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买买买,生意经不同
2020-10-23应琛
应琛
2019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现场。
9月的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紫金乡努堆村的青稞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开着小型收割机一路“突突”过去,一排排青稞整齐倒下。随后,割下来的青稞被捆扎成堆,均匀地立在田里。远远望去,是一片金色的田野。
村民们知道,不久之后,在几千里之外的上海,田头收割的青稞会被做成各种美食。上海市民只要在大众点评App中搜索“青稞”,就可以下单:点都德的肥牛酸汤拌青稞面、圆苑餐厅的金汤青稞六头鲍鱼、CoCo的青稞奶茶、TimsCoffeeHouse的青稞枫味玛奇朵……
这是一条不错的扶贫路线图——农产品加工商从农民手中溢价收购青稞,餐饮企业购得青稞后将其融入新创菜品中,互联网点餐平台予以流量支持,将公益菜品优先推送给内地城市的消费者。就这样,西藏青稞走上了北上广百姓的餐桌。食客们通过消费青稞,为西藏的脱贫出一份力。
大多数藏民只知道青稞能做成糌粑和青稞酒,更多的青稞美食,他们还未曾见过。
这正是西藏、上海两地从2018年开始实施的“消费扶贫”项目。以美食为媒,这条连接起藏区和东部城市餐桌的供应链,为日喀则市脱贫攻坚带来新的变化。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到: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上海近年来在“消费扶贫”方面,可以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特色之路。
沪藏青稞缘
倒上酥油茶,围坐在院子里,去年秋天,江孜县江热乡让康村藏民国杰家来了一批上海来的客人。
作为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青稞是国杰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一年,家里种的16亩青稞田大丰收。更让他高兴的是,国杰再也不用開着拖拉机到县城里低价卖青稞了。他家有4亩田划入了公益试验田,这4亩田里收获的青稞,能够以高出市场指导价20%的价格被收走。
青稞多卖钱,自然是好事。国杰给上海客人再满上酥油茶,看着他们手机里的青稞菜品图片,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大多数藏民只知道青稞能做成糌粑和青稞酒,更多的青稞美食,他们还未曾见过。
来自上海圆苑餐厅的谭超杰,是第一次进藏,也是第一次看到青稞田。他说,圆苑餐厅自2018年推出青稞菜品以来,销量很不错,有回头客专门冲着青稞而来,“现在很多人吃东西都注重绿色和健康,偏好低糖低脂的食品,青稞自然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在看来,将青稞推而广之,不仅是大城市里“三高”人群的福音,也是无数藏民们脱贫的机会。但当初,能把青稞这条供应链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连接起来,靠的还是多方组局。
吴志跃,是上海第四批援藏干部,2004年至2007年在江孜县扎根3年。回到上海,2012年提前退休的他就一直惦记着这片土地。2015年,吴志跃便做起了这里的青稞生意,并于两年后创立了上海藏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日农业”),把江孜县特有的农产品青稞引入到上海等大城市。
吴志跃告诉《新民周刊》,青稞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β-葡聚糖”含量比较高,适合糖尿病和“三高”人群食用,“而西藏日喀则海拔高、日照充足、紫外线强,这里产的青稞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是青稞的优质产区”。
2019年,江孜县销往上海的青稞占整体销售量的7%,两年前,这个数据仅有1%左右。如何让青稞产品更有影响力,吴志跃一直在寻找机会。直到2018年7月,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美团点评发起“助力高远”美食消费扶贫公益项目,尝试将青稞这条供应链变为现实:他们把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农产品供应商、餐饮商户和广大美食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起来,通过流量支持,将绿色食材推送到城市餐桌。
同年10月,“助力高远”项目推出了第一期23款公益套餐,开启了美食消费扶贫的试水。两个月后,藏日农业和美团点评签署合作协议,作为供应商向当地采购青稞。其采购量从2017年的年采300吨,上升到2019年的1500吨。
今年是上海对口援藏的第二十六年。在这20多年间,上海市先后选派9批共660名援藏干部进藏,在日喀则以及江孜、定日、萨迦、拉孜、亚东五县,推进实施1685个援藏项目。
江孜县委副书记张毅,是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同时兼任援藏江孜小组组长。在他看来,多年来上海市援藏的理念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帮助当地精准脱贫,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
近几年,在支援西藏的“国家力量”持续加强的同时,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以青稞为核心的消费扶贫,就是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变为“引入资源,对接市场”。
2019年8月底,第二批扶贫公益套餐推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售出2800多份,销售金额达到了51万余元。因为第一批套餐推出后的积极反馈,第二批无论在参与商家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
被销售链改变的年轻人
藏民都是“乐天派”,对青稞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充分认识,很多藏民家里面甚至存着两三年前的青稞。让藏民们认识到青稞是商品、可以直接创收,是消费扶贫的另一层积极意义。
要让青稞成规模销售到外地,提高产量是个大前提。在援藏干部和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青稞种植户们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以集体经济的方式提升组织化的程度;二是推广标准化高产示范田,投资建设水利设施。
