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会儿”的固化和演变①
2020-10-22谢尚培陈昌来
谢尚培,陈昌来
(1.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2.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0. 引言
现代汉语中,“呆会儿”②《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注释“待”字时指出其“也作呆”。《汉语教与学词典》《中华字海》等词典认为“呆”同“待”。故此本文视“呆会儿”和“待会儿”为同一结构,为了方便讨论,将其统一称说为“呆会儿”。匿名专家指出需要提供两者的历史来源证据,但这并非本文研究目的,所以在此方面暂不进行过多论述。至少具有四种用法:“短暂停留”“过一段时间”“表假设”和“表提醒”。如:
(1)贺玉梅说:“你先走吧,我想一个人再呆会儿。”(谈歌《大厂》)③本文所用例句主要取自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检索系统,个别取自前人文章和微博。
(2)“别像个傻子似地看我。”我拍他肩膀乐呵呵地说,“呆会儿尝尝咱的手艺。”(王朔《空中小姐》)
(3) 老刚盯着铺门缝隙里旋进来的雪花,轻声咕哝着:“唉,呆会儿风搅起雪来,他们会在大海滩上迷路……”(张炜《海边的雪》)
(4)吴畅毫无反应,无暇顾及左云,对方要干什么任他去吧,现在是救人要紧,待会儿他们的灵魂全跑光了。(鬼谷子《还原灵功》)
例(1)的“呆会儿”表达“短暂停留”的意义,是“动词+ 数量词”结构的简省形式;例(2)的“呆会儿”表达“过一段时间”的意义,是个时间副词,修饰动词“尝尝”;例(3)的“呆会儿”表示“所在句子为假设条件,下一句是这个条件下可能的结果”(李宗江、王慧兰,2011:135-136),相当于一个假设连词;例(4)的“呆会儿”表达言者的提醒之意,其语用功能大于语义功能。
本文认为时间副词“呆会儿”是由“动词+数量词”的结构固化而来。在一定语言环境下,时间副词“呆会儿”演变出连词性功能和特定语用功能。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呆会儿”的论述不多。《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尚未收录“呆会儿”,尚未肯定其副词词性。李宗江、王慧兰(2011)关注到“呆会儿”的副词用法和连词用法,没有关注到其语用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呆会儿”的固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其连词化趋势和凸显的语用功能。
1.“呆会儿”的固化及影响因素
1.1“呆会儿”的固化
1.1.1 表短暂停留的“呆会儿1”
《说文解字》中“呆”是会意字,“从口,从木”,表示“口齿笨拙”。明代的《二刻拍案惊奇》中已经出现表停留义的“呆”。例如:
(5)那子文听罢,气得呆了半晌,一句话也说不出。(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6)妙观呆了一晌,才回言道:“这话虽有个来因,却怎么成得这事?”(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在清代的语料中,“呆会儿”的主要形式是“呆一会儿”,表短暂停留义,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如:
(7)且说金头虎贾明一进逍遥亭的时候,叫道:“杨香五,黄三太,臭豆腐,咱们在这儿待一会儿,少一会,我怎么心惊肉跳的?贼头满脸的仁义道德,心里不定藏着什么奸诈呢?”(张杰鑫《三侠剑》)
(8)林巨章进门,径向章四爷房里走。下女跟在后面喊道:“章先生还睡着没起来,请在外面待一会儿,我进去通报一声。” (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
(9)石氏与璇姑忙出房去,要去应张妈,听张老实喉中转过气来,张妈哭声渐住,便缩住了口,悄悄的蹑足,而听见张妈低叫几声,张老实微微答应,想不妨事。方缩转身回房,又待一会儿,见没动静,方才上床而睡。(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以上三例中,“呆一会儿”代表了“呆会儿”的“短暂停留”用法,是“动词+ 数量词”结构。数量词“一会儿”和它在其他动词后表示的意义相同。这说明“呆会儿”是“呆一会儿”的简省形式。
