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铜镜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2020-10-23陈牧

中国新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铜镜铭文纹饰

陈牧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中,都提到了一样物件——铜镜。

在古代,铜镜是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同时,铜镜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在千百年的发展中,铜镜因为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重要的生活用具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少女孩子来说,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照镜子”,不仅早晚洗漱完后要照镜子,甚至在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时也习惯把镜子拿出来照一照,补补妆。在一些公共场所,还会专门放置仪容镜,供往来人整理仪容。

在现代人看来,镜子是一件随手可得的很平常的东西。但是,在古代,镜子从无到有,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

最初,先人的生活中没有镜子,他们只能到小溪旁、大江边、湖水畔等水边看着水中的倒影修饰自己。人们以天然的水面为镜,平静的水面是最早的镜子雏形。

相传,我国第一面镜子是黄帝的妻子嫫母用石头磨成的。铜器发明后,人们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说文·金部》记录着:“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这里释“鉴”为“盆”,所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光滑的铜面能照人,逐渐开始制作铜镜。

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面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小型铜镜,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铜镜都比较粗糙,纹饰简单,表面光泽也不强。

在古代,由于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与国家军事、经济紧密相关的兵器、钱币等的铸造都需要铜,而古代开矿技术并不发达,铜的原材料十分珍稀,铜镜因而成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试用铜锡和银铅等合金技术制作铜镜,那时铜镜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在春秋战国至秦代,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铜镜,而到西汉末期铜镜才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铜镜的材料也不断丰富着,除了常用的铜之外,人们还用金、银、铁等金属来制作镜子。尽管材料有变化,但是镜子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梳妆打扮的作用一直延续着。

特定时代的审美表达

在漫长岁月的绵延中,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都有变化,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同时,铜镜背面各种精美的纹饰和内容丰富的铭文,也折射出使用者和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

在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然而到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时期出土的铜镜数量大,分布广,而且花纹繁缛、制作精湛、品种也多。春秋战国铜镜出土地广泛,湖南、湖北、安徽、辽宁、吉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均有出土,甚至还有西伯利亚出土的。那时铜镜的制作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北方的铜镜,它们制作风格比较朴素简单,一般是素面没有装饰的,产量不多;另一个是南方的铜镜,制作工艺比较精巧纤细,一般装饰了很多美丽花纹,生产数量较多。

进入汉代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青铜工艺品,汉代铜镜制作也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出现盛况。从传世数量和种类来看,汉代铜镜成为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汉代时,政府设专员管理生产,使得铜镜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法都有了很大发展。汉代铜镜的纹饰更加丰富,神兽镜和画像镜已十分普遍,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也开始出现。做工精良、纹饰优美的特点,使得汉代的铜镜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正如《古镜图录》中所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隋唐时期,铜镜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时期制作的铜镜镜面光亮清晰,镜背的造型端重厚实、精致玲珑,纹饰自由活泼、大方美观。特别是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出现了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息”,反映了唐代經济社会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

铜镜发展至宋代,由于辽金与宋长期对峙,战争连绵,兵器用铜成了急需,双方均实行严格的“铜禁”,铜镜的生产受到限制。尽管如此,宋代铜镜依然创造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新镜形,如钟形、盾形、鼎形等,纹饰更是丰富多彩。

除了铜镜形状发生变化,宋代铜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镜背标注名号。在商业发展颇具规模的宋代,市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浓重,与商业发展结伴而来的是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注重。据记载,当时各地制造铜镜的店铺很多,也出现了很多远近闻名的大品牌。各店主为了争取销路,竭力宣传自己的牌号和产品质量,这正是伴随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品牌意识。乃至后期许多铜镜铭文上还特殊注有“真”或“真正”二字。这种在铜镜上铸名号的做法一直被沿用到明清,直到铜镜的消失。

明代末期,西方玻璃镜传入中国,但是价格昂贵,还未能取代传统铜镜的地位。清代之后,“水银玻璃镜”传入到中国,作为实用器具的铜镜在生活中逐渐被替代。不过,这一时期铜镜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由于市民化的大大提高,明清时期铭文镜比较流行,商标铭文、吉语铭文大大增多,铜镜上出现了大量四字吉语,例如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颇具通俗气息。

古代铸镜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铸造铜镜的经验,使技艺达到了娴熟的水平,他们运用智慧和才能,创造出许多精美的铜镜。用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古代铜镜所具有的艺术性却远超后者。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不仅记述了先民的艺术想象力和社会文化观念,还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些纹饰和铭文,为现代人们认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

不只是照仪容

一方面,铜镜有帮助人们整理仪容的实用功能;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意识的变化,铜镜所蕴含的精神含义和社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围绕铜镜这个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品,演绎出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镜子的故事。在《旧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段话常为后世所赞赏。

因铜镜可以整容照面,古人便借镜以喻自省,因“监”“鉴”之意与“镜”相通,《增广贤文》就提到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关于镜子的监察作用,除了唐太宗的名言外,《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样讲述了一个与铜镜有关的故事。齐国谋士邹忌长得又高又帅,照着镜子自我感觉良好,他的妻妾和客人也都夸他比城北徐公更美。但当真正看到徐公,他才自愧不如,对着镜子再看,更感觉相差甚远。邹忌恍然醒悟,妻妾和客人之所以夸他美,是因为爱他、怕他、有求于他,才用谎话蒙蔽他。他将这个道理告诉齐王,劝谏齐王不要被谎话所蒙蔽。

除了借镜以喻自省外,在古人的生活中,铜镜还被用于礼器、占卜、赏赐、佩挂装饰、驱邪佑福、爱情信物等。

除此之外,铜镜颇受文人青睐。古代文人经常在案头放置古铜镜,目的就是可以时常赏玩。随之而来的,古代文人经常以“镜”为素材,作文、画图或者作诗。

如今,铜镜虽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但一面面略显斑驳的古铜镜却依然让人感到震撼。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泽已失去,无法映照出面庞,但是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所传递的文化、美术、科学、人文信息值得后人用心去发现。

猜你喜欢

铜镜铭文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