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初中音乐课
2020-10-22柳芳
柳 芳
(无锡市西漳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1)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中设置了《茉莉花》的课程教学,这首歌曲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非常适合歌唱。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已经具备的音乐素养来设置课程,要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目的。所以,基于我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实际,在这堂课中设置了如下几个有效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基于对学生全面深刻的熟识后为这堂课量身设置的。它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否通过这个环节,有效成功地吸引学生的视线,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
以《茉莉花》为例:
老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回忆,唱一唱从小到大学过哪些民歌?”
同学们的回答大多有:《娃哈哈》(维吾尔族)、《北京的金山上》(藏族)、《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康定情歌》(四川)等。
在这堂课的导入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点创设了师生歌舞的导入环节。从课件中可以看到我给出了四首歌曲《娃哈哈》《北京的金山上》《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起歌唱,唱到一个民族,老师就在讲台上跳起具有这个民族风情的舞蹈。孩子们通过演唱、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民族是维吾尔族、藏族、青海、四川,课堂气氛瞬间活跃,学生兴趣被点燃,从而萌生想要继续探究民歌的强烈愿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激发兴趣是关键,在课堂上燃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功激趣就是一堂音乐课良好的开端。
二、有效引导 静心聆听
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静心聆听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要熟悉和掌握一个作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聆听。如何做到有效聆听是掌握作品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听到自己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旋律就急于跟着哼唱,不能静心、准确地做到演唱全曲。一遍遍地跟、一遍遍地唱着熟悉的旋律,然而,对完整把握作品并没有多少帮助;反之,陌生的旋律,稍难的节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与改善。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聆听方法。教师没有起到一个很好地引导聆听的作用。我们也很普遍地看到,有些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听一遍作品,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作品的情绪、情感。很难相信初中生尤其新初一的学生,新接触一个作品能有这么多深的造诣。我们经常会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音乐课程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那么,可见在音乐课中有效的聆听,反复的聆听对于把握作品的特点和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高效的聆听?教师要学会设置难易梯度、逐层递进。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所设问题是否清晰易懂,有针对性。
以《茉莉花》为例:
(一)旋律教学,感受作品的曲调和结构
1.聆听歌曲,感受作品旋律。
2.出示乐谱,聆听并心里跟着默唱,有难点的地方举手示意老师。
3.老师解决难点曲谱,再次边聆听边轻声哼唱歌曲的旋律,说说这首小调的旋律特点。
小调特点: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4.再次边聆听思边考。
(1)师:思考乐曲可分为几个乐句的呢?(提示结束句不在内)
生:按小组讨论。
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病变位于右额部,以宽基底与大脑镰及颅板接触,CT平扫呈稍低密度影,边界清,密度欠均匀,CT值33 HU,相邻脑实质广泛水肿,但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图1)。磁共振成像呈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呈稍高信号,ADC值为1.19×10-3 mm2/s;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显著强化,另病灶内见“轮辐状”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灶周可见迂曲血管流空影及少许脑脊液信号(图2)。
师:第一、第二乐句各为四个小节,对称工整,余下的六小节是第三、第四乐句的浓缩。为了使它具有小调起承转合的性质,把结构压缩了,衔接紧密,一气呵成。所以是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作品。
(2)师:歌曲中出现了哪几个音?
生:12356。所以是民族五声调式。
(3)师:在第三乐句中圈出部分的切分节奏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
生:(各抒己见)使得音乐形象更加轻盈活泼。
小调特点二:无论篇幅长短,曲体结构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
(二)演唱教学,感受作品的演唱方式
师:聆听歌曲,运用了什么演唱方式?(提示是:独唱?齐唱?合唱?)
生:独唱。
在整个旋律教学中,我设置了四遍聆听教学。第一遍聆听,为了使学生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初步完整的感受。第二遍聆听,让学生寻找曲谱的难点。在解决完曲谱的难点后,让学生再一次边聆听边轻声哼唱旋律来总结小调的特点。通过之前反复聆听,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小调的第一个特点:曲调流畅婉转细腻。第四遍聆听是整个旋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逐句分析找寻主干音、讲解切分节奏,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与民族调式,从而概括出小调的第二个特点:无论篇幅长短,它的曲体结构都应该以起承转合为原则。为了找寻作品的演唱方式,总结小调的第三个特点,第四次让学生聆听作品,从而归纳出小调的演唱形式多以独唱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综上所述,老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有效设置聆听的要求,适时的引导,由简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不仅可以牢固、准确地将作品内化,还能通过反复的感官刺激,提炼出对作品的独特情感认知。在整个旋律教学的环节当中,教师一直属于从属地位,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静心感知作品的同时又能深挖作品的曲体结构特点。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老师的情感体验未必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只有依靠他们自己。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建立和养成静心聆听的习惯,踏实地沉淀下来,静心地好好聆听优秀音乐作品,我们的音乐课堂才显得有价值,学生的艺术审美才会有质的提升。
三、善用比较 提高效率
在音乐课堂中善用比较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比较法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和方法,通过有相互联系的两种事物作比较,按照一定的标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更具体、更精准的认知。音乐课往往是借助于听赏几个作品来达到比较的目的。比较法是我在音乐教学中惯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特点的一个方法,其中设置表格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对于初中生,尤其是从六年级刚刚升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尤为方便直观,简洁明了。
以《茉莉花》为例:
师:古往今来,小调茉莉花已经衍生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让我们一起来听赏东北民歌茉莉花,比较异同。
曲名 江苏《茉莉花》 东北《茉莉花》相同点 1.调式相同,都为民族五声调式2.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姑娘惜花爱花之情歌词直白,具有热情爽朗、直率坦诚的风格特点,表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形成差异的原因不同点歌词含蓄,婉转抒情,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风情地区语言音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总结:小调特点五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地域特点、方言差异、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
《茉莉花》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流行,流传至今。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地域、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它的变体在中国已经有了四五十个版本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流传最广泛的,有江苏、河北、东北三个地方的《茉莉花》。为了使得在教学中产生强烈的对比冲击,选用了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借助表格的方式呈现。对于听惯了吴侬软语的无锡学子,在听到带有浓厚方言气息的东北民歌《茉莉花》时,产生了猛烈的视听冲击,情绪是非常高亢的。在课堂上证明这个环节的设置,往往把课堂氛围带向高潮,相当热烈。从学生们夸张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惊讶和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在选材上反差之大,所以孩子们在听赏完《茉莉花》之后,总结两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非常容易的,小调的第五个特点也就很明显了。学生因为好奇心的内驱力,使得他们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地去听赏,积极地去比较,积极地去思考,体现了课堂知识最大化的吸收。让学生感受到小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也牢记了形成这种变异的原因,更加巩固了学生对小调音乐的理解。
五、结语
音乐课程每个单元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前后相互关联的,每堂课的呈现方法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一堂好课也远不止于这些方法和措施,我们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在工作中总结,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研修一套适合本校学情的音乐课程教法,这些过程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课堂,从而最终实现通过我们的音乐课,塑造拥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艺术修养的新一代优秀学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