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语良师:引领我走上解剖学探索之旅

2020-10-22钟锦涛李晓丹

南方医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福尔马林良师解剖学

钟锦涛 李晓丹

2020年5月8日,一个普普通通宅家学习的日子,夜里11点,我正巧看到弹出的广东共青团的一篇推文--《凌晨四点,她去世了》,怀着好奇的心情,我点开了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大体老师”的推文,我被每一字每一句吸引,跟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迹,身临其境般地融入富含悬念的情节。看完文章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泪珠在眼里打转,感人的文字在脑海里重现:“大体老师,是不说话的老师,是在去世后才能成为的老师”。……这些文字,让我想起大体老师与我的缘分,他们是我学医道路上的无语良师,引领我走上解剖学的探索之旅。

第一次与大体老师相遇是在2017年的夏天,开学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有解剖课,在巍峨耸立的解剖楼下,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庄严宣誓--“敬爱的大体老师,我们将用您的身体进行解剖学习。在您身上划下的每一刀,都是奠定我们未来良好医术的基础,您奉献的大爱,更将孕育我们关爱病人的情操。我们许下志愿,从今天开始,要以恭敬的心情、谦虚的态度,认真向您学习”!

宣誓后,我加快步伐紧跟着老师走进了解剖室。只见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里两边对称、间距一致地摆放了八张解剖台。老师打开临近的一张解剖台盖,顿时一股刺鼻又刺眼的福尔马林气味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解剖台里的黄黄的福尔马林液,随着老师把解剖台内层缓缓升起,我的心脏也似乎随着台面的升高而“砰砰”地加速着。终于,当台面升到顶时,我们看见了突出液面的大体老师的师轮廓:那是一个像是闭着眼平和地安睡着的爷爷,整个躯体是完整的,只是肤色看起来有些蜡黄。老师让我们戴上医用手套,轻轻触碰一下肢体,我小心翼翼地碰了碰爷爷的一侧前臂,感觉皮肤的质感是僵硬的,老师解释说肤色蜡黄和僵硬都是福尔马林浸泡所致。我渐渐平静下来,原来,解剖室里的场景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般吓人,若不是泡在福尔马林中,大体老师就像是在床上平和地安睡呢。

这时,我的注意力被后门边解剖台旁的一位师姐吸引了,她穿着雪白的工作服,扎着低马尾,正在专注地做着操作。我向师姐走过去,看到了台面上立放着两本厚厚解剖图谱和教材,翻开处正好在人体头面部结构。师姐戴着医用口罩和手套,一双明亮的眼睛专注地盯着台上的大体老师的头面部,同时,左手持组织镊,右手持笔式拿着手术刀,双手灵巧地在解剖面部的神经和肌肉组织。我静静地看着师姐操作,在二十多分钟的过程中,她格外平静与镇定,完全沉浸在解剖世界里,丝毫不受外界影响。只见她刀尖下的一条淡黄色、比缝衣线还细的条状结构被分离得干干净净,分支走向紧贴着面部表情肌,结构十分清晰。这时,师姐抬起头来,看到我,热情地说:“刚刚你看到的是解剖面部表情肌及支配肌肉神经的过程,今后你们在医院的手术台上,面对病人需要做同样的过程,但是没有出错的任何机会,所以在解剖室练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容有一针一刀的误操……”我立马抓住机会向师姐问出长久以来困惑于心的问题:“师姐,你在解剖时不害怕吗?毕竟,大体老师实际上是……你对大体老师的的感觉是什么呢”?师姐把左手轻轻地放在大体老师的心前区,右手抚摸着大体老师脸颊部,沉吟着说:“一开始确实有点畏惧,但我一直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为了谁’。大体老师之所以被称为老师,就是因为他们在全无保留地用宝贵的躯体教导学生,只不过他们不能说话,但他们的生命价值还在延续,所以更加伟大,他们是我们的无语良师”。听完师姐的话,我豁然开朗,非常感动,是啊,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能够在生命结束后,为了医学事业的薪火相传、医学人才的培养而毅然奉献自己,我们除了敬重、感恩,还怎么会有惧怕呢。

这次在解剖楼与大体老师的初遇,开启了我的解剖学探索之旅,在大一下完成《解剖学》必修课程、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期末我如愿通过考核进入了解剖小组,我像一个新奇的孩子,在解剖学的世界里快乐地求知徜徉。两个月的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师姐的榜样引领下,在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中,我每天起早贪黑地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也基本完成了人体全身结构(四肢、脊柱、心脏、肝脏及胆道系统、盆腔等神经肌肉动静脉等)的解剖练习,最深的感触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操,在神奇的实践操作中,课本里的结构由抽象变得具体,被我真切地看到、触到,所以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才是学习的真谛!

在实操课上,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多达16人共用一具大体老师。一张解剖台的空间只容得下4人同时操作,其余12人只能处于观摩状态,大家依次轮流操作,在课堂上很难实现单个学生完全掌握人体全身解剖的要求,这也直接反映了目前国内在遗体捐献不足和大体老师资源紧缺的现状。分析原因,我想这可能与国人受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如《礼记》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这些传统观念使得很多人对遗体捐献望而却步。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当我们具备了更为广博的知识,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宽广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应该更加深刻、全面和客观。随着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高速蓬勃发展,在国内红十字会等组织积极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及科普活动的不懈努力下,遗体捐献不足的瓶颈已被打破。一份来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通过书面或网络途径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数,已经从1087人上升至1992940人(截止至2020年4月25日)。10年期间的这一几何级数的增长,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精华性吸纳和理性达观,大体老师们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越来越多地感染了民众,国人对遗体捐献更为接纳并对医学事业有了更多的支持。

这时,我想起了前些天看到的一些感人报道。截止至4月5日,火神山共有28位遗体捐献者。正如遗体捐献者的家属所言,“我把母亲的遗体捐献出来,是希望能早日结束这场疫情,让更多的人早日得到救治,得到更好的治疗,让更多的家庭,不用这样支离破碎……”,“遗体捐献,其实有一种延续的希望,觉得自己的外婆走了,但是依然有些什么你觉得她还在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大体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央视新闻《武汉呼吸》报道中,卞修武院士也指出:“没有这些遗体的捐献,就没有尸体解剖;没有这些解剖,就没有第一手的病理变化的直接证据”。 在今年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伟大战争中,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湖北民众顾全大局,医护人员不畏生死,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艰巨的疫情防控战,而大体老师们,也用他们的奉献为最后的胜利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英雄勋章。

夜已深,时钟滴答,走向了新一天的凌晨。5月19日,我即将迎来22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有一个心愿--去签下一份《器官遗体捐献书》,希望自己在为医学事业奉献一生后,还能以一名无语良师的身份,引领后辈学生继续在医学之路上坚定前行,为医学事业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贡献绵力。

猜你喜欢

福尔马林良师解剖学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良细菌革兰染色法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冰冻冷藏解剖台在解剖实验室的应用
涵养成就“大国良师”的泥土
手术病理标本固定取液方法的改进与应用研究
良师·阶梯·加油站
不同浓度福尔马林治疗宫颈癌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比较