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复制与知识转移:作用机制的权变条件研究
2020-10-23党兴华
魏 龙,党兴华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转换,技术创新俨然成为合作的网络化过程。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突破个体间技术与距离的限制,而且能够实现技术互补共享是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与平台[1]。然而,受到连续知识积累和长期学习的路径依赖特征影响,不理想的知识转移会产生知识趋同甚至知识锁定的负面效应,导致技术创新网络呈现出不稳定性和高失败率[2],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活性的知识管理机制。惯例复制(Routines Replication)作为跨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管理机制,是将现有惯例应用到新的组织环境中,寻求边界扩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3,4]。但是目前惯例复制与知识转移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一方面认为惯例复制通过双元能力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的提升[5]。另一方面,强调惯例复制的路径依赖和惯性特征,具有抑制知识转移的负面效应[6]。产生不一致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惯例复制的情景敏感性匹配,因此,针对这一不足,有必要对惯例复制的情景匹配问题进行研究。
复制困境(Replication Dilemma)指惯例无法匹配适应外部情景陷入的知识转移陷阱[7]。已有研究已经证实二维划分下的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可能陷入“核心刚性”和“能力陷阱”而导致复制失败[3],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惯例复制作用机制的情景依赖性。然而,这种验证还存在以下不足:(1)忽略了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复制的“双刃剑”效应,在促进知识转移的同时存在抑制作用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厘清诱发负面效应的内外部约束,明晰惯例复制作用机制的权变性条件。(2)忽略了惯例复制联合作用不一致的替代/互补性论断,缺少对机制间交互效应的严格审视,有必要跳出关系悖论的逻辑窠臼,系统性检验权变条件的约束作用。(3)忽略了惯例复制、网络结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演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最优匹配机制。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过程是缔结网络关系的过程,这种结构涌现的网络化进程亦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过程。由此可见,权变条件是阐明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关键切入点。
以上研究缺口表明,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需要实现与网络结构、外部环境的最优匹配。因此,本研究从权变视角出发探究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从而揭示作用机制的权变性约束。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发送源与接收者的二元组织间学习,表现为知识传递、共享和创造的动态过程,通过知识的吸收和利用,促使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8]。目前研究表明,知识转移受到发送源、接收者、知识特性和传播路径的多方面影响。对于多主体合作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又受到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一方面,网络化的知识聚集和溢出效应加速了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提高了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网络中包含大量的合作组织和丰富的网络联系,通过广泛的传播路径便于知识的大规模扩散,促使组织对新知识的持续吸收和有效利用,进而提升知识转移绩效[9]。另一方面,网络化的集体学习和连续积累导致组织间的合作惯性,限制了网络组织的技术演进。由于连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的路径依赖特性,不可避免的致使知识趋同并逐渐强化,出现网络和功能上的行为惯性,产生知识锁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抑制知识转移绩效[10]。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理想的知识转移无法凭借网络化的合作优势保障知识转移过程的实施,不仅无法放大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反而陷入了知识刚性的锁定困境,阻碍了外部新知识的涌入。因此,需要引入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与模式,促进知识的内化、外化、社会化和组合化过程,激发网络化的竞争优势,克服路径依赖的刚性行为,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转移绩效,从而推动技术创新网络的高效运作。
1.2 惯例复制
惯例作为组织演化的遗传因子,通过其内部结构的变革性/稳定性特征指导组织演变[11]。对于多主体合作的技术创新网络,惯例是网络组织重复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联合行为”模式[12],具有协调控制、知识存储和维持网络稳定的作用。惯例具有多种形态,层次特性的低阶和高阶惯例、能力特性的常规和柔性惯例[13,14]。能力特性的形态划分有助于呈现组织的学习过程,进而揭示创新网络组织中惯例的效能发挥机制,因此,本研究沿用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的划分方式。其中,常规惯例指组织固有的运作能力,柔性惯例指组织特有的动态能力,前者知识单元清晰、结构稳固,后者知识单元多样、结构多变。
