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2020-10-22张月明宋燕青李艳娇
胡 雪,张月明,曹 雪,宋燕青,李艳娇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药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1)
传统理论认为中药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小,而中药有治疗疾病的一面,同时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患者健康[1]。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虽不可避免,但通过汇总及分析ADR,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可降低发生风险[2]。
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9.2万份;其中严重报告5.5万份,占9.2 %,其中中成药占15.9 %[3]。为了解中成药ADR发生情况,现对我院2015年~2019年收集并上报的中成药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4]附则中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一般、严重、新的一般、新的严重。从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系统中,筛选出有效的中成药发生ADR报告429例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1.2.1 资料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2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怀疑ADR药品及主要临床表现、发生ADR的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转归及关联性进行统计分析。
1.2.2 ADR关联性评价 采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5]中的ADR因果判定方法,结果包括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及无法评价等。纳入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可能ADR报告。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一般情况
429份中成药ADR病例中,男性略高于女性(约1:0.7),多发年龄段为>50岁和<10岁(337例,78.55 %),其中最大年龄95岁,最小年龄3个月龄,见表1。
表1 429例ADR年龄和性别情况
2.2 ADR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
429份中成药ADR报告中,发生新的ADR 129例、严重ADR 13例,其中新的严重ADR 5例。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主要以注射给药为主(304例,70.86 %),见表2。
表2 429例ADR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
2.3 ADR发生时间
主要发生时间用药1 d以内的计271例(63.17 %),其中用药30 min内的计113例(26.34 %),见表3。
表3 429例ADR发生时间情况
2.4 发生ADR的药品情况
发生ADR排名前5位药品,4种药品为中药注射制剂,仅1种肾衰宁口服制剂,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其他具体临床表现情况见表4。
2.5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429例新的/严重的中成药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计159例(37.06 %),表现为丘疹、皮疹伴瘙、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适,详见表5。
2.6 ADR病例转归情况
429份中成药ADR病例中,有360例给予停药处理,66例未给予停药处理,3例处理不明确,37例(64.91 %)好转,18例(31.58 %)痊愈,2例(3.51 %)未好转。关联性评价为肯定17例(3.96 %),很可能295例(68.77 %),可能117例(27.27 %)。
表4 中成药ADR排名前5位药品及临床表现情况
表5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重点监护特殊人群用药
发生ADR的多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0岁,计337例(78.55 %),其中81~90岁患者(74例,17.25 %)占比最高,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近[6]。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能力发生变化,更易出现药物蓄积,血药浓度增高,部分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往往需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6]。儿童群体ADR主要发生在0~10岁,最小年龄3个月龄。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低,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体内缺少药物代谢酶,对药物的清除能力较差,相对于成人对药品敏感性增加,易发生ADR[7]。因此,对于特殊人群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采用个体化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患者的肝肾指标。
3.2 重视中成药注射制剂ADR
由表2和表4可见,中药注射液ADR比口服制剂发生机率大,特别易发生严重ADR。中药大多源自天然动植物,其产地、环境、种植技术等对药物质量影响很大,在成药的制备过程中易出现杂质残留等问题,部分含鞣质、酶、皂苷、角质蛋白等多种大分子物质。若制剂杂质的控制效果不好,静脉滴注后,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物有高度致敏活性,导致变态反应[8-10]。国内有研究表明[11],由于中成药注射操作问题发生ADR的概率已超过20 %。中药注射液应集中在静脉配液中心配制,降低药物由于操作、环境因素造成的ADR。
3.3 重点监测中成药1天内用药情况
本文ADR发生时间与文献[12]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护中药注射液使用,特别是用药初期对患者做好ADR宣教。由于中成药起效较慢和多用于治疗慢性病,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应告知患者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及定期跟踪随访[13]。
3.4 加强ADR监测与上报
医疗机构的ADR监测水平,包括其上报的ADR的数量和质量、及时程度和跟进措施对我国ADR监测工作和药物警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4]。我院药学部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部分科室开展住院患者床旁药学照护工作,每日跟进患者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可对患者ADR进行每日监测,遇到ADR及时上报,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医护人员漏报情况。ADR监测是医疗机构提升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加强ADR监测上报还需全体医务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树立自觉上报ADR的意识,促进公众用药安全及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减少因ADR引起的医疗纠纷。
3.5 加强中成药上市后说明书的修订
有相关文献[15]调查1618份标注“不良反应”项的中成药说明书,结果有详细内容者310份(19.16 %),明确表示无不良反应者10份(0.62 %);“尚不明确”的(80.22 %),可见中成药不良反应标注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不良反应项标注为“尚不明确”,对于临床发现的安全隐患和新不良反应报道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通报,均未及时在说明书中给予更新[16]。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2016年12月2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但中药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大部分中药缺乏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数据[17]。因此,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需加强监测中成药所致的ADR,建立健全中成药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研究工作,对说明书安全性信息进行及时修订,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18],是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