种植一定要利用科技的力量让产值提升,以一斤2.4元的收购价来计,如果一亩地多100斤,藏民就实实在在多了240元的收入。
“美食消费扶贫”给这些地区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助农增收,消费端的需求创造可进一步推动他们实施产业升级,增加供给,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最终由“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
西藏拉孜县农业示范园区,助推“拉孜西瓜”等优质农产品在高原种植。
据悉,2019年第九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来到江孜后,就成立了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就创业中心”)。而今年4月29日,年堆乡索盖村举行索盖村科技示范田临时党支部成立暨农业科技示范田春耕仪式。项目由上海第九批援藏联络组江孜小组与藏日农业合力打造,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科研单位”的经营模式,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确保青稞品质,全力发展提升江孜现代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引导鼓励大学生就近创业就业,预计带动基地86户种植户419人增收,平均每户增收1163元以上。项目计划投入1250万元资金,首期投资100万元建设309亩有机青稞种植基地。
去年,毕业于西安财经大学的尼玛普尺放弃了继续备考公务员的打算,回到家乡日喀则市江孜县创业,最终在就创业中心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店铺并开起了青稞面包店。
尼玛普尺的父亲是江孜县年麦黑青稞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该合作社拥有员工15名,2019年合作社带动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
“我爸爸第一个把黑青稞新品种引入江孜种植。现在我回乡创业开公司,还是拿青稞做文章。以前我们种青稞,只想着用来填饱肚皮;现在种青稞,能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批“就创业中心”的入驻企业,尼玛普尺的“黑青稞”创业团队不但有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能随时申请相关的创业指导。
去年中秋前夕,来自贵州遵义市正安县的首车 10 吨标准化方竹笋鲜笋进入上海,迅速成为爆款,一举改变了上海及周边市场无秋笋的历史。
通過就创业中心的牵线,尼玛普尺与藏日农业达成合作,共同创立了日喀则浦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由她负责当地的运营。“藏日农业将以高出市场指导价20%的价格收购我们的黑青稞,以此为原料深加工,并负责销售。”在尼玛普尺的规划里,未来黑青稞产品若能打开一定的市场,她还准备以青稞为主题,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带动江孜的旅游发展。
“我今年24岁,在我的成长轨迹中,处处有上海援藏的痕迹。我念的初中是江孜县闵行中学,是上海出资修建的;我父亲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家里挣到了钱,也得到了上海干部的帮助。”尼玛普尺说,她把公司取名为“浦援”,就是“来自浦江的援助”的意思,“希望有朝一日,在上海援藏力量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我,也能以我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上海的感谢”。
吴志跃认为,西藏的年轻一代,也一样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的餐饮消费与内地青年没什么不同,青稞不再是藏民主粮,来自高原的食品,势必将走出西藏,走向世界,青稞食品的未来,是一片广阔的市场蓝海。
张毅对这个模式也充满了信心。他说,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依靠市场的力量,江孜的发展才是健康的、长效的、稳定的。
拿出最好资源卖卖卖
通过“美食消费扶贫”,西藏青稞,新疆巴旦木,云南宣威火腿、铁脚麻鸡、五彩米……这些质朴的扶贫食材在一线餐厅的创新“演绎”下,变成了都市男女的菜品,直接或间接帮助了新疆喀什莎车及云南大理弥渡、大理剑川、文山马关、楚雄南华、迪庆香格里拉、曲靖宣威、曲靖会泽、昆明寻甸等上海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农产品销售。
而这些,还只是上海“消费扶贫”无数案例中的部分典型。
上海市举办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吃到就是扶贫、买即是爱“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上海市民而言,油焖笋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但过去往往一到秋天,鲜笋便陷入“断档”尴尬。去年中秋前夕,来自贵州遵义市正安县的首车10吨标准化方竹笋鲜笋进入上海,被分发到上蔬永辉、世纪联华、大润发等大型商超的141家门店和柜台,并同步上线至食行生鲜、叮咚买菜、达达-京东到家等电商平台,迅速成为爆款,一举改变了上海及周边市场无秋笋的历史。从此,遵义正安方竹笋开始以高品质食用笋的姿态,牢牢锁住了长三角人的胃。
竹笋之外,细心的上海市民也可能见过“‘道真硒锶土·仡佬养生菜这个品牌。该品牌能够走进上海大市场、重庆永辉超市,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灵,上海第二批援黔干部2016年7月,从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副主任任上挂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并任上海援黔联络组道真、湄潭、正安联络小组组长。
到遵不到两年,他便从一个从未接触过蔬菜生产销售的外行,磨炼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道的“卖菜书记”。
2017年2月,道真的花椰菜遭遇大面积滞销,情况万分火急。回上海过春节的周灵接到县委书记刘东明打来的电话,临危受命寻找销售渠道,开拓上海市场。
