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幸福的背后帮扶地区带起“上海节奏”
2020-10-23黄祺
黄祺
日喀则泽普核桃丰收。
上海的奶茶店里上新一款奶茶,与4000公里外的西藏日喀则有什么关系?
企业会告诉你背后的“秘密”: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上海企业采购西藏日喀则地区农户种植的青稞,一杯奶茶里只要放上几十粒青稞,在上海的年消耗量能达到千余吨。由此,上海的消费者去奶茶店有了“天然、健康”的新选择,而日喀则青稞农户鼓起了钱袋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近30年时间,上海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动员全社会力量,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完成艰巨的帮扶任务。
脚上沾着泥土、心中揣着真情,扶贫改变了对口帮扶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也使上海“手留余香”:产业帮扶带来的优质农产品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就业帮扶为上海引来建设者;一批又一批干部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得到淬炼……
一杯加了青稞的奶茶如何实现对藏区农户的帮扶,自然不是几句话描述的那么简单,落实起来“硬骨头”不少。
《新民周刊》记者采访一位身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上海援黔干部,约了四五次对方才抽出时间接听我们的电话。这位援黔干部真诚地说:“我一个基层扶贫干部忙成这样好像特别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工作特别繁重。”
面对困难和挑战,需要拿出最大的决心和勇气,用智慧与务实精神,一一应对,扶贫工作,才有起色。
上海不仅派出干部人才、投入财政资源,还大力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加入帮扶工作,形成社会合力。
对口帮扶工作“四为方针”,即坚持民生为本“拔穷根”、坚持产业为重“强后劲”、坚持规划为先“谋长远”、坚持人才为要“固根本”。
并肩携手,帮扶是“自己的事”
上海,国际化都市、中国最具活力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许多发达国家游客到上海,都会惊艳于这座城市的流光溢彩和居民生活的富足。数字印证了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201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上海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样的上海承担的对口帮扶任务也是沉甸甸的。
时间倒回4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上海是沿海城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靠着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上海还是一个开放城市,全国各地的人才集聚到上海,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今天的上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帮助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始终把扶贫作为“自己的事”来看待,投入真心,必能收获真情。
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电视节目《极限挑战》公益季的西藏行部分正在拍摄,日喀则江孜县宗山脚下,藏民们饶有兴味地围观着节目组的拍摄。时近傍晚,上海去的政府工作人员忙完一天的现场协调工作时,收到一位围观的藏族阿妈的邀请。这位阿妈请当地会普通话的年轻人翻译,一定要请上海的朋友去她家里看看。
到藏族阿妈家,老人给大家倒上酥油茶,端出奶渣、糌粑、肉干招待。阿妈说,在当地做了很多事,她看到上海来的人感到特别亲切。老人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照片里是过去的老县城,而现在,她的住房条件已经大大改善。
老人质朴的情感感动着在场的所有人。上海在日喀则市的帮扶工作,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在藏民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象。
藏族阿妈这一碗藏着深情的酥油茶背后,是一批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在艰苦地区的无私付出,有的人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世界屋脊。
新疆叶城县小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诗文朗诵活动。
电视节目《极限挑战》公益季的西藏行部分拍摄时,嘉宾与当地民众合影。
每一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轮换之际,干部们都会到日喀则市烈士陵园举行肃穆的仪式,祭奠牺牲在日喀则的上海市第二批援藏干部邵海云同志。1998年11月4日,邵海云在前往日喀则地委汇报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牺牲,年仅35岁。
2019年7月30日,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上海市儿童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赵坚因病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8岁。
当年5月,赵坚医生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参加医疗援藏工作。入藏第四天,他就与其他援藏干部一起深入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為3岁的先心病患儿诊治。同时,他全身心投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依托上海市儿童医院建设新生儿救治中心工作,马上着手撰写开展新生儿筛查、危急重症治疗和新生儿转运等项目的工作计划。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用妙手丹心为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造福的时候,残酷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上海援藏干部人才们必须克服高原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在这样的严酷环境下,没有人因艰苦、危险而退缩,相反,藏区扶贫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为什么一位藏族阿妈会把上海人当做亲人?为何明知艰险仍有一批又一批上海干部和专业人才奉献在帮扶地区?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敦促着上海倾尽全力。
上海的对口帮扶策略,特别讲究针对性和科学性,花大量的功夫研究当地现实情况,然后再拿出一套可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上海对口帮扶地区一位负责相关工作的政府人员对记者说,上海的帮扶项目,每一个在制定方案之前都做了大量实地考察研究,花在全面论证阶段的时间比较长。一旦确定好方案,推进时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比较强,效率高。上海人契约精神不打折扣。另外,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上海派出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严格监督审计。
这位政府工作人员说,上海的帮扶干部,一年中只有春节一个假期,其余时间全部在一线工作,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他印象深刻。“在他们身边工作,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上海干部并没有把帮扶工作看成一种负担,完全是一种使命。”
设身处地,精准实现“精准扶贫”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后,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