民国时期的语料中出现“呆”和“会儿”相邻的用法,“呆会儿”在句中为动补短语,具有实在的意义和稳定的句法功能。由于“呆一会儿”中的“一”常被省略,“呆会儿”的出现频率增多。这一语言形式反复出现后,就被规约化。如:
(10)海川道:“良儿,你跟你师弟王环哥俩在这屋里呆会儿。余剩下的咱爷儿几个全到上房见大人。”(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11)齐英说:“我先呆会儿,等定邦他们回来。”(刘流《烈火金刚》)
(12)他拉着白巡长的胳臂说:“来,上我屋里呆会儿。”(老舍《四世同堂》)
以上三例中,“呆会儿”是实义动词“呆”和数量结构“一会儿”的简省形式,表达“短暂停留”之意。例(10)中“呆会儿”充当句子的核心谓语,例(11)中“呆会儿”位于副词“先”之后,例(12)中“呆会儿”和位移动词“上”构成连动结构。“上我屋里”指明“呆会儿”行为的发生处所,语义重心是在“呆会儿”上。文中将这种意义的“呆会儿”标记为“呆会儿1”。
1.1.2 表后时关系的“呆会儿2”
在民国时期的《雍正剑侠图》中出现“呆会儿”表示后时关系的用法,表达“过一会儿”,标记为“呆会儿2”。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有些例句中的“呆会儿”既可以理解为“停留一段时间”,又可以理解为“过一段时间”,可做双重分析。这是过渡阶段的“呆会儿”,如下:
(13)“你现在就要走吗?”
“对,呆会儿就走。”(格非《江南三部曲》)
例(13)中的答句有两种理解:①言者再停留一段时间就走;②言者过一会就走。这和“就”的两种不同语义有关系。《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指出“就”既能表示“前后事物紧接着”,又能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第一种理解,动词性短语“呆会儿”和动词“走”在句法上并重,组成连动结构。句子的第二种理解,句子内“就”起修饰作用,修饰动词“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呆会儿”被重新分析,成为凝固单位,作用类似副词。副词可以多个一起出现,“就”在这里也是副词。所以“呆会儿”的句法地位下降,由核心谓词地位降为副词地位。
以下是“呆会儿2”的用法:
(14)“爸爸给你拿着糖葫芦,呆会儿再吃……”一个男人牵着个攥着满手吃食,穿得像头小熊的小男孩。(王朔《浮出海面》)
(15)我不吃,我呆会儿下去吃,我今天是陪你们。(王朔《许爷》)
(16)白天阳光下的诗史,看上去比平时好像年龄稍微大了一点儿。“呆会儿咱们去林子里散散步吧。”(江国香织《东京塔》)
例(14) 中“呆会儿”出现在状语位置。例(15)中“呆会儿”被新出现的动词“吃”排挤出连动结构。例(16)中“呆会儿”居于句首,脱离核心谓语的位置,降级成为时间副词。以上三句的“呆会儿”都表示“过一会儿”,和“等会儿、过会儿”意思相近,指言者稍后做出某种行为。在上述三例中,“呆会儿”已作为一个表达整体意义的词来使用。
为了适应意义的整体化、固定化,“呆会儿”发生重新分析。语音上,“呆”和“会儿”之间从可短暂停顿到不能停顿;意义上,从行为义到表时间关系;位置上,从谓语成分位置到状语位置;概念域上,从行为域到时间域。这样,“呆会儿”由可分离到凝固,成为一个表时间关系的副词。
1.2 影响“呆会儿”固化的因素
张谊生(2000)指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和认知心理”。在“呆会儿”固化进程中,以下三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第一,结构形式的变化。张谊生(2000)指出:“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呆会儿”本无后续成分,但在“呆会儿+就/再+V”的结构中,“呆会儿”可与后续动词组成连动结构,具有充当谓语成分的功能。随着“呆会儿”经常地进入状位,“呆会儿”就有了词汇化的可能。
