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工匠炼成记
——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综述
2020-10-23□
□
“你知道吗?一部电梯如果‘生病’,也需要用仪器做‘CT’,根据‘片子’来判断病因。”在8月14日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电梯安装维修工挑战赛上,考题就是用加速度测试仪对电梯乘运质量进行测量,并给出检测结果和维修建议。“这就相当于用‘CT’给人体做检查。”电梯安装维修工挑战赛裁判马锦泉介绍。
景泰蓝制作工、变电设备检修工、数控车工、中药泛丸工、供热管网系统运行工、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大到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工种,小至服务百姓衣食住行的日常职业,这些都是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挑战者选拔赛中涵盖的比赛项目。2019年12月22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挑战赛正式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终极挑战者”将与“种子选手”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服装设计师、数控车工、古建筑传统彩画工、中式烹调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等30个职业(工种)中展开实战竞赛,从而最终产生出30名第二届“北京大工匠”。
2018年9月,北京市总工会全面启动了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工作。通过前期调研、基层推荐、初步筛选、公开征集、专家论证等环节,最终确定30个职业(工种)作为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项目。相比于首届“北京大工匠”的10个职业(工种),第二届“北京大工匠”的30个职业(工种)涵盖产业工人队伍范围中一、二、三产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而且第二届“北京大工匠”的30个职业(工种)和首届相比是全新的,这也为北京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建设拓宽了人才选树途径。
2019年初,北京市总工会面向全市公开征集推荐申报这30个职业(工种)“北京大工匠”种子选手候选人,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广泛响应。经过材料征集、专家评审、大众投票等环节,确定了30个职业(工种)的85名种子选手。85名种子选手的年龄跨度从“50后”至“90后”,最年轻的为28岁,最年长的为61岁,其中40岁以下的人数最多,达到35人,占总人数的1/4。这些种子选手多是其专业领域里的佼佼者,多人曾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称号。
“大工匠是如何产生的?”“挑战赛现场上的精彩瞬间是什么样的?”随着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比赛的不断推进,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部分挑战赛现场一探究竟。
孜孜以求,提升中国制造水平
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成为制造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和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紧密相连的,他们是制造业实现高端设计、精密工艺,乃至形成核心技术路线极其关键的一环。
8月15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数控车工挑战赛开赛,2名种子选手和6名终极挑战者展开最终角逐。为了充分发挥选手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身能力水平,本次大赛并未对工具种类、加工工法等进行限制,反而给了选手们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只要能够让工件达到高水准的工艺状态,选手可以根据自身的习惯和最擅长的方法进行灵活发挥。“完全能体现大工匠的水平。”数控车工挑战赛裁判长卫建平说。
数控车工的种子选手、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世赛集训基地教练王展超赛后坦言:“这次比赛自由度高,能够同时考察选手的手工编程能力、电脑自动编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大家在比赛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在加工方法上也能进行深入交流。”36岁的王展超是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金牌教练、北京市首席技师,最终,他和王彦文一起荣获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数控车工提名人选。
对专业执着地探索、绝不停止追求进步,是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同时,耐心、隐忍和毅力,也是工匠展现的另一种品质。这样的品质体现在9月5日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数控铣工挑战赛中,那是一场钢材、铝材变零件的比拼。数控铣工挑战赛裁判长商学谦表示,本次比赛难度大,加工精度要求控制在15微米以内,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约1/4的粗细。两种材料对应的刀具材料、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完全不同,只有选对了刀具和切削参数才能与铣床一起发挥最佳效果。显然,要成为大工匠,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精神,对细节有精益求精的要求,要坚持标准,一丝不苟。
