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暨2020大健康食品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
2020-10-23
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和《健康中国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陆续出台,通过膳食干预来改善人体健康已逐渐成为消费者、业界和专家的共识—食品既要安全、好吃,更要营养、健康。第三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暨2020大健康食品发展论坛秉承“科学创新、技术落地”的主旨,以科技为依托,致力于促进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与健康升级。本届论坛邀请了管理机构领导、行业科学家、高校知名教授及企业生产一线的研发总监等围绕大健康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致力于解读健康食品行业法律法规政策,分析行业现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将“产、学、研”高效结合,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并在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及国民健康事业夯实基础的同时提供发展动力。
主论坛
开幕式上,《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社副主编冯媛媛、食品伙伴网总经理李远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丁钢强,以及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建国博士分别致辞,并颁布了《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企业创新价值排行榜》。
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院士做了题为《从益生菌到健康微生物组》的报告,他提到,益生菌是指活的微生物,足量摄入后对宿主健康有益,且已被临床试验证明存在多种益生功能。陈卫深入剖析了人类与益生菌的关系—人体是行走的微生物组,主要分属6大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经研究发现,仅凭健康微生物组解密人类基因组并不能完全掌握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且在健康评估与监测、新药研发和个体化用药,以及慢性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仍存在巨大黑箱,因此既需关注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也需关注其上游(宿主遗传背景)、下游(代谢产物)的影响。陈卫明确指出,未来益生菌的发展趋势为个性化、精准化的微生态干预。
图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以《新形势下大健康产业的食品科技创新》为题进行了报告。食品产业需如何应对大众健康饮食的需求?丁钢强指出,社会、意识、政策环境等因素驱动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且发展大健康食品产业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于2015年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9年12月发布《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并于2020年6月1日实施。2020年是实现《国民营养计划》目标的决胜之年,合理膳食行动是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板块的第二大行动,其与知识普及、健身、控烟、心理健康、健康环境等密切相关且相辅相成。丁钢强讲到,合理膳食行动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各大行动的基础。因此,坚持平衡膳食并达到完好的营养状况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与保障。
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建国博士做了题为《益生菌赋能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报告。当前,健康食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民健康和控制慢性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发展健康食品及推动健康食品多样化发展、满足国民健康饮食需求、迎合消费者需求等已成为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与升级的趋势。益生菌是健康领域关注的重要功能性原料之一,因为肠道功能与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相关,而益生菌是目前发现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修复、缓解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会上,朱建国结合近年来益生菌在健康食品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分享了益生菌在促进人体健康和控制慢性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状况,以及益生菌健康食品的发展趋势与益生菌在休闲食品中的开发。
《2020年营养食品消费创新与市场趋势解析》是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铂健事业部总经理田雪芹的报告题目。后疫情时代,营养食品市场消费年轻化趋势愈加凸显,民众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观念明显改变。因此,品牌企业应在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向以挖掘更新品类、更好口感、更广阔需求的同时,还要依据新消费、新需求来开拓新剂型、新品类,并以此带领营养食品行业向着年轻化、零食化及品类多样化不断迈进。
实现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而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新驱动已成为各行业持续发展甚至成功破局的关键力量。目前,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经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仍较为缺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剑教授发布了《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企业创新价值排行榜》,旨在通过该排行榜的发布对食品饮料行业进行科学规范的创新价值分析,帮助管理者洞察行业发展方向与趋势,促进行业正确健康发展,以及找到提升行业价值的途径。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上榜。
分论坛
特殊食品分论坛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博士以《解读国家对于特殊食品的最新政策及企业研发的思路》为题做了报告,阐述了特殊食品是国家基于改善国民营养健康问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专门设定的一类食品,主要包括婴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国家对于特殊食品的管理模式一般包括注册制和备案制,管理思路遵循“四个最严”的原则,即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何梅从国民营养健康需求、三类特殊食品的法规标准现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特殊食品的注册管理思路,并从产品配方研发、科学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剖析了特殊食品科技内涵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我国食品企业提供健康食品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思路。
图3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 何国庆
此外,北京一轻研究院食品工业研究所所长宋昊博士、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鹤松、尤丽康(江苏)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段盛林、食品伙伴网合规部主任张佳兵也分别在特殊食品分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
发酵乳技术创新分论坛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刘建书教授做了题为《功能性乳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推广》的报告。现如今,我国已经从治疗为主进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时代,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营养与健康食品市场之一,而功能性乳产品则是营养与健康食品产业的重要研究方向。功能性酸奶、特医食品类、功能性乳制品类、新型功能性乳制品类是4个重要的功能性乳制品开发方向,刘建书提出,实行精准营养、精准干预、开发多元化功能性乳制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及市场。
