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上海医疗专家团来了
2020-10-23周洁
周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组在遵义市中医院开展义诊活动。
新疆的西南部,天山南麓的巴楚县刚刚于今年初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巴楚县总面积比三个上海加起来还要大,但总人口不到38万,在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样的规模也不算小了。
巴楚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现在也是南疆重要的交通要道。然而,这样一个不算偏僻的县城,只有三位眼科医生,而且他们都无法独立开展眼科手术。
医疗的可及性,从来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在与上海相隔千山万水的新疆、西藏、青海、贵州、云南……来自上海的医疗人才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用行动实践着“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
打造南疆医学高地
喀什二院成立于1958年,承担着喀什地区近500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受援前,它是一家医疗用房严重不足、设备短缺、技术落后的二甲医院。上海援疆医生周贇告诉《新民周刊》,2012年起上海决定“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战”,派出了约20人规模的援疆专家团,他们来自于沪上各大三甲医院,基本上覆盖了各个科室,从临床诊疗、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理念等多个角度,深入持续帮扶医院提升综合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的支持力度,成为了后来人们熟悉的“组团式”援疆。“人员多、力度大,这是组团式援疆的优势所在。2014年,上海援建的喀什二院完成了从二级甲等医院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喀什二院成功创三甲后,援疆医生们有了新的目标——打造南疆医学高地。作为新华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周贇发现新疆的危重孕产妇比较高,原因是孕妇产检不够规范,有的孕妇甚至不做产检,生产时一旦发生意外,当地的医院又往往缺乏应对能力。
几个月前,周贇接诊了一名30多岁的孕妇,这是她的第三次受孕,但存在疤痕子宫加上前置胎盘(凶险性前置胎盘),如果换作以前,喀什是处理不了的,只能去乌鲁木齐进行引产手术。如今有了上海带来的先进医疗技术,她可以放心地在喀什继续妊娠及分娩。早在2018年,周贇刚刚到达喀什二院就把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多学科联合手术带到了喀什,至今在喀什已积累了30多例成功案例。最终,这名妈妈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虽然手术时出血比较多,但有惊无险,子宫和孩子都保住了。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喀什二院当地的医生也已经掌握这一手术技术,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开展此项手术。
上海援派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正检查小患者康复情况。
这样的转变不止发生在妇产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赵刚医生介绍,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医生学会了通过手部血管穿刺的方式进行心脏微创治疗,在此之前,类似的手术都要从大腿动脉穿过。“来这里之前,他们只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或者是一般的介入治疗,复杂病变的诊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达到新疆医学高地的水准。”赵刚说。
周贇向《新民周刊》介绍,经过这些年上海的援建,喀什二院的硬件不差,包括所有病房的设施,产房分娩的设施,手术条件等等都不错,这里欠缺的主要是“软件”。新疆缺的还是人才。 “这里的医生工作强度大,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基础的医疗工作。”周贇在喀什的2年多时间,至少为科室带出了四名骨干医生,“培养时会根据他们的职称、学历层次、接受程度教他们最适合的新技术”。
在援疆医疗队的努力下,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正在成形,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也连升了几级。借助上海九大三甲医院以院包科的形式,如今的喀什二院已成为南疆地区医疗水平最高的三甲医院之一。
在上海醫生的帮助下,当地肺结核防治工作走上正轨,结核病人正在减少。
“组团式”医疗援疆成效显著,一组数据能够证明:喀什地区重病患者转诊率从30%降到了10%以下;截至2018年底,喀什地区包括对口四县的孕产妇死亡率较6年前下降40.2%,高危孕产妇的管理率和定点分娩率接近100%,婴幼儿死亡率降低90%,传染病发病率也大幅降低。
提升基层医疗实力,完善基层治疗规范,同样是上海援疆的重点。
上海对口援建喀什下辖的巴楚、叶城、莎车和泽普四县,是南疆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泽普县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卫健委副主任全勇告诉《新民周刊》,上海援疆医生的到来给当地卫生工作带来了新貌,尤其是传染病、孕产妇、婴幼儿的治疗防范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新疆是全国肺结核病高发省区之一,2013年就开始推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治模式,2018年,新疆明确了对结核病患者住院报销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了结核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上海医生的帮助下,当地肺结核防治工作走上正轨,结核病人正在减少。
除此之外,微创治疗、腔镜辅助下的各类手术也被引进到泽普县并在各手术科室开展起来。由于饮食习惯,胃穿孔在当地的发病率很高,此前胃穿孔的患者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创面大感染风险也更高,到泽普县不久,援疆医生就开展了当地第一台胃穿孔的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不说,病人三五天后就可以出院,大大缩短了病程,也减轻了病人的医疗负担,受到当地百姓好评。近期,在援疆医生努力下又陆续开展了3例腔镜下的胃癌根治术,手术效果满意,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泽普县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仍然是卫生工作的一块短板。泽普县心肌梗死、脑出血的病人仍不能开展介入治疗,需要转到喀什才能得到救治,像这种需要争分夺秒的疾病,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全勇相信,在上海援疆医生团队和当地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一情况会尽快改善!
