硬套、粗制滥造的作品。近代,苏州狮子林、留园、拙政园等多处假山作品经过所谓“金华帮”工匠的修改,风格刻削,对原作破坏较大。[28]现代景观中假山造景也存在无序膨胀和泛滥的现象。因此,如何实现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设计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的发展建议

1.深刻认识园林假山艺术传承价值

假山艺术堪称我国造园技艺之精华,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到:“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29]亦如陈植在《筑山考》中所言:“窃谓造园学既为我国中兴学术之一,故不欲研究我国之造园则已,不然,应先自筑山之探讨始。”[2]足见假山研究的价值。苏州园林掇山叠石是我国园林假山艺术的代表,通过科学分析古人叠山技艺的精髓,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能够深刻认识苏州园林技术艺术的传承价值,有利于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将掇山技艺发扬光大。

2.科学解析苏州园林假山艺术手法

假山营造是当前园林研究的薄弱环节。陈植在《筑山考》中感慨:“我国筑山之历史极古,构石之艺术至精,文献之记载,固指不胜屈,然系统之著述,实凤毛麟角。”[2]苏州园林假山技艺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除《园冶》和《长物志》对假山技艺有所记述之外,系统的假山艺术研究鲜有见诸文字。近现代苏州园林假山研究突破不大,营造技术主要依赖匠师经验描述,科学理性的技术分析较少;而营造风格论述则以感性品评为主,不甚系统和清晰。未来研究应突破定性分析的传统思路,尝试应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数字建模等技术,从假山的结构、堆法、皴法、工艺等方面,对假山艺术手法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解析。

3.关注当代人的景观审美需要

苏州假山艺术的发展必须关注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要,才能不断焕发活力。当代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都市公共空间的匮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主要问题。应发扬苏州园林假山“小中见大”的园林设计理念,继承其纵向堆叠、幽深回环的设计手法,达到“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城市景观的立地条件,使传统景观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同时,苏州园林假山的文化艺术内涵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发挥其“山水比德”的人文内涵与“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提升当代景观的文化内涵,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审美需要。

4.创新掇山叠石的材料和技术

当代假山材料和施工技术突飞猛进,运用嵌拉钢丝技术进行大规模假山创作,运用玻璃纤维材料在屋顶花园中掇山叠石,或者结合现代雕塑、大地艺术等艺术样式都可以创造出既保留传统艺术神韵又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假山景观。苏州园林掇山叠石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例如,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中的苏州城市展园“小筑春深”在继承苏州园林假山风格的基础上,抽象组合山水要素,在叠石中加入雾森装置,形成声画结合、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30]35-40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科技只要运用得当,并不会减弱传统苏州园林假山艺术魅力,反而可以成为创新的催化剂,促进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苏州园林假山以太湖石为主要素材,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堆叠,构建了象征名山大川的景观意境,融合了园林空间布局、景观设计的功能需要,包含着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解和向往。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价值应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以继承与发展。现代掇山叠石的文化背景与人们的审美动机都与古代大相径庭,假山材料、技术与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才能创造出融功能和艺术为一体,既有时代特色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掇山作品,苏州园林假山艺术才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植.陈植造园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國工业出版社,1963.

[5]董浩,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杨循吉,等.吴中小志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4.

[7]孟兆祯.孟兆祯文集: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8]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9]周红卫.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试论苏州园林的叠山艺术[J].美与时代,2006(4).[10]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1]冷雪峰.假山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2]许维磊.北京房山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13]陈从周.梓室余墨[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4]林有麟.素园石谱[M].扬州:广陵书社,2006.

[15]魏菲宇.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6]张岱.陶庵梦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17]卜复鸣.苏州园林假山评述[J].中国园林,2013(2).

[18]王劲韬.中国园林叠山风格演化及原因探讨[J].华中建筑,2007(8).

[19]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20]刘仁芳,沈永宝.论“士匠结合”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1]张熙茹.苏州古典园林山石造景风格及形成原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2]阮葵生.茶余客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3]邵忠.江南园林假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4]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5]周裕锴.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5(1).

[26]居阅时.弦外之音——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7]邓碧清.赵尔丰《灵石记》趣谈[J].文史杂志,1990(1).

[28]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2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0]刘仰峰,谢爱华,贺风春.小筑春深——当代苏州园林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园林,201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35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ZH132);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781);201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9KJB220011)。

作者简介:顾至欣,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迅作者: 张青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假山价值艺术
纸的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