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访湖南,意味深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道“加试题”,总书记重申,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他尤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什么是“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上进行了阐释。他提出“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们在行动》制片人向绣娘李从梅学习彝绣。
可以看到,“精准扶贫”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世界历史上恐怕也难觅现成的经验,精准实现“精准扶贫”并非易事。
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强化了对口帮扶工作的“四为方针”,即坚持民生为本“拔穷根”、坚持产业为重“强后劲”、坚持规划为先“谋长远”、坚持人才为要“固根本”。工作方法上,一是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二是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云南楚雄武定县半山村,人均耕地面积特别少,产业难以发展,当地村民只能靠外出打工和简单农活维持生计,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截至2018年贫困率仍高达47.14%。
大山虽然贫瘠,但这里彝族妇女代代相传的彝绣手艺却自然灵动、极富美感。祖传三代的绣娘李从梅办起了彝绣合作社,带领彝族姐妹纷纷拿起绣花针干事业。
经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援滇干部联络组牵线搭桥,东方卫视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第一站选址半山村,李从梅等7位彝族绣娘发展彝绣脱贫的故事,通过电视屏幕传向全国。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向”大山深处。
“上海的幫扶项目,每一个在制定方案之前都做了大量实地考察研究,花在全面论证阶段的时间比较长。一旦确定好方案,推进时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比较强,效率高。上海人契约精神不打折扣。”
受益于沪滇帮扶协作,整个楚雄州的彝绣产业快速发展,正从大山深闺走向世界舞台。
为助力楚雄彝乡文化传承发展,沪滇两地文旅、宣传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接,利用上海文化产业优势和当地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平台,帮助楚雄州深入挖掘彝乡文化资源,联袂打造文化影视精品,推出了《彝乡之恋》宣传片和《云绣彝裳》彝族服饰音乐舞剧,展示了楚雄绚丽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景色,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等围绕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为打造“中国彝乡”品牌、实现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以文旅帮扶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东方国际集团利用行业龙头优势,帮助楚雄民族服装服饰打开品牌销售渠道,创造向全国、全世界的展示机遇,楚雄彝族服装专题展示先后登上2019年4月上海时装周和9月纽约时装周大舞台。
一批批彝族绣娘来沪参加东华大学楚雄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进一步提升刺绣技能,发挥领头雁作用,提升带贫能力。
通过非遗传承人和骨干企业牵引带动,楚雄州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的模式,目前已建立彝绣合作社57个、经营户400余户,带动7万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形成年产值突破1.5亿元的彝绣产业链。
小小一枚绣花针,解决了贫困母亲的就业问题,减少了留守儿童,造就一个个幸福和谐的少数民族家庭。
久久为功,帮扶地区带起了“上海节奏”
按照中央要求,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省市将交出自己的对口帮扶总成绩单。
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被总结为“一二三”。“一”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二”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三”是“三保障”,即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另外还包括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脱贫攻坚成绩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在完成这些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到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上海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帮扶工作上,特别重视为当地带来自发的动力和能力,提高当地“造血功能”。
百年树人,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往往比经济差距还要大。上海的教育扶贫,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困难下不断探索尝试。
2016年,刚刚完成三年援黔任务的几位上海中小学老师和记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这一批40多位援黔教师,被分配到遵义所辖的县级中小学。为了搞清楚学校的教学情况,上海去的教师们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教室后面听当地老师上课。
一开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曾让帮扶老师们有点焦虑。“简单地说,当地还在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方式教学。”学生的情况也与上海差别极大,这些县城学校里,留守儿童多,有的甚至是孤儿。
了解清楚情况后,上海的老师们针对各个学校的情况,上示范课、组织教学讨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把上海的一套教学提高方式带到帮扶学校。
观念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自然不容易,但大家沉下心、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在学校里产生了影响力。当地教师慢慢发现,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变,体现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上。
回到上海,一位援黔的语文老师收到喜报:她曾经工作的正安县七中当年中考成绩位列全县第一名,而三年前,这所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县排第九。
“刚到上海时我们醉氧、生活上不习惯。上海的老师们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我们。”和朗宗一样因上海职业教育帮扶而改变人生的孩子还有很多。
和成绩一起明显提升的,还有当地教师走路的速度。一批教师在上海的中小学里沉浸式学习,他们发现,上海的女教师工作时几乎全穿着平底鞋,这是因为除了上课,教师们每天还有其他教学活动,需要在校园里频繁走动。小小的细节,也是上海教育质量的“奥秘”之一。现在,帮扶地区的学校也有了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有了经常性的业务学习、业务竞赛。
基础教育之外,职业教育是更能够直接改变落后地区青少年命运和家庭环境的基础工程。