第二,由隐喻引起的语义变化。推理根据是“呆会儿1”具有持续性,体现在线性时间轴上是一个时段,这符合虚化后“呆会儿2”的语义。具体来说,表面上看“呆会儿1”和“呆会儿2”并无相似性。若将两者置于时间轴之上,“呆会儿1”的动作位移性被压制,时间持续性被凸显,表现为从当下的一个时点到未来的另一个时点,和表示一段时间跨度的“呆会儿2”具有相似性。即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呆会儿”的语义逐渐抽象,由行为义到表示时间义。在形式和意义的双重互动下,副词“呆会儿”由此形成。
第三,长期搭配使用。这是“呆会儿”发生词汇化的基本条件。“呆会儿”原本只是两个相邻的单位,分界清晰。出于语言的经济性,“一”省略后,“呆”和“会儿”的分界开始模糊。语言生活中人们长期搭配使用,两个单位的联系日益密切,分界模糊化,致使“呆会儿”固化。上文已提及首例“呆会儿”见于20 世纪初,20 世纪初—20 世纪20 年代出现5例“呆会儿1”和8 例“呆会儿2”,20 世纪30年代—20 世纪70 年代出现6 例“呆会儿1”和9 例“呆会儿2”。从数量上看,这两个时期“呆会儿2”的使用频率均略高于“呆会儿1”,具体情况请见下文表2。
2.“呆会儿”的连词化趋向及其语用功能的浮现
“呆会儿”一般用于将来句和假设句中,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呆会儿”用于将来句
“呆会儿”用于将来句,多出现将要发生的动作、事件之前,表示不久后某一事件要发生,即上文论述过的“呆会儿2”。
以下两例“呆会儿2”用于将来句的一般语境中。在这类句子中,“呆会儿2”标记着前后事件的时间关系,表明事件时间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事件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一般是在言谈时刻之前就已经做好安排。如:
(17)梁钰桦:我呆会儿还要去买东西。(杨银波《中国的主人》)
(18)三位干警不动声色地靠拢来,小声地告诉记者:“这人就是票贩子,我们盯他好几天了。呆会儿你就向他要票。”(1996 年《人民日报》)
例(17)表示言者说话后要去购物,这是他的计划;例(18)“呆会儿”后接的事件是干警抓捕票贩子的计划。
2.2“呆会儿”用于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
“呆会儿”用在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中,后接可能发生或导致的结果。如:
(19)甲:呆会儿您往这一站观众全走了,怎么办?
乙:敢!(郭德纲《论捧逗》)
(20)他将瓷像放在他认为最安全的门洞里,又放了把小凳和一只暖壶,然后“谆谆告诫”我们说:“咱们家什么都可以不要,也要保护好毛主席的像。呆会儿再发生地震,我就守着毛主席。”(1995年《作家文摘》)
(21)兮姑娘,您行行好吧,这么凉的天您穿得这样单薄,呆会儿生了病又是我们做奴才的受罚。(灵兮《逆影西蜀烽烟决》)
(22)呆会儿宿舍三个都拿奖学金,就我没拿,那不是好尴尬。(微博)
例(19)中假设条件为“您往这一站”,可能的结果为“观众全走了”;例(20)中假设条件为“再发生地震”,导致的结果为“守着毛主席”;例(21)中假设条件为“生了病”,导致的结果为“做奴才的受罚”;例(22)中假设条件为“宿舍三个都拿奖学金我没拿”,导致的结果为“尴尬”。在上述4例中,“呆会儿”后的事件不具有计划性,而是言者基于某些现实依据进行的假设,句中“呆会儿”均能用“如果”“要是”“假如”等假设连词替代。在这类句子中,“呆会儿”已经有向假设连词演变的倾向,时间意义淡化,凸显为假设义,在此标记为“呆会儿3”。从表将来的时间成分到假设连词,这符合Bernd Heine、 Tania Kuteva (2007/2002: 293)提出的“(抽象)时间>条件词”的语法化路径。
从搭配来看,“呆会儿”可以和“如果”等假设连词在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中连用,如:
b.待会儿黑衣人出来,保镖不出来,我就真会死翘翘,到时候看你怎么和我妈去交代!(删去“如果”)