惯例复制的核心是组织间二元关系上的知识转移,即组织接收到知识发送源的惯例知识,进行知识解构、组合还原、付诸于应用的动态过程[15]。常规惯例复制引导下,创新组织需要构建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对已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进行优化吸收,开展深度搜寻,识别感知、分类获取渐进式的新知识,进行资源整合扩展组织邻域。柔性惯例复制引导下,创新组织需要构建突破自身发展的合作关系,创造组织的学习机会,开展广度搜寻,对比实验、修正获取突破式的新知识,优化资源配置扩展组织边界。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引导下组织的知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当组织嵌入在多主体合作的复杂网络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惯例复制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转移绩效,否则会陷入无法匹配的复制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网络组织惯例复制机制的选择策略。
1.3 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
(1)惯例复制的单独作用:“双刃剑”效应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利用和探索的双元能力是破解二维划分下惯例复制效能发挥的关键[5,16],为提升网络组织的知识转移绩效,提供了不同的管理思路。一方面,常规惯例复制依赖组织利用能力,具有较低的知识搜寻成本,但是存在适应性不足的转移风险。作为组织内部惯例的网络化延伸,强调本地搜寻实现现有知识的优化吸收,注重对现有知识的改善和扩展,以现有认知和行为模式应对组织间合作,提升知识转移绩效。然而正是受到强化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影响,组织无法适应不确定性变动,面对现有惯例未涉及的领域无所适从,进而诱发合作伙伴间的惯例冲突[17]。另一方面,柔性惯例复制依赖组织探索能力,具有高效的知识利用效率,但是存在成本高、难以融合转换的风险。作为惯例更新的内部动力,强调远程搜寻获取异质性知识,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为了更好的融入网络,以高效率的行为模式为模板进行转换吸收,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然而柔性惯例复制的搜寻成本远高于常规惯例复制,并且要求组织长期处于学习的动态更新状态,致使知识融合的难度提升[18]。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均存在促进与抑制的“双刃剑”效应[19,20],长期执行单一的常规/柔性惯例复制机制易固化形成惯性,仅采取固有的传播途径进行知识转移,不仅限制了知识转移的数量,而且扼杀了转移效能。因此,为了放大惯例复制的促进作用、规避其抑制作用,需要引入权变因素,揭示惯例复制与外部情景的匹配关系才能有效整合知识转移的作用悖论。
(2)惯例复制的联合作用:替代/互补关系
创新组织嵌入在复杂的合作网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两种惯例复制方式的共同作用,目前关于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关系存在两种推理路线。第一种是基于替代观点,强调两种惯例复制方式互不相容相互替代。一方面,组织采取常规惯例复制的利用活动能够规避柔性惯例复制中探索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柔性惯例复制倾向于探索性创新,在摆脱现有知识转移路径和能力束缚的过程中,承受着内外部的不确定性风险,采取成熟的常规惯例可以加强竞争优势实现风险规避[21]。另一方面,组织采取柔性惯例复制能够克服常规惯例复制的“核心刚性”,避免陷入“创新陷阱”。由于常规惯例复制倾向于利用式创新的持续性投入,易导致组织逐渐形成自我强化机制,忽略了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新环境下无法迅速响应[22]。第二种是基于互补观点,强调两种惯例复制各具优劣彼此互补。一方面,组织采取两种惯例复制方式的分离机制,建立发展分离结构实现协同互补。在互不干扰的外界情境下,通过惯例复制中双元能力的自我强化,形成双元惯例的有机互动,增加知识转移频率和绩效,形成良性循环[17]。另一方面,组织采取两种惯例复制方式的集成机制,组合转换关联结构实现协同互补。在互补性资产和组合能力的作用下,常规惯例复制对柔性惯例复制的支持有助于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和成本,柔性惯例复制对常规惯例复制的补充有助于增加知识转移的活力。在这一互补性关系的作用下,促进双元惯例间的有机转化,提升彼此的作用效能[18]。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替代观点下两种惯例复制方式无法同时开展,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知识需求,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复制方式。互补观点下两种惯例复制方式的同时使用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系统性的正向影响。因此,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间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需要从权变视角有效整合这一作用悖论探究惯例复制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3)作用机制的权变需求:概念框架构建
惯例复制方式与知识转移间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产生这种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忽略惯例复制的多维共演过程。第一,惯例复制不仅是知识转移的共享过程,而且是合作组织网络化扩张演变的动态过程。惯例复制的积极效应根源于知识共享的推动作用,这一作用过程强烈依赖于所属的网络结构。网络闭合性作为划分网络结构的重要标准,包括网络连通程度和模块化程度[1],随着网络闭合性特征的差异性变化会导致知识转移的途径不同。第二,惯例复制同样是创新组织与环境匹配地自适应调整过程,其效能发挥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3]。常规惯例在稳定环境下,柔性惯例在动荡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复制效能。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是划分稳定环境和动荡环境的标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或降低,外部情景随之在稳定环境和动荡环境间相互转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差异会导致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效率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需要实现与网络结构、外部环境的最优匹配。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是惯例复制作用机制的重要权变条件。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忽略了惯例复制单独作用的“双刃剑”效应、联合作用的替代互补关系、以及与网络结构和外部环境多维共演的匹配关系,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缺口,本研究将其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形成“权变条件约束下惯例复制—知识转移”的作用路径,从权变视角探究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柔性惯例复制及其联合的调节作用,剖析技术创新网络惯例复制效能发挥的约束条件。本文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框架