上海职业教育对口帮扶的省区市主要有新疆喀什、青海果洛、贵州遵义、云南、西藏日喀则等。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优质资源作用,有效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上海市教委专门成立上海市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协调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并在全国建立首个对口帮扶地区职业教育联盟,积极发挥上海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自2010年起,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承担内地西藏中职班的培养任务,接受西藏学生来沪就读护理专业;2018年起,青海果洛藏区学生也一并纳入内地西藏中职班招生计划。
藏族姑娘朗宗2012年高考失利,一心想要学医的她眼看就要错失机会。此时,她得到了上海健康医学院西藏班招生的消息。在上海完成三年的学业后,朗宗又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深造,最后终于圆了自己的医疗梦。
朗宗现在是西藏嘉黎县藏比乡卫生院的药剂师,工作在基层一线,为自己的藏族同胞提供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在道口承担测温工作,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西藏山区公路边,朗宗勤勤恳恳守护着一方安全。
朗宗告诉记者,她是上海健康醫学院西藏班第三届学生,同级共60多名同学,学校的严格要求为同学们后来从事医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毕业的学生们几乎全部从事医疗工作。
朗宗说,在上海读书的三年不仅帮助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让她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感受到全社会对藏族学生的关爱。“刚到上海时我们醉氧、生活上不习惯。上海的老师们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我们。”
和朗宗一样因上海职业教育帮扶而改变人生的孩子还有很多。
自2011年起,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和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三所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开办内地新疆中职班,招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选送的初中毕业生,来沪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自2017年起,上海市近30所中职校对云南滇西保山等三州(市)开展兜底式招生,2017年-2019年累计招生建档立卡户学生6600余人,对云南其他对口帮扶地区累计招生1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353人;2019年同济大学依托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现试点招生301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家庭学生超过1000人。
2017-2020年,沪果职教联盟的上海成员学校累计招收学生36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64人。沪遵职教联盟的上海10所成员学校与遵义15所学校结对开展联合办学,累计招生7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7人。沪喀职教联盟上海成员学校4年累计招收新疆学生1400余人。
健康,也是直接影响民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头等大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往往涉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了提升对口帮扶地区医疗水平,上海组团式医疗援助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为青海、西藏少数民族患者送去光明、到云南偏远山区带教当地医护人员、帮助遵义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尽管结束援黔任务已经5年,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的钟力炜依然牵挂着遵义的医疗事业。
2014年,钟力炜被任命为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这家中医背景的综合性医院,原本在遵义市就属于业务量较小、发展比较缓慢的医院,长期管理上没有现代化革新,使得医院里缺少积极向上和科学管理的氛围。摸清医院家底后,钟力炜与当地干部一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管理革新。拟定流程规范、制定绩效制度、理顺各部门关系……大处出制度,而小处,钟力炜用“暗访”去检查细节是否落实到位。一度,医院里的职工不得不处处留意是否有挂职院长“偷偷”检查。
华山医院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周良辅院士工作站。
经过一年的提升,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医院床位使用率只有40%,如今已经达到95%。医疗技术的提高与临床科研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上海援黔干部帮扶一年后,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科研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医院参与的科研成果形成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上,这是该医院第一篇SCI论文。
几年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助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并建设6个“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派出博士人才入驻各“临床医学中心”,进行技术指导。
迄今,由上海13家三甲医院(其中4家中医医院)与遵义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帮助遵义市建设新生儿、传染病、眼科、消化科、心血管科等重点专科,建成心脏病、眼科、老年病、神经内科、消化病等13个临床医学中心,开展多个“第一例”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技术空白。普陀、杨浦、奉贤3个区与遵义对口9个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结对帮扶,遵义市的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医疗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能力得到提升,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上海的对口帮扶没打折扣,全力推进。3月20日疫情控制初见成效之时,上海市委常委会上,“帮扶对口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7月16日至1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领上海市代表团深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考察沪滇扶贫協作工作落实情况。李强说,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任务结束,上海援滇干部要按照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的要求,切实助力当地巩固好脱贫成果,积极谋划、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坚持规划引领,在常态长效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真正实现稳定脱贫,让对口地区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决战收官,“客观题”上海答得怎样,有相关指标可以衡量。“主观题”上海做得怎样?每一名对口帮扶工作的参与者可以自信地回答: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原则,我们毫无保留、尽己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