比赛由6名终极挑战者向3名种子选手发起挑战。33岁的种子选手刘琪来自首钢机电公司,从事铣工10年。他感慨“这次比赛活儿够难的”,难就难在毛坯去除余量大,零件容易变形,精度不好控制。为能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呈现出更好的作品,他坦言:“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而来自航天科工三院8359研究所的终极挑战者李明洋,36岁的他从事铣工14年了,也因担心比赛时间不够用,所以一边编程,一边让设备运转按程序操作。“如果停下设备来编程,可能连两个零件都加工不完。”他表示,零件的加工顺序很重要。这也是他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怎么加工效率更高,如何进行优化等。
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产品质量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刘琪和李明洋俩人自己跟自己较劲,最终双双荣获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数控铣工提名人选。
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国制造。有了类似数控车工、铣工这样的大工匠,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路程才能更近一步。
练就本领,为百姓生活保驾护航
在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中,还有一批变电设备检修工、供热管网系统运行工、智能楼宇管理员、服装设计师、中式烹调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等日常服务百姓衣食住行的职业(工种)参加竞技。平时,他们工作在生产一线,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务实创新。在赛场上,他们上演了技术能手间的“巅峰对决”。
每天清晨,当城市从沉睡中醒来,市民的脚步与地铁的穿梭往返,交织出了北京城的盎然生机。而在这些习以为常的背后,是北京广大地铁一线员工夜以继日的默默坚守,变电设备检修工就是其中的一员。
“如地铁设备故障造成供电中断一样,由于线路或设备出现故障时导致断路器跳闸,供电中断,会导致地铁运行线路瘫痪,影响人们的安全出行。这就像是血管被堵住了一样,血流不过去,人将有生命危险。而今天的考题就是让选手像医生一样,在堵住的血管里迅速、准确找到病灶,判断故障原因所在,然后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尽快恢复地铁运营。”8月26日,在地铁供电分公司培训基地,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变电设备检修工(低压组)挑战赛在这里进行激烈角逐,裁判长房金萍这样形容当天的挑战赛。
两名终极挑战者分别向种子选手孟艺兵发起了挑战。作为地铁变电设备检修业内的佼佼者,三人各自凭借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一决高下。据了解,两位终极挑战者是从1000余名地铁变电设备检修工中层层选拔后产生的。
“供电系统是地铁的动力之源,而变电设备检修工就是地铁动力之源的‘守护者’。电路的日常检修和维护,是一份精于毫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地铁列车的精准安全运营。”孟艺兵表示,从规章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严谨的操作已经固化为信念,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
就在变电设备检修工(低压组)挑战赛的前一天(8月25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变电设备检修工(高压组)挑战赛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安定500千伏变电站顺利举办。2名种子选手与3名终极挑战者以实操比拼形式同台竞技。
要让电能安全进入千家万户,就需要把高压电变成民用电,变电站发挥的作用就是改变电压。变压器可以说是变电站的“心脏”,本次竞赛选择的变压器检修工作就像在进行“心脏手术”。
比赛共有3名终极挑战者与2名种子选手实操比拼。在80分钟的比赛过程中,选手穿着长衣长裤全程暴露在炽热的阳光之下,变压器的金属外壳温度热得烫手,选手的汗珠随着脸颊滴落下来。“我从业14年,长年在户外作业。”来自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的选手魏晓伟说:“变电设备检修是个辛苦的行业,也是个孤独的行业,但每当看到万家灯火时,我总会感到无比自豪。”
按照系列赛晋级规则,高、低压2组挑战赛各组综合成绩排名第1名选手作为第二届“北京大工匠”变电设备检修工提名人选,最终,魏晓伟和孟艺兵双双入围。
就像参加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供热管网系统运行工挑战赛的种子选手、北京北燃供热有限公司丰台分公司的杨硕所言:“我认为一名优秀的供热大工匠除了业务精湛、客户满意外,更要具备行业视角,时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既保证居民能够享受到舒适的供暖环境,还能降低供暖成本,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他带领的项目组为2万多户居民提供供热服务。