2 研究假设
2.1 网络闭合性的调节作用
网络闭合性指组织间网络的可达性和致密非重叠的结构子群化特征。网络闭合性程度越高,网络的紧密性越强,反之稀疏性越强。因此,对于依附于网络拓扑结构的知识转移而言,嵌入的网络闭合性程度提升,惯例复制机制的单独效能以及联合效能将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1)网络闭合性对常规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网络闭合性的增加,符合常规惯例复制追求紧密网络创新优势的行为偏好。首先,高连通性意味着组织可以通过较短的知识流动渠道促进持续的信息资源交换,增加组织间的网络可达性,减少不同组织间知识基础的相对特殊性,进而促使组织熟悉不同主体的知识资源,接触到冗余的知识资源池,开展利用式学习行为进行知识内化,保障常规惯例复制的促进作用[23]。其次,高模块化的社群结构意味着组织可以通过群内高密度强联结、群间低密度弱联结的双重特性,实施广泛的本地搜寻,凭借丰富的本地选择机会,提升社群内部成员组织间互动频率与知识的交换效率,进而促进常规惯例复制的效能发挥[24]。最后,同时符合高连通性和高模块化的紧密网络,对依赖渐进式创新的常规惯例复制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知识的积累和丰富,提升组织的利用能力,避免低连通性和低模块化的稀疏网络中社会关系薄弱、信任缺失的不足,克服无法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乃至深度知识交换重组的缺陷,这一优势保障了常规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网络闭合性提升了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1随着网络闭合性程度的增加,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2)网络闭合性对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网络闭合性的增加,与柔性惯例复制追求稀疏网络创新优势的行为偏好背到而持。首先,高连通性虽然拉近了组织间的网络距离,但是面临着过度嵌入、恶化组织适应性的风险,在冗余的网络联系中无法开展变革性的探索性学习行为,知识内外化过程受限,导致对间断性知识需求的柔性惯例复制呈现出抑制作用[23]。其次,高模块化的社群结构导致组织实施远程搜寻时,无法跨越群内高密度强联结的条件限制,只能通过少数的群间弱联结实施知识转移,制约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致使组织间信任缺乏、知识交换和重组的效率降低,限制了柔性惯例复制的效能发挥[25]。最后,同时符合高连通性和高模块化的紧密网络,对依赖突破式创新的柔性惯例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创新组织仅能与少数核心组织进行持续、频繁密集的交流互动,这种过度的网络嵌入性限制了柔性惯例复制的变革性需求。同时这种封闭式网络的同质性提升,降低非冗余的知识获取、损害了组织的技术变革能力和灵活适应性,进而抑制了柔性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网络闭合性限制了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2随着网络闭合性程度的增加,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减弱。
(3)网络闭合性对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交互作用的调节
网络闭合性程度较低时,同时实施两种惯例复制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即嵌入在低连通性和低模块化的稀疏网络中需要发挥探索和利用过程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当处于稀疏网络连接时,两种惯例复制方式同时使用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为了实现创新网络的扩张与进化,柔性惯例复制为常规惯例复制提供了创新的新机会和持续更新的知识流,常规惯例促使柔性惯例复制生成的机会和知识流付诸实施与改进。另一方面,稀疏网络结构下单一惯例导向会致使网络陷入复制困境。缺乏常规惯例支持的柔性惯例,其探索能力难以保持,更无法进行资源的累积,其转移效率受限。同样,缺乏柔性惯例支持的常规惯例会产生过度单一化、惯性和组织惰性,限制利用能力导致知识转移失效。
网络闭合性程度较高时,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在促进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会相互替代,即嵌入在高连通性和高模块化的紧密网络中存在探索和利用过程的创新悖论。一方面,紧密网络结构在促进常规惯例复制利用能力的同时对柔性惯例复制的探索能力具有抑制作用。由于紧密网络是封闭式的网络系统,这一封闭式特性虽然支持了合作粘性,但是导致外界隔离陷入认知锁定,对双元能力产生不一致的影响,形成了惯例复制效能的创新悖论。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紧密性程度的不断加深,同时使用两种惯例复制方式会产生相互矛盾的知识转移信号,扰乱组织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绩效。在深度嵌入的网络中强调常规惯例复制会导致创新组织无法感知知识的探索性需求,进而阻碍柔性惯例复制的作用。反之亦然,同样制约了知识转移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两种惯例复制机制间的交互作用由相互补充向相互替代转变。因此提出假设:
H3a网络闭合性较低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在促进知识转移时相互补充;
H3b网络闭合性较高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在促进知识转移时相互替代。