通过上海援建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影像会诊中心,援藏医疗专家与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展远程病例会诊。
巴楚县上海援疆干部刘登则对基层医疗的薄弱现状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刘登是静安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在他看来,“保基本强基层”是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巴楚县已经建立了分级诊疗,县乡村三级的医疗网络也都健全,但他考察调研后得出结论:村医和乡镇卫生院的能力仍然是薄弱环节——一家村卫生室,每天应诊量在50人左右,还要承接全民体检、接种疫苗、营养早餐等工作,这些多任务依靠两名村医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的能力水平进行提高,将是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心。”
高原上的“安吉拉”
2015年,旦增卓玛的父亲尼玛顿珠因主动脉夹层行开胸手术治疗,丧失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手术治疗后,尼玛顿珠还需要定期前往拉萨或者成都进行复查,他每个月依靠货运赚取的微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路费和治疗上。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先后选派了“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 102名。
2016年,旦增卓玛的降生为这个命途多舛的家庭带来了新生的喜悦。然而,在旦增卓玛出生4个月时,小卓玛因感冒发热送至桑珠孜区人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由于当地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小卓玛一直无法实施手术治疗。
2019年7月,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在即将离藏之际听说了小卓玛一家因病致贫的故事,他们把救助小卓玛的接力棒交到了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手里。小儿心脏科专家赵坚为小卓玛进行了全面体检,他告诉尼玛顿珠夫妇:“可以安排介入操作对缺损部位进行封堵,这种手术可以达到完美的治疗效果,不会在小卓玛的胸前留下像他父亲那样的巨大刀疤。”
可惜的是,赵坚未能亲手完成这场手术。7月30日,年仅38岁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援藏医疗队员赵坚在日喀则因突发疾病殉职。
赵坚未竟的事业,同事们替他完成。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联络组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取得联系,10月中旬,小卓玛如期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小卓玛的心配房间隔缺损在介入治疗下得到了完美的封堵,她的心脏可以像其他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地跳动,上海“安吉拉”(藏语“医生”的意思)成了她生命中的超级英雄。
这场爱心接力的见证者,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万兴旺告诉《新民周刊》,除了小卓玛得到及时治疗,尼玛顿珠的所有复查也都无须远赴成都,在日喀则就可以完成。
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狄建忠介绍,就在几年前,日喀则的医疗水平还远远落后内地,“底子太薄,所以这里的老百姓有大病第一想法就是去拉萨甚至出藏治疗,由此产生的食宿费用和治疗费用是一笔巨大的‘额外开支,是造成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原因之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担负着西藏四分之一人口的防病、治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在后藏地区建立一所三甲医院,实现西藏“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显得尤其必要。
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为“心肝宝贝”项目的先心病患者杨康琳丹做手术。
借鉴援疆的成功经验,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先后选派了“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102名,“组团式”援藏的医疗团到日喀则不仅充实了医院的医疗力量,而且也为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日喀则的优秀人才也被选派到上海各大医院进修学习,让实现“从输血到造血”成为可能。截至目前,上海医生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的568项新技术中,有263項为本地医务人员完全掌握,让援藏实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成为可能。
此外,依托上海10家三甲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了10个上海-日喀则临床医学中心,借智借力打造骨科、血液、儿科等10大学科;“五大急救中心(急诊创伤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儿科重症抢救中心)”的积极筹建与落实,则进一步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在西藏,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地市成为现实,常见“小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狄建忠最为自豪的是,把上海的先进医院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带到了日喀则,“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够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帮他们建立长期机制。”狄建忠说,上海派出的不光是医生,还有医院管理团队。
在创三甲过程中,狄建忠牵头制定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管理丛书》,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套医院管理专业书,主编的《高原特色病例精选集》系列丛书成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必读教材。
狄建忠牵头并主办的院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不仅大大推动和提高了西藏地区的院感工作,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也为西藏地区防控疫情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如狄建忠的战友龙子雯所说,一名成功的医生一辈子或许可以救治几千人,然而一名好的医务管理者,或许可以拯救千万患者。
