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卢永根
2020-10-23刘爻寒
刘爻寒
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他,毕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件毛衣穿几十年,却在身患重病期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给教育事业,被中央电视台评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他,生前还决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对党和国家最后的贡献……
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按照他的遗嘱,没有追悼会,甚至没有墓碑,只有一座多年前树立的雕像,安静地伫立在校园的一角,守望着他挚爱的祖国……
当初赤子心
卢永根一生有4次重大选择:中学时期选择了一种信仰,读大学时选择了一个国家,工作后选择了一份事业,生命最后选择了一种告别。
4次选择勾勒出卢永根一生不变的赤子之心。
1930年12月2日,祖籍广州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的卢永根出生在香港,父亲是一家英国律师行的高级职员。卢永根在家中排行老四,自小生活条件优渥,接受了较好的教育。
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卢永根对当时的社会苦难没有认识。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因香港战乱,卢永根被父亲送回花县老家避难,在那里的两年间,他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现状和不易。
回到香港后,卢永根转入新开办的香港培侨中学。这是一所爱国的进步学校,爱国和民族思想活跃。在培侨中学的3年时光,让卢永根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6岁时的卢永根曾以笔名平原写了一首诗:“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假如那么的一天到来哟,人人有书读,人人都是诗人,都是音乐节……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字里行间,都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我决心放弃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辍学,不怕坐牢、杀头,做一名革命者。”17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9日,从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卢永根在当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时,回忆起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党时的场景,虽时隔68年,仍历历在目。
1949年,年仅18岁的卢永根谢绝了家人的挽留,抛弃了优越的生活,以一名地下党的身份,毅然北归内地,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华南农学院学习并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在华南农学院,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丁颖。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的说法。丁颖讲授的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的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从此,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初心不改,选择走上稻作研究之路,成为一名科研人员。
万事皆躬行
1953年8月,卢永根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留校担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助教,由此开始了60多年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20世纪60年代,卢永根协助丁颖组织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受到国内外稻作学界的高度重视。
1964年丁颖逝世后,卢永根踏着老师未竟的步伐,在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基础上,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同时,卢永根接手主持试验的总结和编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该书197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面对理论性研究缺乏,基础研究又很难出成果的现实,卢永根选择像农民那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他认为:“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卢永根总是告诉学生:“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理应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研究好。”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他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栽培稻的起源,首次建立了我国3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证实了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卢永根还带领团队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学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卢永根一生都在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几十年来,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向东是卢永根招收的第三个弟子。在他的记忆中,“可以说,到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刘向东回忆,在2000年前后,他们根据文献记载,前往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彼时卢永根已是七旬老人,但他依然兴致勃勃,一起前往考察。这些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徒步,但卢永根依然不惧艰险,“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
如今,卢永根等老一辈科学家历经数十载搜集而来的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已经安全地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稻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内。普通野生稻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植物大熊猫”,蕴藏着很多抗性等有利基因,对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君子量不极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卢永根的一生可以说是用心耕耘,桃李成蹊。1983年,卢永根成为华农校长。1993年,他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并一度担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在担任华农校长期间,他大刀阔斧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大胆破除论资排辈习气,努力破解人才断层困局,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產生了重要影响。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卢永根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对此颇有感触,他正是当年被破格选拔的 “华南八大金刚”之一。
不仅如此,卢永根在推荐年轻人前往海外求学上也不遗余力。他总是希望,华农的教师能够前往海外开阔眼界,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再带回国内。生于1942年的梅曼彤,是“华农八大金刚”中最年长的一位。她196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正是在卢永根的推荐下,梅曼彤得以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进行放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卢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学术方面超前的眼光和布局,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梅曼彤记得,在美期间,卢永根经常给她写信,表示目前遗传工程、DNA重组技术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建议她可以多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也因此,她在美国开始接触、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国之后,卢永根大力推动遗传工程研究室的筹建,把梅曼彤调去具体负责这一工作,并从省政府申请了1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研究室的建设。
“在广东,华农是开展这方面研究和教学都比较早的高校,特别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就为研究生开设了‘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这一理论和实验结合的课程,附近的高校也派学生前来修读,对早期培养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起了不少作用。”梅曼彤说。这个研究室,后来成为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部分。
事实上,卢永根一直在用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教育和感染着他的学生、青年教师和出国学习访问的学者。
华农教授、2017年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去日本留学后曾在当地工作数载。其间,卢永根接二连三地给刘耀光写信,向他介绍学校的情况。在卢永根的一再书信动员下,刘耀光最终于1996年回到华农,潜心科研,大有建树。而包括温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卢永根的感召下,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回到祖国,来到华农,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而卢永根本人,自改革开放之后曾3次出国探亲和访问,但都没有被异国优越的物质生活所诱惑,也没有被亲人的热情挽留所动摇。有位美国移民局官员曾问卢永根:“你具备移民条件,为什么还要留在中国?”卢永根回答道:“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在一次讲课中,卢永根还把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改编为“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他的爱国言行像一束火花一样,点燃身边许许多多人的爱国主义火焰,促成了很多留学人员学成归国。
润物细无声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卢永根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
卢永根办公桌上的日历停在了2016年的9月6日,因为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不得已才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科研事业和三尺讲台。
2017年3月,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此时已罹患癌症的卢永根与夫人徐雪宾抱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一家银行,提出要将10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学校账户。
卢永根与夫人徐雪宾将毕生8809446元的积蓄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以夫妻的名义捐赠给了华农,成立教育基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这是截至目前,华农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卢永根的夫人徐雪宾后来讲述了老两口商量的过程:“很简单,卢永根就说了一个字‘捐,我就马上懂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不仅如此,2014年,他还说服哥哥,将老家两间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们父母的名义捐给了广州花都区罗洞村的小学。
然而,在慷慨捐赠巨款的背后,却是卢永根近乎苛刻的节俭生活。“880多万元从哪里来?其实也很简单。这是夫妻两人数十年来共同的积蓄,基本都是工资。他们两位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房子也只有一套(学校的房改房),平时很少花钱。”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
卢永根夫妻的生活是有目共睹的节俭。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还是竹竿,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了。“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卢永根说。
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两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拥挤的人群中,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曾是华农的一道风景。
“是党培养了我,把财产还给国家,是我最后的贡献。”不仅如此,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在病床上,卢永根也没忘记为国家作贡献,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希望以一名院士的身份作最后的医学科普。
2019年8月12日凌晨4时41分,卢永根89年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刻。同年11月15日,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