2.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不确定性指组织合作环境中感知的不可预测性,包括市场和技术不确定性[2]。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越要求组织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因此,对于知识转移的动态过程而言,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提升,惯例复制机制的单独效能以及联合效能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1)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限制了常规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行为,增加了知识的流动性风险。首先,常规惯例对稳定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匹配,环境不确定性抑制了常规惯例的复制效能。由于常规惯例依赖于组织的利用能力,在该环境下虽然完成了知识转移任务,但是受到常规惯例下固有的运作能力限制,其环境适应性无法维持,知识转移的复制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其复制效能降低[26]。其次,动荡环境下机械地维持常规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方式会致使知识趋同,进而产生“知识锁定”。由于其内部嵌入的知识单元构成较为单一,内涵清晰明确,知识组合方式稳定。这一结构特性导致其具有抵抗外部情境变化的平稳性,原有知识转移的连续性被打破,知识同质性增加,导致锁定效应的产生[10]。最后,不确定性环境阻碍了常规惯例的渐进式创新需求。常规惯例复制作用下,知识演进呈现出渐进性,而不确定性环境降低了组织的本地搜寻能力,进而抑制了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导致组织的知识转移绩效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环境不确定性限制了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4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减弱。
(2)环境不确定性对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符合柔性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需求,增加了组织应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柔性惯例对动荡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匹配,环境不确定性提升了柔性惯例的复制效能。由于柔性惯例依赖于组织的探索能力,在该环境下组织更适宜开展柔性惯例复制,受到柔性惯例特有的动态能力支持,其知识转移的复制效果较高,达到了预期目标[27]。其次,动荡环境下维持柔性惯例的知识转移方式可以提升知识的多元化程度,进而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由于其内部嵌入的知识元素构成多变,内涵模糊、组合方式不稳定。这一结构特性导致其具有嵌入外部情境变化的波动性,与原有知识转移的间断性相一致,创新网络内知识的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的提升[22]。最后,不确定性环境激活了柔性惯例的突破式创新需求。柔性惯例复制作用下,知识演进呈现出激进性,不确定性环境不仅提升了远程搜寻能力,而且放大了知识存量积累和流量更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效能发挥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强化了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5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3)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交互作用的调节
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时,同时实施两种惯例复制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一方面,稳定环境下柔性惯例复制弥补了常规惯例复制的缺陷,常规惯例复制保障了柔性惯例复制的执行基础。通过加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弥补常规惯例灵活性不足的行为缺陷,同时通过常规惯例稳定的网络行为,维持知识转移活动的连续性,进而保证其稳定可执行性。另一方面,两种惯例复制机制在稳定环境下同时使用会更好地规范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促进知识转移绩效。常规惯例的效能发挥需要创新组织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基础,这也促进了柔性惯例的效能发挥,实现了多元化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缓解了过度柔性惯例的合作风险,进而提升知识转移绩效。
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在促进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会相互替代。一方面,两种惯例复制机制在高不确定环境下的知识转移表现方式相互矛盾。柔性惯例动荡环境下倾向于构建开放式网络促进知识转移,表现出探索式的促进作用,这与常规惯例强调已有的网络联系,通过封闭式网络促进知识转移相矛盾。另一方面,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常规惯例复制抑制了柔性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行为。采取动荡环境匹配敏感性更强的柔性惯例复制可以保障知识转移的顺利开展,此时采用常规惯例复制机制难以显著提升组织的吸收能力,相反会导致开放式的网络行为规则被固化的行为倾向所打破,影响知识转移的网络化进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两种惯例复制机制间的交互作用由相互补充向相互替代转变。因此提出假设:
H6a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在促进知识转移时相互补充;
H6b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在促进知识转移时相互替代。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和样本
本文选择精密仪器制造、生物制药、计算机和通信等研发密集型行业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研究数据,由于构建网络还需要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数据,因此在问卷中设置题项要求被调人员填写企业近5年研发合作项目的主要合作创新伙伴,采用滚雪球抽样的随机网络法,实施两阶段的问卷调研。首先,以陕鼓动力、利君制药、中兴和联想四家龙头企业为核心,针对企业高管或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第一阶段问卷;其次,通过滚雪球抽样开展深度和广度搜索,对存在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发放二阶段问卷;然后,通过剪枝法控制抽样的层次确保搜索深度的有效性。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确定了六层的搜索深度。同时开展关系数据清洗确保抽样的搜索广度的有效性。对合作企业关系信息中伙伴数量和合作频次进行计算,通过剪枝法控制搜索深度的同时剔除仅一次合作的弱联结关系,以及仅存在二元合作的样本,从而确保筛选出存在较强合作的关系数据。最后,合计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为59.901%。
3.2 变量测量