例(23a) 是“如果”引导的条件假设句,在句中“呆会儿”和“如果”位置相邻。删去“如果”后,分句之间的假设逻辑失去外化形式。“呆会儿”本不表达“假设义”,直到进入假设条件和可能结果紧密联系的语境中,在语境吸收的作用下,“假设义”得以凸显。“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固化’,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沈家煊,1998)“呆会儿”表示“假设义”的隐含义经常被人们使用,便慢慢成为其固有意义。具体来说,“呆会儿3”标记条件分句“黑衣人出来,保镖不出来”和结果分句“死翘翘”之间的假设逻辑关系。但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语料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具有连词化倾向的“呆会儿3”和典型的假设连词“如果”的虚化程度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义范围、假设程度和语义保留三个方面。
“呆会儿3”语义范围比“如果”小。从语义上来说,假设句分为真实假设句和非真实假设句两类,又分别细分为可能假设句和现实假设句、反事实假设句和虚拟假设句四种(张雪平、马庆株,2010)。根据张雪平(2014)的考察,“如果”可以用在上述四类假设句中。但“呆会儿3”一般用于可能假设句,偶尔用于现实假设句。例(19)是用于可能假设句的例子,假设的条件可能发生,发生后会引发结果,在这个例子中条件和结果出现在同一小句中;例(3)是用于现实假设句的例子,假设条件是言者认定为事实的事情,然后引出一个推论的结果。由此可知,“呆会儿3”一般只能用于真实假设句。
“呆会儿3”的假设程度较浅,“如果”的假设程度可深可浅。张雪平(2014)指出“假设程度是指假设句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或者说假设条件所述事情实现或存在的可能性的大小。”如上文所述,“呆会儿3”引导的假设条件具有可能性和真实性,所以假设程度较低,且较为固定;而“如果”可以用于四种假设句,所以假设程度可深可浅。这一点结论不符合张文的观点:“频率越高的假设连词其假设程度越浅,反之则越深。”显而易见,“呆会儿3”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如果”,所以有待进一步讨论。
此外,“(一)会儿”所蕴含的短时义在“呆会儿3”中得到保留,所以“呆会儿3”假设的情景一般临近说话时刻,但“如果”没有这种使用上的限制。
虽然“呆会儿3”已具有类似连词的用法,但由于单纯表示逻辑关系的“呆会儿3”用例不是特别多,所以认为“呆会儿3”目前只是具有连词化的倾向,连词“呆会儿”尚未最终形成。
2.3“呆会儿”用于假设复句的结果分句
“呆会儿”用在假设复句的结果分句中,所在句表达的结果一般是不如意的、非良性的。通常上文具有提醒和警告之意,如:
(24)那女子向她看一看,矜持地点一点头,又转头向小陈笑道:“我们快走罢,保罗他们该等急了,我们这许久不露面,待会儿他们又该胡乱编排我们了。”(须兰《樱桃红》)
(25)“别发火,待会儿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小道记者又有捕不完的风捉不完的影,累的人是我耶!”雷东岳气急败坏又拿他没辙,怒火公心,只怕再一丝丝刺激便会昏厥过去。(陈毓华《铁了心爱你》)
(26)妙首光光冷哼一声,气呼呼地叫道:“再不放开我,待会儿你就死定了!”(郝逑《妙手光光》)
(27)那笑容挑起他更加对立的情绪。他记得他当时心里还这样想过:你笑,呆会儿有你哭的。她没哭,只是不笑了。(张洁《沉重的翅膀》)
例(24)(25),“呆会儿”的上文表达的是提醒之意。例(26)(27),“呆会儿”的上文表达的是警告之意。
通过分析上述用例,“呆会儿4”的语用功能为通过预示某种非良性的事件,从而达到提醒、警告的作用。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其行为会引发某种不利的情况,所以用“呆会儿4”预示非良性结果,希望其能停止或者不做出某一行为,从而达到提醒、警告的功能。以例(24)为例,说话者见受话者不着急离开,用“呆会儿”引出“许久不露面”的不良后果——被“胡乱编排”,从而提醒受话者是时候离开了。其他例子也能如此分析。
再如:
(28)飞毛老六呵呵地道:“好小子,老夫已二十年没见过像你这样的狂夫了,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呆会儿丢了那条人命,就别怪我老头子下手太重了。”(柳残阳《苍鹰》)