衣食住行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次比赛中,杨硕成为了第二届“北京大工匠”供热管网系统运行工提名人选之一。“这是对我日常工作的检验。”他坦言,作为一线操作人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技能常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可见,工匠精神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而工匠正是以严谨、负责、专注、细致、敬业等作为终生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肩负使命,不只竞技还为传承
用心匠造,平心造匠。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用双手守住历史留下的传统技艺,传承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艺术。工艺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情怀,还有精神。
刷水、倒药粉、摇动竹匾……1月18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中药泛丸工挑战赛上,参与挑战的6名选手同场比拼手工泛制水丸技艺。这项技艺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是想要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选手无数次重复“推、拉、揉、闯、摔”的动作,考验体力,更考验手艺。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已有40多年工作经验,最小的也已从业十余年。按照比赛要求,他们需在一天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认药、手工制丸和知识点提问三项比赛内容,非常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
首届“北京大工匠”于葆墀告诉记者,同仁堂有句古训叫做: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现代化时代,虽然机器可以替代大部分人力,但是在同仁堂,依旧保留了手工制丸的技艺,没有让它完全被机器取代。最终,来自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谢锡昌和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的薛德怀脱颖而出,获得提名。
与中药手工制丸技艺不同,1月13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挑战赛景泰蓝制作工比赛现场却是在“掐”与“点”上见高下。作为景泰蓝行业第一次“北京大工匠”专业赛事,来自全市的掐丝、点蓝两个组别的12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
掐丝技艺考查的是掐出来的丝,线条是否流畅、花纹黏得是否平稳干净等,没有断丝,接头要严丝合缝,尖的地方要像利剑,圆润的地方要饱和度高。“其实点蓝和掐丝的活儿做得好不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让人感觉舒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制作工比赛的裁判米振雄说,点蓝看似简单,拿着吸管挤一挤就能在胎上上色,其实不然。“色彩的协调配比很重要,作品要素雅,就好比穿衣服,搭配要顺眼,不能太过艳丽,这是景泰蓝制作的大忌。”
其实,景泰蓝是一门曾经活跃在宫廷深处的皇家技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凭借制作技法独特,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挑战赛,除了同行们之间切磋技艺,更希望能将景泰蓝这门宫廷技艺让更多的人熟知、了解,走进寻常百姓家,使这门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点蓝组别的选手李静、掐丝组别的选手刘燕梅入围。
同样是非遗制作,同样是1月13日,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漆器制作工挑战赛的8名参赛选手却需要在7.5小时内,在8厘米×7厘米的一块漆板上,雕出一幅关公的人物头像,对参赛者的挑战也不小。“这就好比画画,让你画一幅牡丹花和画人物肖像,肯定不同。雕漆也一样,除了要掌握下刀的力度,还需要考虑切面的角度,你剔红出来的鼻子、眼睛等五官,甚至于发丝,都是很需要功力的,这都是经验所在。”漆器制作工比赛裁判文乾刚告诉记者,此次实操考题是漆器制作工艺中的剔红工序,也是核心工艺。雕漆工艺的制作技术不但程序复杂、耗工繁巨,技艺亦高难。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20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般来说,1毫米厚的漆要刷20遍。
文乾刚从事漆器制作已30多年,他见证了北京漆器的辉煌,也体会到古老工艺品发展的艰难。2000年左右,他工作的北京漆器厂停产。“当时做漆器待遇低,加上工艺复杂,做一件成品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年轻人对此基本不感兴趣,宁愿选择外出务工。”文乾刚认为,重振漆器技艺,必须做到传承保护与开发创新并举,既要传承传统技艺以及附着其上的文化内涵,又要让产品更时尚、更精致,更具有功能性。
持之以恒最是工匠精神动人之处。执着的努力,只为换来不断的前行。“北京大工匠”五个字,对参赛者来说并不只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他们看重的也不是头衔带来的物质奖励,而是每个人身上肩负的一种使命感,一种将手艺技艺迭代传承下去的责任感。在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他们只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技艺匠人的力量,感召更多的后继者传承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