为确保本研究测量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在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特性进行改造。其中问卷题项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测量,1表示完全不符合,以此类推,7 表示完全符合。知识转移绩效,采用Maurer等[28]和李柏洲等[29]研究,根据企业感知的知识获取水平,从已获取的技术知识、市场知识、产品品质和绩效变化方面进行测量设计;常规惯例复制,借鉴Pentland等[30]和孙永磊等[26]的研究,采用企业间建立明晰稳定特征的合作规范程度进行测量设计;柔性惯例复制,借鉴Bresman等[31]和孙永磊等[26]的研究,采用企业间建立复杂多变特征的合作规范程度进行测量设计;网络闭合性,参照Burt[32]、Tatarynowicz等[1]和Gulati等[25]的研究,主要从网络连通性和网络模块化两个维度进行测量;环境不确定性,参照Le Mens等[33]和江旭等[34]的研究,从技术、需求和竞争等方面进行测量设计;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4 假设检验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通过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701~0.894之间,Cronbach’sα大于临界值0.700,内部一致性较高。CR值大于临界值0.700,AVE取值均大于0.500,因此,变量具有较高的组合信度和良好的聚敛效度。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00,AVE值均大于相关系数的平方,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容忍度大于推荐的下限值0.100,因此,变量呈现出良好的区分效度,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4.2 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验证研究假设,并对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共构建6个子模型,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模型2检验了常规/柔性惯例复制、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直接效应;模型3和5检验了网络闭合性、环境不确定性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模型4和6检验了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交互效应及其所受到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4.3 检验结果与讨论
(1)网络闭合性对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3中显示网络闭合性与常规惯例复制之间交互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136,p<0.010),支持假设H1,并且网络闭合性与柔性惯例复制之间交互项存在显著负向影响(β=-0.141,p<0.010),支持假设H2。图2为网络闭合性的调节作用图示。可以看出,随着网络闭合性的提高增强了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然而柔性惯例复制的促进作用却受到了网络闭合性的抑制。结果也符合Tatarynowicz等[1]的研究观点,网络连通性程度和模块化程度的加深不仅受到追求开放式和封闭式的网络行为影响,而且同时会产生负向的反馈作用。
图2 网络闭合性对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2)网络闭合性对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交互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4中显示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项显著为正(β=0.159,p<0.010),并且与网络闭合性的三项交互显著为负(β=-0.133,p<0.010),证明网络闭合性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本研究根据样本的网络组织闭合性值大于或小于平均值,将样本集结成网络闭合性低和高两个组,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F=194.223,p<0.001)。并分组对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作用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当网络闭合性较低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项显著为正(β=0.254,p<0.001),彼此相互补充;当网络闭合性较高时,交互项显著为负(β=-0.210,p<0.001),彼此相互替代。综上所述,假设H3a和H3b通过检验。结论也验证了Schilling和Fang[35]的观点,双元学习行为和高连通性的枢纽结构共同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
表3 分组回归结果
(3)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5显示环境不确定性与常规惯例复制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β=-0.135,p<0.010),支持假设H4,图3为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图示。可以看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削弱了常规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促进作用,产生相反的抑制性效果。结论验证了Pentland等[11]的观点,环境动荡性加剧了惯例的变异,抑制了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3 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的调节作用
而环境不确定性与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项之间关系不显著,假设H5未得到验证。究其原因:环境不确定性虽然提升了柔性惯例复制的变异性需求,但是组织需要在适度的动态需求下进行探索性的知识转移活动,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可能致使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影响,因此假设H5并未得到支持。