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援藏干部的坚守与牺牲。高原从来就不适合人类居住,高海拔、强大的紫外线、高寒低氧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要跨过的第一道门槛。头疼、胸闷、失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从未间断地影响着上海医生的状态,他们每晚依靠吸氧和安眠药保持精力和体力。还有援藏干部加班到深夜,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了地板上,这是血压升高导致的昏厥。长期在藏区工作还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可逆的伤害,高原后遗症“心脏肥大”几乎是援藏干部的必备烙印。即便如此,援藏经历对他们来说依然无比宝贵。
“成功救治病人带给我无比的欣慰,我们的到来激发了当地医生的求知欲望,主动提出去进修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日喀则的医疗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回到上海的狄建忠说,日喀则的日子他终身难忘。虽然远离家乡,水土不服,但万兴旺没有后悔,“三年的援藏对身体挑战非常大,但能在国家的西南边陲为人民服务,我觉得很值得。”
“心肝宝贝”项目中的来沪治疗的小朋友们参观东方明珠。
盘活青海的医疗资源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上海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气温零下4℃,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4%。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上海援青干部孙金峤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这里只有矮草,长不出树。
上海援青医生来了以后,基本实行“一人带一科”模式,同时,还会从上海等地请专家来果洛州进行授课,果洛也派出医疗人员前往青海、上海等地学习。
孙金峤是2019年7月份新一批的援青干部,和他一道来的还有上海三位医生。“果洛州有十几个上海那么大,但人口只有20万左右,州政府所在的玛沁县人口仅有四万余人。”地广人稀给卫生工作带来的困难非常直观:病人少。“病人少、门诊量小、技术水平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客观条件再艰难,孙金峤还是和战友们一鼓作气投入到了自己的援青工作中。
地广人稀,资源不均的问题如何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摸排,上海医生们想出了办法。“果洛州人民医院妇产科有7名医生,在州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一年接近1200个。而玛沁县医院有5个妇产科医生,去年一年的产科分娩量是108个,人均工作量差距很大。其他科室也有这样的问题。”为此,在州委州政府以及州卫健委的指导下,孙金峤和医院领导班子一起着手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即把当地的几家医院和机構整合资源,让医生流动起来。“让擅长手术的人员就进行手术,擅长检查的人员就做检查,人尽其用。”
目前,果洛州已组建了2个医疗集团:一个是以州人民医院为总院,联合州妇幼保健院和玛沁县医院、8所卫生院和35所村卫生室组建的州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另一个是以州藏医院为总院,联合甘德、达日、班玛、久治县藏医院及全州45所乡镇卫生院组建的州藏医医疗集团,主要开展藏医医疗业务指导。
州医院人才紧缺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成为了上海医生的下一个目标。“当地很多牧民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如果去外地看病的话沟通很困难。提升我们医院的实力,既是为我们的医生护士拉动业务能力,也是方便当地百姓,为他们节省时间和金钱。”
孙金峤表示,上海援青医生来了以后,基本实行“一人带一科”模式,同时,还会从上海等地请专家来果洛州进行授课,果洛也派出医疗人员前往青海、上海等地学习。州人民医院在外科腹腔镜技术、小年龄儿童麻醉技术、增强CT技术等多项医疗技术上均实现了新的突破。2019年,州医院还成为省结核病、艾滋病定点防治医院。
“2018年州医院的业务收入是3008万,到了2019年底,这个数字达到3800万,病人数量增加了27%,我想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接下来,孙金峤想为医院添置一些新的设备,“现在医院只有两个手术室,条件也不太行。2010年上海援建的制氧站已经有些老化了,现在灌装氧气要从西宁运到果洛州,路上耗时长不说,路况也危险。”孙金峤说,这个项目已经批下来了,今年12月份大概就可以投入使用。
上海援藏医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龙子雯主任带教实施胃癌根治术。
上海医生赴青海久治县开展“光明行”义诊活动,术后病人送哈达表示敬意。
几年来,上海九院、胸科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生在果洛开展特色义诊,目前义诊人数已达1.7万人次,实施手术396例,“青翼慈善光明行”和“久治光明行”等专项巡回医疗项目,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一位接受了白内障手术的80岁藏族奶奶重获光明后高兴地说:“复明后感觉重获新生,为了表示感谢,我为给我带来光明的人默默的祈祷念经,非常感谢上海医疗队给我带来光明”。
当距离不再是问题
对上海援各地一线医生的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远程医疗的发展也正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
今年5月20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贯众互联网医院和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人民医院合作援建签约仪式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举行。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云医院已经在偏远贫困地区开设了800多个远程医疗点,担起健康扶贫使命。借助徐汇“云医院”平台,可实现远程诊疗、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多学科会诊、远程培训、心电影像远程诊断等诸多功能,相当于为贫困地区百姓“建”了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了大批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
万兴旺告诉记者,远程医疗对于日喀则的医生们来说并非新鲜事物了,“现在医生在日喀则做B超,上海那边的医生也可以实时指导并且马上同步病人的报告。疫情期间,日喀则的医生们通过远程医疗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实现了优质医疗信息的共享”。
除此之外,智慧医疗也为健康扶贫带去新的活力。关于文章开篇提到的巴楚县眼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刘登告诉记者,目前巴楚县人民医院已经引进了一套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也被叫做人工智能眼科专家,患者只需要拍好照片上传,一两分钟内就会自动出具检查报告,它的诊断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医生的诊断参考。“如果试点效果好的话,明年我们想辐射到全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个眼底病的筛查。”
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千山万水,帮扶地区人民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