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以凤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实践工作为例
2020-10-22李静
李 静
(凤阳县府城农机管理中心站,安徽 凤阳 233100)
在目前,以机械化设备、自动化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劳动,已成为我国社会大多数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农业领域中,做好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提高农用机械在基层生产中的应用量级,既是推动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科技型农业转变的核心力量,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产量、降低农民劳作压力与难度的有效举措。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尝试对“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1 现阶段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阻碍
1.1 农民接受程度不理想
从本质上讲,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项双向化的信息反馈活动。在此过程中,若作为信息接收方的农民没有端正思想观念,对农用机械、农机技术、农机知识存在偏误认知甚至抵触情绪,相关推广行为必将流于形式、难成效果。结合基层实践的情况来看,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农机化技术持有消极态度:有的农民盲目坚持自力“耕”生的传统农业生产理念,认为只有自己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才能充分利用好传承已久的农耕经验,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还有的农民认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因此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素养,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农用机械的操作、控制、维修等新知识。此外,还有一些农民在生产投入的眼光上存在局限性,不愿花费数千或数万元购买农用机械或接受有偿农机化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农业的现代化改革发展[1]。
归根结底,导致农民群体接受程度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为农民受到传统观念限制,或对自身学习能力、文化程度不自信,故而缺乏主动参与知识学习与技术应用的热情与动机;二为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性价比”缺乏准确认识,对时间、精力、资金等成本投入后的回报水平抱有怀疑。
1.2 技术推广方式偏离实际
在知识传授、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教育、推广一方与学习、接受一方之间交互的对等性、适应性,是影响推广质量的又一因素。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员在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工程中,并未对基层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生活习惯、认知取向等做出考虑,继而使得大量的学科术语出现在教育推广活动当中,且倾向于对农民实施理论教育,最终导致农民陷入到“听不懂”、“学不会”的负面状态当中,不利于农机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应用。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在生活条件、经济水平、环境质量、文化氛围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所欠缺,因此很难吸引到足量、优秀的技术推广人才,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发展。
2 新形势下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优化路径
2.1 实施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宣传活动
加快转变基层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端正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认知观念,是新形势下搞好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了解农民不愿接触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主要诱因,并实施出针对性、有实效的宣传活动。
首先,应在农村地区布置出足量的宣传标语,如“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活想不忙,农机帮你忙”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农民形成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促进农民接触农机知识、学习农机技术的主观兴趣的形成;其次,可在农村中选出一户或几户农民及其农田作为“试验对象”,免费提供农业机械化的设备、人才等服务,促进其生产效率、生产能力的切实提升。这样一来,在亲眼见识到农机化技术的操作流程与应用成果后,区域内农民对农用机械操作难度、生产价值等方面的偏误认知将全面消除,进而充分发挥出“试验点”的宣传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群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农机化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中;最后,在“三农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各地政府、农机企业均发布了不同程度的购机补贴、配套培训、免费指导、长效服务等优惠政策,为农民群众低价用机、科学用机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相关人员在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活动的同时,也应做好此类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体的主观意愿,推动区域农业整体的现代化、机械化改革发展。
2.2 应用适应性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手段
在设计、实施农机化技术推广手段时,相关人员必须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地保证教育活动“接地气”,以降低农民学习农机化技术的难度。例如,可将理论教育融入到实践当中,带领农民群体进行农业机械的现场观察与实操练习,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农民了解农业机械的动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生产安全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农民在理论学习中由虚构联想产生的信息接受偏差,保障农民学得会、记得牢、用得好。此外,在选择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渠道时,相关人员也应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下农民生活的变化特点,进而将农用机械、农机技术的介绍文章、操作视频、生产数据投放到微信公众平台、快手app、地方农业信息网站等平台上,为农民提供出更多了解农机、学习农机的机会[2]。
以凤阳县为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当地种植方式,紧紧围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可靠性、季节性、可操作性技术路线和作业流程,制定了《凤阳县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广培训工作方案》、《凤阳县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及路线图》;建立技术指导服务责任制度,成立了技术指导工作组,印发了《凤阳县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责任制度》,实行技术包片驻点,加强对农业机械使用、保养、维修、作业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跟踪技术指导服务。2020 年先后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组织成员开展各种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班50 场次,培训农机手5000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 万份(册),解决技术难题60 余次;组织开展新机具展示会8 场次,召开大小不同规模演示观摩现场会30 场次,参观群众近5000 人次,极大地营造了创建示范县的浓厚氛围,大力推动了农机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2.3 组建优质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为了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质量,发挥好人才在推广创新中的作用,政府有必要对当地农机管理单位实施人才扶持政策,围绕专业人才设置租购房屋、薪资待遇等补贴,以改善当地的人才工作条件,促进农机操作、农机维修、文化宣传等人才由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流动。同时,农机管理单位也应与周边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维修企业、基层农民组织达成合作,共同组建起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素养先进且对农村建设、农民服务有热情、有期许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以凤阳县为例:目前凤阳县共有县乡两级农机推广人员83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2 人,占50.6%;中专20 人,占24%;高级职称8 人,中级职称29 人,初级职称20 人,凤阳县已经形成了县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机站为纽带,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桥梁的三级农机推广服务网络,在实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3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基层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政府扶持、企业参与、人才保障、农民响应等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既要保证宣传方式、推广手段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匹配,也要积极获取政府、企业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以达到最佳的技术推广效果,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