(4)环境不确定性对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交互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6中显示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项显著为正(β=0.122,p<0.010),并且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三项交互显著为负(β=-0.107,p<0.010),证明环境不确定性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样根据样本的环境不确定性值大于或小于平均值,将样本集结成环境不确定性低和高两个组,具有显著性差异(F=208.782,p<0.001)。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当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的交互项显著为正(β=0.119,p<0.010),彼此相互补充;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交互项显著为负(β=-0.084,p<0.050),彼此相互替代。综上所述,假设H6a和H6b通过检验。Shipilov等[23]的结论得到支持,创新组织多元化网络行为的共同作用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加深而发生变化。
5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权变视角出发,分析了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对比分析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权变条件变化对惯例复制作用机制的变动性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是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的权变条件。其中,惯例复制的积极效应根源于知识共享的推动作用,强烈依赖于所属的网络结构,不可避免的受到连通性和模块化程度的网络闭合性特征影响;惯例复制的效能发挥同时具有较强的环境依赖性,常规惯例复制在稳定环境,柔性惯例复制在动荡环境下,呈现出较高的复制效能。因此,两种情景作用下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效能发生动态变化,形成作用机制的权变条件。
(2)网络闭合性强化了常规惯例复制机制的促进作用,但限制了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效能发挥。其中,较高的网络连通性虽然拉近了知识流动的网络距离,然而存在过度嵌入的适应性风险。同时较高的模块化程度可以通过群内高密度强联结、群间低密度弱联结的双重结构特性,在促进常规惯例复制本地搜寻的同时限制柔性惯例复制的远程搜寻。因此,网络闭合性的增加符合常规惯例复制追求紧密网络创新优势的行为偏好,与柔性惯例复制追求稀疏网络创新优势的行为偏好背到而持。
(3)环境不确定性削弱了常规惯例复制机制的促进作用,对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其中,常规惯例对稳定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匹配,动荡环境下机械地维持常规惯例的知识转移方式会产生“知识锁定”,阻碍组织的渐进式创新需求。然而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致使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影响,因此,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限制了常规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行为,虽然符合柔性惯例复制的知识转移需求但是其强化作用不显著。
(4)网络闭合性低或环境不确定性低时,两种惯例复制机制的联合作用相互补充,而网络闭合性高或环境不确定性高时,两种惯例复制机制相互替代。其中,稀疏网络与稳定环境中需要发挥探索和利用过程的耦合关系,所以柔性惯例复制弥补了常规惯例复制的缺陷,常规惯例复制保障了柔性惯例的执行基础。紧密网络与动荡环境下存在探索和利用过程的创新悖论,常规和柔性惯例复制间在促进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表现方式相互矛盾。因此,随着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两种惯例复制机制间的交互作用由相互补充向相互替代转变。
本文主要研究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权变性影响,研究是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机制使用条件约束的扩展和丰富,理论贡献包括:(1)打破了现有单独常规/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作用悖论,引入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约束,明晰了惯例复制作用机制的权变性条件。(2)克服了原有惯例复制机制联合作用的替代/互补性论断,根据权变条件的阶段化特征,揭示了联合作用微观过程的内在变动机制,跳出了相互矛盾的替代互补观点,从权变视角刻画了机制间的相互兼容关系;(3)诠释了常规/柔性惯例复制的情境依赖性特征,厘清了常规惯例复制/紧密网络/稳定环境、柔性惯例复制/稀疏网络/动荡环境的最优匹配偏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技术创新网络惯例的微观运作机制,进而触发效能发挥的具体情境。
研究结论对网络组织的惯例应用、边界扩张及其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1)创建与组织创新战略相匹配的惯例复制机制,利用知识的活性管理策略提升网络的知识转移绩效。依据组织的渐进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的战略性需求,形成依赖于利用能力的常规惯例和依赖探索能力的柔性惯例。(2)提升网络组织管理者对不同惯例复制机制的优劣势认知,识别复制机制实施的内外部条件与情景。通过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的网络扩张,编织成紧密网络或稀疏网络结构,同时适应性的应对创新活动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冲击。(3)培育管理者对惯例复制机制的组合性决策,注重机制间交互作用的情境依赖性。根据企业嵌入的创新网络结构形态和外部环境稳定性,提升组织常规惯例复制与柔性惯例复制的耦合互动,促使高层管理者建立替代互补关系的认知框架。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问卷调研的过程中选择的是时间截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无法体现作用机制的因果关系,且忽略了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形态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其次,本研究只观测了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尚未涉及知识转移的流动过程。因此,后续研究中将收集纵向时间序列的样本数据,刻画创新网络结构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的动态变化,探讨惯例复制机制效能的周期性变动,进而分析作用效能与权变条件之间的共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