发酵乳技术创新分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顾青教授、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应用部门高级应用专家王德纯、君乐宝乳业集团副总裁朱宏博士、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研究院院长刘振民、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九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酵母抽提物技术总监李沛也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果蔬加工分论坛
《超高压技术的创新应用》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教授的报告题目。由于热杀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食品的加工,但其会对食品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行业专家对超高压、高压二氧化碳等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廖小军的报告以超高压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杀菌防腐、调控酶活、分子改性、传质提取、加速反应等为例,介绍了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的最新应用与实践。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团队的刘娟博士、国家苹果加工研发专业中心主任郭玉蓉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怡教授,以及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国家果蔬加工研发中心主任王颉教授也在果蔬加工分论坛上分享了在他们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
益生菌分会场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何国庆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多样性及其功能特性》的报告,阐述了各种乳制品、面制品、酿造酒、肉制品、蔬菜制品及豆制品发酵过程中蕴含的乳酸菌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特性。发酵酸面团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资源,现已分离出的乳酸菌就达50多种,且绝大多数为乳杆菌,例如旧金山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类食品乳杆菌等。该报告叙述了传统发酵食品中已分离的优良乳酸菌株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如从雪莲菌中筛选的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的嗜热链球菌、从西藏自然发酵的干酪中分离筛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发酵乳杆菌ML7、从泡菜中分离的具有产共轭亚油酸乳酸的植物乳杆菌,以及从传统发酵豆豉中分离筛选出的高抑菌活性乳酸菌等等,均为开发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资源及改善传统发酵食品品质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
益生菌分会场中,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肠道健康品类经理冯鹏博士、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家吴明科博士、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加工分会理事长张兰威教授、锦旗生物集团锦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长何协勋博士、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学术部科长李旸等分别就公司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进行了阐述。
功能肽分论坛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鲁军博士以《深海三文鱼鱼皮胶原肽的功能应用研究进展》为题做了报告。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实例,鲁军介绍了深海三文鱼鱼皮胶原肽的相关生理功能调控研究和应用开发趋势。以深海三文鱼鱼皮为原料制备的海洋鱼皮胶原低聚肽的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000的短肽,且具有吸收快速、生理活性强等特点。与猪、牛、羊皮骨来源的胶原肽相比,深海三文鱼鱼皮胶原肽的安全性较高—无疯牛病、口蹄疫等隐患,且可极大提高海洋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价值,并能够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近期的研究发现,深海三文鱼鱼皮胶原肽含有可以与癫痫发作机制中的关键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稳定结合的肽段,显示出深海三文鱼鱼皮胶原肽在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诺利如一(安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吴国军、浙江芯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钰涛、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教授,以及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朱秀清教授等也就功能肽的应用及研究方面展开了探讨。
营养保健食品创新分论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天然提取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彦祥教授做了题为《未来食品—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驱动未来食品创新》的报告,他分析了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如可持续发展危机、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驱动未来食品创新,并从食品产品研发、工艺与设备及包装等创新角度预测了未来食品的发展路径。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是驱动未来食品发展的主要动力,植物基食品、功能性食品、低钠、低盐、低脂食品的研发创新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及营养健康的要求;降低营养成分损失、能源消耗及减少污染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及新型设备、环保便捷,以及具有功能性的食品包装技术等为未来食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科技保障。
营养保健食品创新分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吴紫云、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毕金峰、巴斯夫(中国)营养与健康部门新业务开发经理徐海蒂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春晖等为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指明了道路。
肉制品分论坛
图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 张德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权以《肉品加工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为题做了报告。肉品加工业是我国第一大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德权的报告介绍了我国肉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现状、科技创新重大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由于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显著,针对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肉品消费、烹调方式上的差异,张德权重点分析了我国肉品行业在节能降耗、绿色加工、减损保质保鲜、分级分割增值、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副产物综合利用、机器换人降低成本,以及质量安全主动保障等方面的新需求和最新研究进展,指明了未来肉品科技的发展趋势—聚焦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营养健康、智能制造、绿色加工、多学科交叉。
思宾格亚太区中国应用实验室经理王捷、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卫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孔保华教授、上海理工大学董庆利教授等也在肉制品分论坛中为与会者全方位解析了行业发展瓶颈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