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观察
2020-10-23汪思佳
汪思佳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年龄、饮食结构、原发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成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是血管再通率低,多数患者需要二次手术[2]。本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在6 h内;(2)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生命体征平稳;(4)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3]。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介入治疗禁忌证者;(3)严重出血倾向、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近3个月颅脑外伤史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9±3.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 h,平均时间(2.87±1.11)h;患者中高血压38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2.8±3.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 h,平均时间(2.82±1.14)h;高血压40例,高脂血症31例,糖尿病1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 mg。用法:剂量为0.9 mg/kg(总剂量≤90 mg),先静脉推注10 %剂量,推注时间1 min,剩余药物60 min内持续泵入。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30片,口服,100 mg/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狭窄位置及缺血区侧支循环情况,局部麻醉后股动脉穿刺,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对病变区域进行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操作,24 h心电监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
1.3观察指标 NIHSS评分:采用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内容包括意识障碍、神经障碍、四肢活动、面部表情等,满分42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评估时间为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4]。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结果制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NIHSS评分下降≥90 %;显著进步:NIHSS评分下降≥50 %;进步:NIHSS评分下降≥18 %;无效:NIHSS评分下降<17 %或无下降。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4]。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每天必须进行的日常生活动作,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评估时间为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5]。超声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再通率评估:治疗后24 h依据TCD-TIBI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完全再通:4~5级,部分再通:2~3级,不通:0~1级。再通率=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5]。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5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82 %(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
2.2NIHSS及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下降、ADL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上升(P<0.05),见表2。
表2 NIHSS评分及ADL评分
2.3治疗后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2.73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 %(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再通率比较[n( %)]
2.4治疗前后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对照组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血管收缩期峰流速比较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患者脑供血中断造成脑组织突然缺血、缺氧,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若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诊治,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狭窄,栓子脱落、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是发病危险因素,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异常[6]。临床研究证实,脑部血流量<70 %时,诱发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极大[7]。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用方法是在溶栓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应用广泛。阿替普酶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糖蛋白,静脉输注到机体后与纤维蛋白结合,诱导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溶解血块,但是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错过溶栓的时间窗,治疗效果甚微[8-9]。因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是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明确动脉狭窄位置后再通,可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脑组织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10]。本研究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提高,总有效率达到94.55 %,NIHSS评分降低,且ADL评分和血管再通率提高。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影像成像技术的指导下进行,能够清晰判断脑组织的血液流动、血流灌注,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对病变区域进行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操作,促使血管再通[11]。但是介入治疗也是一种有创操作,术前要准确评估,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本研究还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下降。而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表明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只能控制疾病的进展,不能有效降低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联合介入治疗则能够重构血管,有效降低血管再次狭窄的风险。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能够重构血管,有效降低血管再次狭窄的风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