(29)您呆会儿又要把自己折磨得发病了。(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0) 牛:咳,就一张请柬,可以进俩人儿。
李:是啊,她说好了拿请柬吧,在东门口儿等我。怎么没有了呢,我那一张。
牛:咳呀,快去吧,快去吧。呆会儿人家觉着咱们不重视人家了。(1991 年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例(28)~(30)是“呆会儿4”的例子。三例的条件分句都被省去,“呆会儿”直接出现在结果分句里,这是其交互主观性不断突出的表现。从语言功能的角度看,“呆会儿”标记时间的功能在弱化,语用功能被凸显,并发展出以提醒、警告为核心的语用功能。“呆会儿”把某种情况下的非良性结果告知言谈对象从而起到提醒、警告等语用效果,希望对方能够停止当下行为,听从自己的建议。例(28)言者在警告说言谈对象,例(29)言者在劝阻言谈对象,例(30)言者在提醒言谈对象。归结在一起,这些都是“呆会儿4”的提醒功能在具体语境的功能表现。每种功能的语力程度受结果的严重程度影响,如:
结果及严重程度排序:(28) 丢人命 >(29)生病>(30)不重视
语用功能及语力排序:(28) 警告 >(29)劝说>(30)提醒
由此可见,“呆会儿4”语用功能的语义力度受到语境的影响,语境中所出现结果的严重程度越高,其语力越强。
本节对出现在将来句和假设句中的“呆会儿”进行描写和分析,发现不同语境或同一语境不同位置的“呆会儿”的功能和性质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呆会儿2”“呆会儿3”和“呆会儿4”对比分析表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尝试勾勒出“呆会儿”的演变路径:
纵观“呆会儿”的演变历程,“呆会儿”虚化程度不断增强。从成词角度来说,“ 呆会儿2”“呆会儿3”和“呆会儿4”的词汇形式已经固定为三个音节,不具有“呆会儿1”的可扩展性;从用法上说,“呆会儿”由指称行为到标记时间关系,再到标记逻辑关系和语用功凸显;从句法性质上看,“呆会儿”由谓词性成分演化为副词性成分,再有了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和非句法成分的迹象,属于现代汉语中正在发生的语法化。语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语言成分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后,可能会进一步虚化,功能也会随之扩展。
为了更好印证演变历程和展示“呆会儿”现当代的语言面貌,本文对其进行分阶段和时期统计,得到表2。
表2 :“呆会儿”各用法的使用情况
①经检索,民国期间“呆会儿”仅出现于评书《雍正剑侠图》之中,故以评书的出现和完结作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呆会儿”由短语固化为副词性成分。其后到20 世纪80 年代前,“呆会儿”发展出新用法,但数量极少,故视为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呆会儿”的用例明显增加,故视为第三阶段。
从表2 的统计来看,“呆会儿”在固化阶段用例较少,且“呆会儿1”和“呆会儿2”两种用法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多。在发展阶段,虽然用例仍是不多,但是“呆会儿”发展出新用法。新用法在同一时期出现印证了上文“副词性成分具有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和非句法成分的迹象”的演变结论。在活跃期间,“呆会儿”用例数量明显增加,“呆会儿2”成为主要用法。“呆会儿1”的用例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在使用频率上已远低于“呆会儿2”,由此可见“呆会儿1”在语言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呆会儿3”和“呆会儿4”的用例增加,但仍只是占据较低的比例,所以就目前来说“呆会儿3”和“呆会儿4”不是两种非常成熟的用法,而是代表“呆会儿”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