凭着自己财会专业的功底与商务工作的经验,周灵意识到道真菜要拓展上海、重庆等地的销路,走终端市场才是出路。经过反复比对,生鲜类销售全国排名前十的A股上市公司“永辉超市”成了首选目标。电话打了二三十次,几经周折,通过上海杨浦永辉超市的推介,他辗转联系到了贵州永辉超市,再通过贵州永辉,终于联系上了重庆永辉超市。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完成任务的难度。针对疫情造成的农产品滞销,上海与对口地区积极配合、分析应对。
2017年5月15日,第一车3.5吨道真花椰菜,由阳溪镇利民专业合作社向重庆永辉超市发出。紧接着9月6日,满载22.7吨道真菜、遵义历史上直接发往上海的第一车菜,也驶上了征程。道真与重庆永辉超市签订长期供货框架协议,是周灵在上海、道真和重庆来回跑了近十趟,几十次的反复沟通后争取来的。“卖菜书记”周灵的卖菜大业,由此正式步入正轨。
如今,道真县运出的每份蔬菜上,不仅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品牌标识下方均印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追踪蔬菜生产全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杨浦区始终把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承担了3个地市、7个县的对口帮扶任务。尤其2019年以来,杨浦区与对口帮扶的丽江、遵义两地产销对接机制逐渐成熟,不断有当地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已打造出多个知名农特产品。
2019年国家扶贫日当天,由杨浦区政府主办的“10·17国家扶贫日·杨浦消费扶贫周”活动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启动。选择在五角场广场进行,本身就颇有意义。五角场商圈商业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集聚了近6000家商户,日均人流量50余万人次,是全国“潮牌”、首店和旗舰店的首选地之一。该次扶贫周活动,是五角场广场建成以来首次举办大型商业销售活动,体现了杨浦区“拿出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诚意”,助推对口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活动现场,杨浦区对口帮扶的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宁蒗县、玉龙县,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道真县、湄潭县以及西藏拉孜县的31家参展商,带着100余种当地农特产品,进行现场展销和售卖。而在此后的签约和捐赠仪式上,由杨浦区政府牵头,多家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形成“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扶贫+爱心公益”新风尚。
援助地“宝藏”有了上海直营店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完成任务的难度。针对疫情造成的农产品滞销,上海与对口地区积极配合、分析应对。
2020年,上海合作交流、财政、商务、国资等12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深化消费扶贫行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扩大消费扶贫规模、完善工作平台和销售网络、加大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增强市民体验度感受度等四方面12项具体措施。
今年5月28日,“‘放心买,用心帮——五五购物助扶贫”活动启动。扶贫的同时,上海消费者也有了好口福,首批55家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消费扶贫专店专柜名单,通过此次活动正式发布。
6月7日,上海市消费扶贫工作平台正式启动,发布了上海市消费扶贫政策、消费扶贫地图、“百县百品”第一批消费扶贫产品推荐目录和本市赴对口帮扶地区疗休养推荐基地目录。
2019年6月, 上海市与贵州省相關部门联合在沪举办“黔菜入沪”产销对接专项推介活动,拓宽贵州蔬菜等农产品在沪销售渠道。
美团点评推出的“助力高远”美食公益行动,将对口地区特色食材推广到城市餐桌。
为了让贫困地区产品乘上国庆中秋的“双节”快车,9月中下旬,上海市消费扶贫工作平台各渠道扶贫产品采购订单量激增。截至9月25日,全市各渠道向平台订购扶贫商品的团购客户达200余家,订购扶贫礼包套餐5万多套。
记者从上海蔬菜集团获悉,连日来,在上海蔬菜集团消费帮扶事业部的组织下,平台各条线员工加班加点,客户服务组、订单处理组、分拣包装组、物流配送组日夜奋战在选品配货一线,为的就是确保高品质扶贫爱心礼包能在节前派送到上海的千家万户,让上海市民在为脱贫攻坚奉献爱心的同时,能在中秋佳节品尝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长期以来,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积极对接对口帮扶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市场、渠道、布局优势,已经成为上海市消费扶贫的重要窗口。日前,国务院扶贫办授予该中心“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还有一个好消息也在“双节”之前传来,云南寻甸的苦荞,贵州遵义的天麻,新疆莎车的核桃,西藏日喀则的黑木耳……这些来自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如今在上海有了直营店。9月30日,上海举行消费扶贫行动现场推进会,首批三家“百县百品”直营店(普陀店、徐汇店、长宁店)正式揭牌,旨在进一步发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进一步将消费扶贫向纵深推进,助力对口地区巩固脱贫成果。
去年,上海启动实施“百县百品”工程,为的就是筛选认定特色鲜明、品质稳定、竞争力强、辨识度高的区域品牌农产品能够稳定供应上海市场,树立对口地区农产品良好口碑和形象。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上海将支持更多优质扶贫产品进入销售渠道,增强市民消费扶贫产品的便利性和感受度。
消费扶贫,需要借助更多来自市场的力量。在现场,上海巨昂科技集团宣布将在沪推进建设首批3000个上海市消费扶贫智能柜。美团宣布将发起“惠游千万,云贵滋味”文旅消费扶贫项目,通过定向发放文旅消费券,鼓励用户到云南和遵义旅游,带动当地“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消费,助力精准消费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